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网讯(记者赵慧报道)3月的奇台,初春的阳光已经让人感觉到了这里的温暖,在春天的阳光中,记者见到了75岁的赵学仁。
岁月的利刃在他的脸上刻下了深深的印记,就像奇台县古老的历史一样让人难以忘记。他从事奇台县文史研究和写作已经20多年了,20多年里,他的足迹留在了奇台县的角角落落。
到他这一代,他们家在奇台县已经生活了3代,“文革”时期因为一句不该说的话,他从一个社区的文书变成了一个村子里地道的农民,割麦子、晚上浇地、种地……他把自己也变成了实实在在的农民,连自己最疼爱的书他都卷莫合烟用了,《三国演义》、《红楼梦》、《聊斋志异》等书也成了村民点火的“工具”。他说:“那些书毁了,我当时一点也不心疼,读那么多书有什么用,还不是要种地。”那时,他恨自己学的知识多了。
1949年,赵学仁毕业于当时迪化的一所师范学校,他还是这所学校的高才生,在村里当了19年的农民,他想把在学校里所学的知识都忘记,只想种好地,但他还是不能忘记。一有时间他就会拉板胡吼一段秦腔或是新疆曲子戏,秦腔吼的都是《铡美案》、《王宝钏》、《杨家将》、《三滴血》……他的祖籍是陕西。他喜欢秦腔的粗犷、豪爽。
1979年,他被平反了,当过乡里的小学教师、县里的秦剧团团长。1984年,他开始在县政协的文史资料部门工作,整理、收集、撰写奇台县的文史。
他说:这才是他一直想做的事,干起来从来没有觉得累。
19991年,他已是县里一本文史期刊的副主编。虽然1994年他就退休了,但整理、收集、撰写奇台县文史的工作他从来没有停止过。他把这项工作做得更细致扎实了。“就像老来得子,它在我的生活中就像吃饭、睡觉一样分不开了。”说完,他满脸的皱纹舒展开了,并爽朗地笑了。
“清宣统二年,天津人温世霖(字子黄),因创办天津普育女子学校,出版报纸,鼓吹新政,并联合各省学生赴京请愿被直隶总督陈夔龙污捏罪名,参奏问罪,发配新疆……”读着赵学仁写的奇台县文史资料《古城“津帮”史话》一文时,我理解了他见到我时说的第一句话:搞文史资料要有“三亲”,亲身经历、亲自收集、亲自撰写。
他说:“我写出来的文史资料要想到后人,一定要准确。”
因为这个原因,为了一个历史年代,他到一个乡的村子里找到一位老人核实,没想到老人说的时间与他收集的时间相差较大,他又跑了这个乡的其他两个村子,令他更没有想到,这两位老人说的时间都不一样,一个历史年代有了4个时间,没有办法,他又反复查阅了大量的文史资料,半个月后,他才找到了准确的年代。
他反复说起他已经发表的12万字的奇台县文史资料,对其中一些很难记忆的史料,他就像说自己家里的事一样。
现在,他手头正在写《山西会馆琐忆》一文,6000多字,他写了3个多月,就要完稿了。他说“山西会馆是当时新疆最大的会馆,我有很充分的证据证明这一点。
稿源:《新疆经济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