塔克拉玛干繁华终结之谜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房屋高大,一座座比邻而居;畜圈里,肥壮的牛羊在圈中散步;湖泊,纵横交错。沿河长着胡杨、罗布麻、骆驼刺。这里有移民,他们长着红棕色头发,脸色偏黑,心灵手巧。

“很难想像,这是2000多年前的塔克拉玛干沙漠。刚结束的中法联合考古,向我们描述了这些。”

近日,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说。

沙漠发现古城遗址

考古来自一次意外。

当初,石油开采队在干燥炎热的塔克拉玛干沙漠作业,期望能早一点见到石油从地底冒出,谁都没有想到,另一个同样有价值的历史宝藏正在沙漠下等待着他们。

不久,开采队在沙漠里发现了古代城池。这批古代建筑群落不是普通的民宅村舍,一座座都如宫殿般气势恢弘。地基深厚扎实,房柱浑圆粗壮,即使在地下埋藏几千年,在今天还是可以嗅出几分当年的辉煌。

消息一经披露,有关塔克拉玛干沙漠前身的一连串疑问便自然而然地产生了:沙漠腹地是否真的曾有人居住?当时的地理环境适合人居住吗?如果曾经有人在这里生活,那又是在什么时候、因为什么原因而消失的呢?

为此,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法国中亚研究所联合到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实地调查,希望从社会、生物、地理等各个角度,揭开这段沙漠下的神秘历史。沙漠曾是鸟兽天堂

前两天,联合考古结果公布。结果令人惊讶:这个不毛之地,曾经是一个鸟兽天堂,曾经是土地肥沃。

作为考古参与者,中国科学院新疆生态与地理研究所研究员马鸣这样描述:一座座高大的房屋比邻而居。自家的畜圈,肥壮的牛羊在圈中散步,时不时停下嚼一口食槽内堆得满满的干草。畜圈旁是一片长势良好的农作物。河流纵横交错,互相融会贯通,直至在远方的塔里木河中汇合。河的两旁长着胡杨、罗布麻、甘草、骆驼刺、芦苇等植物。

他说,我们还发现了许多动植物的遗骸。天上飞着各种各样的鸟儿,一只斑鸠刚躲过凶猛的鸢。还有鹌鹑和毛腿沙鸡,“远处是繁茂的森林,有塔里木兔、印度地鼠、柽柳沙鼠,甚至还有新疆虎。”

此次考察中,专家们从河道的痕迹判断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曾经河网密布,有的河流直接流入塔里木河,当时整个环境十分湿润,适合动植物的生长。

旧时居民红发黑脸

另一发现颇有意味:曾在此地生活的古人不能确定身份。

“他们有着红棕色的头发,脸色偏黑,心灵手巧。”马鸣说,从得到的诸如头发、皮肤碎片等信息看,来自欧亚交界处国家的可能性较大。

透过已出土的文物,2000年前生活在塔克拉玛干的人们的生活点滴被渐渐还原出来:男人们养牛喂羊,会动手制作一些家用器皿,陶器,铁器,铜器,做工精良细巧。女人们在家织布裁衣,然后为衣物染上各种鲜艳的颜色,傍晚时分,就可以在自家田地里取些作物,生火做饭了。

马鸣说,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也许经历过战乱,经历过瘟疫,经历过洪灾,可这些都没有使生命完全消失。

到底是什么,终结了塔克拉玛干辉煌的过去?

“最大的可能是由于河流改道,使在塔克拉玛干的生物失去生命之源。”马鸣说,从卫星图片上能看出河道变化的痕迹,原本融会贯通的河流纷纷断流,主干道不再流入塔里木河,向东移去。

他说,这次发现的人类遗迹也向东蔓延,应该不是巧合。

三大疑点敲定古人生活时间

在探寻真相过程中,关于曾在此地生活的古人,一直存在许多问号:他们究竟是多少年前的人?什么种族?生活状态怎么样?考古同样给出了答案。

专家们发现,那时,已有农业灌溉系统。但从出土衣物多为毛料而非棉质可以看出,他们还是以畜牧业为主。我们发现羊圈里的粪便有几尺厚,说明当时土地很肥沃,牛羊的粮食充沛。”

随着考古逐渐深入,考察人员发现三个疑点,正是对疑点的分析,最后才确定塔克拉玛干地下遗迹的“真实年龄”:首先,考察过程中没找到文字记录;其次,没发现诸如钱币之类的交换货币;最后,也是最关键一点,遗迹正好处在丝绸之路上,却没找到丝绸的蛛丝马迹。

凭这三点,考察人员判断:此处的古人生活在丝绸之路出现前,那时文字和流通货币还没有出现,所以这座地下古城的历史至少在2000年以上。

稿源:新华网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