清廷入关以后,康熙、雍正两朝多次兴兵靖边。准噶尔讨而未平,盘踞西域,蠢蠢欲动,一心问鼎中原。乾隆继位,雄心勃勃,环视周围部族,势力足以与其抗衡者唯准噶尔。他又回顾汉唐以来边疆政策之得失,认为征伐则民力竭,和亲则国威丧。后虽设都护府,虚有统治之名,而无服属之实,旋服旋叛,反覆无常。历史教训促使乾隆掌握软硬两手,以“逆者剿,顺者抚”分化瓦解,羁縻怀柔作为策略核心。他还特别注意相机行事,争取有利条件。1755年(乾隆二十年)准噶尔内乱,篡弑频仍。达瓦齐自立汗王,残暴凌虐,众叛亲离。四卫拉特中三部台吉各率数万人投诚来归。其中辉特台吉阿睦尔撒纳力搬满军报复并愿效前驱。乾隆认为机遇难逢,力排众议,对来降者“赐之爵位,荣以华裾”,封阿睦尔撒纳为和硕亲王。降者不可不纳,逆者也不可不剿。于是分兵两路,直逼伊犁。北路军满人班策挂帅,阿睦尔撒纳为副,进军中阿睦尔撒纳出力不少,“四山草木,尽助威声,诸岭风云,俱增叱咤”,二月份出兵,五月份抵达伊犁,达瓦齐退守格登山,遭夜袭,逃窜南疆,仅以身免。阿睦尔撒纳初附即封王,有人窃议过于优渥,乾隆表面未为所动,私下却布置严防,密敕固伦额驸色布腾及巴尔珠尔与其偕行,言彼不叛则已,若露叛逆,当先诛之,委以重任又严加提防,是他一贯手段。达瓦齐兵败逃窜,为乌什阿奇木擒获,押送北京,乾隆午门亲自受俘,踌躇满志。达瓦齐自缚白练示诚以求免死。乾隆对准部上层实施“远人归服,安之荣之”的政策,不但不杀头,还以未曾顽抗特赦,封亲王赐宅第。但对准部中下层则区别对待,乾隆曾明谕其将领:“闻风而降者宽宥。倘不早悔罪,若城垂破始乞降,则不可贷,当尽歼之。”阿睦尔撒纳在达瓦齐战败后回师伊犁。其人僄佼凶恶众所共愤。与他同时归附的祃木特,就曾告诫清廷阿睦尔撒纳性如豺狼,不可重回伊犁,否则必酿祸患。乾隆也知道西部这些头目一贯划地自守,称王称汗,向背靡常,反覆不不已,如放虎归山终必生变。所谓“饥鹰来投,封狼终窜”。但乾隆自恃聪明,以为暗加防范,便可左右。及达瓦齐兵败,阿睦尔撒纳率部重返伊犁,渐露锋芒。乾隆依然使用老一套旧办法,再一次密敕定北将军班第、参赞鄂容安就地察其动向,倘如生变,便宜行事,相机擒剿。阿睦尔撒纳因觊觑四部总台吉之野心未遂已萌异念,曾以私人印信调动部队,参与官府活动不著朝服,但班第、鄂容安迟不动手,阿睦尔撒纳有隙可乘,他棋高一着,不在伊犁告变,藉口赴避暑山庄朝见,中途胁党反叛,一部分原来内附授职从征者也受其煽动跟随作乱,道路为梗。班第、鄂容安围困被杀,乾隆暗设之防线崩溃,阿睦尔撒纳几乎东山再起,乾隆又组织第二次讨准战役。阿睦尔撒纳叛变未能事前制止,班第、鄂容安、和起等多名重臣被杀,与阿睦尔撒纳同时内附而未同流合污的祃木特此役被擒不屈亦壮烈牺牲,乾隆后悔防范不力,愤恨交加,穷追不舍。对于被煽动作乱、降而复叛的那些人,俘获后一律砍头。阿睦尔撒纳先想逃奔哈萨克,哈萨克准备拘留他,乃改窜俄罗斯。清政府与俄罗斯曾有约定“彼此不食逋逃”,即互不收容逃犯。俄罗斯曾想用阿睦尔撒纳做筹码,本不愿遣送。但清廷启动外交交涉,追索甚急,阿睦尔撒纳又痘疫身亡,遂传送其尸。此事使乾隆受到对外交涉不可示弱的启迪。切断准噶尔的外部关系,不但能增强与俄罗斯的和好程度,还能消除叛乱残余继续出逃凭藉外力捣乱的危害。乾隆对当初那些主张放弃追索的大臣说,倘无前之索逋,便无后之还尸,“息事因循,不足与语诘戎固圉之道”。他还特别注意做好讨平后的一系列安民和善后工作,编建户籍,安排屯戍,兴修水利,控制流沙等。应当说,平定准噶尔,乾隆几乎亲自过问了每一次战役,所采取的军事谋略-措施,大体切合实际。北疆“平准”之后,接着又南疆“平回”,克库车、略乌什、收和田,所至望风,直抵叶尔羌城下。从而两次讨准一次平回成为乾隆自我炫耀的十全武功的头三项。当然他也为这顶光环付出了沉重代价,包括耗费国帑白银两千三百万两,甘肃诸郡疲于军需征供,国益绌,民益贫。兵燹之后,天山北路,赤地千里。准噶尔这支曾数次与沙俄交锋并摧毁其侵略据点的蒙古部族,从此一蹶不振,无力与满族再争高低,中国西部也进入了一个巨变的历史时期。
稿源:伊犁新闻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