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1年2月21日,新华社向全国播发了一条消息,消息称:最新考古发现表明,举世闻名的万里长城一直延伸到新疆的罗布泊,其西端不是人们传统认为的甘肃嘉峪关。这样,长城的长度比原先知道的又多出500公里……。
这条消息一出,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同时也引来了学者的质疑。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研究员、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孟凡人先生指出,消息中所说的长城不是人们所说的“万里长城”。人们熟悉的“万里长城”其实是指明代长城,它东起山海关,也有说起于丹东,西到嘉峪关。而消息中所提到的长城是汉代长城。和嘉峪关是两个概念范畴。汉长城现保存最多的地带是我国西部,过了兰州往西,河西走廊沿线公路两旁有遗迹可寻。目前公认的观点是,汉长城的西端在阳关和玉门关—带。
孟凡人还指出,确定长城是否西延,首先要界定什么是长城。他认为,长城是由墙体和相关的防御设施连接起来的,是人工建造的,它有特定的概念。而新发现的“墙体”和汉代长城的建造方法是否相符,还不清楚。他认为,在玉门关往西一线,以前的考古人员就发现过烽燧。
烽燧貌为墩台,是燃放烽烟的警戒系统,但不能把烽燧线说成长城。孟凡人先生还提出了这样的疑问:汉代的时候,罗布泊地区已严重沙漠化,形成了雅丹地貌,在这样的地理条件下修筑长城很难。同时,古代的一些文献中也没有在这里修墙的明确记载。再者,汉代西部长城主要是防止匈奴的入侵。而汉代的时候,匈奴主要聚集在巴里坤和哈密一带,为什么要在罗布泊修长城呢?
而中国文物学会会长罗哲文先生则认为:烽燧线是长城的防御体系,起到的也是长城的作用,北京的一些长城也只有烽燧。他说,对对于罗布泊新发现的“墙”,之所以推测这里可能有长城,主要根据两方面的原因:一是当时在此修建城墙主要是保护到西域的丝绸之路,该“长城”是和丝绸之路—起出现的;二是当时这里还有水有湖泊,还有楼兰古城,有修城的条件。
还有的学者认为,烽燧线的长度要达到罗布泊以西更远处,而新发现的墙体到底是连接烽燧之间的城墙,还是雅丹地貌风化的结果,或是当时临时修建的,还是个疑点。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穆舜英在接受记者采访时指出,长城西至罗布泊不算新闻。她1980年4月随中央电视台和日本一家电视台在罗布泊地区拍电视片时,就在那里考察发现了一道已被沙砾掩埋的城墙。城墙是用沙土和树枝夯筑的,经过风蚀,多半已坍塌,残留的部分高约两米,宽五六个厘米。沿城墙西行,5里左右就有一个亭燧。这些亭燧建在四方形台基上,然后用土坯垒成圆柱形高台,可达10米高。无论是形制,还是规模,都明显是人工修造,为筑防之用。
穆舜英教授指出,这是典型的汉代长城,在有的烽燧旁,还有已经石化的用于点火燃烟用的柴薪堆。在土墙附近,她还发现了大量绿锈斑斑的弓箭头。她认为,这道长城与古丝绸之路相伴,起着对这条中原到西域的交流通道的保护作用,这与历史背景也是相符的。
新疆文物考古研究所原所长、研究员王炳华教授考察后指出.这段长城的确与古丝绸之路相伴而行。有的专家还推测,罗布泊也未必是长城的终点。罗哲文说:罗布泊以西,烽火台沿孔雀河,至汉代统治西域的最高军政机构“西域都护”的驻地——今轮台县境内的乌垒,并向西南一直延伸到喀他区。
目前,沿孔雀河还能见到不少烽火台遗迹。
关于长城西延进入新疆,过去也曾有不少记载。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汉武帝动用60万民工,自敦煌西至盐泽修筑长城,盐泽即今罗布泊。而且“自敦煌至盐泽,往往起亭”。
张维华所著的《中国长城建置考》一书记载:“此段长城,自今敦惶以北沿疏勒河之南西行达哈拉湖,复此西行大于罗布泊附近。”
甘肃日报也曾有过报道:“甘肃文物工作队经过7年多辛勤调查,初步认为甘肃省境内古代曾修过10多条长城,东连陕西,北到内蒙,西进新疆,长度达4000公里。”
其实,新华社早在1986年11月11日就播发过关于西起罗布泊的汉长城消息。消息称:“中国考古工作者经过近几年的考察发现,汉王朝修建过一条西起新疆罗布泊,东至辽宁省东部,长达1万多公里的‘外长城’。新近发现的这条汉‘外长城’,多以壕沟或利用自然地形挖崖作屏障,与烽燧、古堡、亭障形成防御工事,它在汉简中被称之为‘塞’。……秦始皇时的长城,在西北地区除少数地方有墙外,多为城障、烽火台和凭借黄河、洮河以及修挖高山、深谷等自然屏障作长城,即史学家所说的‘暗长城’”。历代在新疆筑有与长城作用一样的设施,这看来没有什么争议,问题是,它究竟算不算长城?什么是长城?汉简中所说的“塞”以及专家们所说的“暗长城”是否与长城是一个整体?或者说它是长城的组成部分?汉长城与明长城有什么区别?只有明长城才叫长城吗?
稿源:《新疆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