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子牙,因为姜子牙会法术。诸葛亮和姜子牙
论成就论才能,诸葛亮比姜子牙差多了。可是同为名相,诸葛亮的名气却比姜子牙大多了。姜子牙辅佐周文王成就了周朝八百年的天下,而诸葛亮不过帮刘备夺得三分天下最弱的一分而已。姜子牙使西周由弱变强,而诸葛亮却使西蜀由强渐弱。可世人皆知诸葛亮,知姜子牙者几?心中不禁为姜子牙叫屈。
姜子牙七十出山,年龄已老,但西周在英明且雄心勃勃的文王治理下,已有相当的根基,就跟现代人说的,找个富家女,可以少奋斗三十年,所以起步时姜子牙更高。诸葛亮二十八岁便初出茅庐,虽然刘备才能不及姬昌,当时尚无固定的根据地,但是刘备把军政大权毫无保留地交给了他,加上猛将关、张、赵正当壮年,就算奋斗个三十年,也不过五十八而已,条件绝不比姜子牙差。可为什么姜子牙能成就大业而诸葛亮却壮志未酬身先死?
我认为主要有两个方面体现出诸葛亮不如姜子牙,同时这两点也是导致诸葛亮失败而姜子牙成功的原因。
其一,在人才的使用和培养上诸葛亮不如姜子牙。因私心而错用马谡还是次要的,对魏延的利用不当和对后主刘禅的培养缺乏才是诸葛亮致命的错误。《三国演义》第五十三回长沙太守韩玄欲杀老将黄忠时,“忽然一将挥刀杀入,砍死刀手,救起黄忠,大叫曰……”大喊大叫者就是魏延。入长沙后“玄德待黄忠甚厚。云长引魏延来见,孔明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玄德惊问其故。孔明曰‘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吾观魏延脑后有反骨,久后必反,故先斩之,以绝后患。’”魏延是一个有勇有谋的将才,他认定刘备之德而来投效,诸葛亮却下了一句不忠不义的论断,还“喝令刀斧手推下斩之”,怎不叫人心寒?此后,人才鲜有投蜀者,终至“蜀中无大将,廖化作先锋”大概也因为此了。反观姜子牙,在殷商的镇国武成王黄飞虎反出朝歌,走投无路的时候(虽然此时西周还比殷商弱,尚未撕破脸皮),一下便看出了这是个难得的机会,立即劝谏文王,公开接纳黄飞虎。黄飞虎未到西岐,安置他的府第便已动工,子牙与文王亲到岐山迎接。接着封黄飞虎为开国武成王、统领兵马大元帅,待遇一点也不比过去差。于是天下对纣王不满者,都看到了希望,纷纷投靠西岐,使西周的实力急剧提升。后主刘禅其实并不傻,以“此间乐,不思蜀”的话来保住自己的性命也充分证明了这点。就连诸葛亮自己也曾感叹刘禅“智量甚大,增修过于所望”,意即刘禅非常聪明,超过人们的期望。诸葛亮大举北伐之时,正是刘禅青春韶华之际,按照汉代朝廷的常规,诸葛亮应当逐渐地将大权交还给刘禅,使其以一个“见习”皇帝变成“在职”皇帝。可是,诸葛亮常驻于汉中,醉心于北伐,却不一心一意地辅佐和教导刘禅怎样治国,终使刘禅成为一个无能无为之君。姜子牙就不一样了,从他成为西周之相的那天起,他就把武王姬发带在了身边,不断进行实践锻炼。周武王就这样成了英明之主。
其二,在治国方针和战略的制定上诸葛亮不如姜子牙。姜子牙出山时,西周实力已经很强,根基极厚。但他并不急于出兵灭商,首先提出“内治”的政策,并说了一番自强才不受外辱的道理,深受文王赏识。战略上他采用先巩固防御,等我强敌弱之时再转守为攻的方法,获得了巨大的成功。可是诸葛亮就不一样了。在助刘备先后夺得荆州、益州、汉中而成功三分天下之后,他没有对刘备未稳的根基进行巩固,而是穷兵黩武进行北伐。刘备死后,诸葛亮不仅违背了先主辅政的嘱托,而且独揽大权,用人唯亲,一意孤行,导致西蜀国力日渐衰退。可以说,蜀国的灭亡,诸葛亮有不可推卸的责任。
由此我想到当今有些好勇斗狠者,整天价喊着对这对那动武,可知国若未自强,战争空耗国力,难道想让我们重蹈诸葛覆辙?
参考:http://blog.sina.com.cn/s/blog_415569a1010007oc.html我认为是诸葛亮说实在话,诸葛亮是小聪明,缺乏大智慧,不过的确高智商
至于姜子牙,封神榜里整一个老年痴呆。两人难以比较,各有各的特长,两人都是衷心耿耿就是最好的了。说实在的,诸葛亮比较厉害啦,他可是一代军师,好歹也帮刘备搞了个国家来,而姜子牙就只会点法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