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求一本关于学画仕女图的书。要从基础学起,内容要讲解详细,适合自学的。如果有笔,纸,墨,方面兼容讲解更好了。谢谢谢谢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散见于题跋、书札的许多画论还不包括在里面。这是我国艺术理论的一笔巨大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古典画论,包含着许多卓越的见解,它起着鉴赏、指导中国画的作用。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记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论。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作者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绘画理论,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评画的标准,对后世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封建社会对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传统看法,那就是政治标准:“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提出的艺术标准是著名的“六法论”。什么是“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原来是针对人物画提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其它绘画。它在以前画家的思想中已开始孕育,到谢赫最后形成。“六法”提得非常简练概括,含义深刻,历来画家有许多解释,所见不同,众说纷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艺术标准。气韵是什么?过去有人给它加上神秘的色彩,认为玄妙莫测,“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也有人认为是指构思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生动。其实,气韵生动最主要的应该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画家历来主张,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即所谓“形神兼备”。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气韵生动和其它五法是一个整体。气韵生动是离不开其它五法的;而其它五法离开了气韵生动,也就成为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了。至于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意思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是指怎样选择描绘的对象,并且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是指怎样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画不同,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但是也是讲究变化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的组织安排,那就是构图了。中国画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种种关系。传移模写,是复制、临摹,这是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方法。总之,六法皆备,才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是有缺点的画。谢赫还按照六法的要求,品评了先辈和当代的画家。后代画家都采用六法的标准来品评绘画作品,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古代画论还对绘画作品提出六个要求,简称“六要”。“六要”有两种说法。五代荆浩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六要”可以补充“六法”,作为艺术实践的要则和评画的艺术标准,供今天的画家借鉴。历代著名中国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的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的画坛。顾恺之,字长康,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无锡,他的家族是江南的显族。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长成的。他在小的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的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的意趣。因此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的。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的特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是对恺之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等而说的。简述如下: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且遗留到现在的有许多,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的一斑。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水赞湛湛若凝,开神以质;乘风擅澜,妙齐得一。顾恺之对于诗方面,也与赋一样自负。我们就看他所说的一段话便会知道:他说“吾赋《筝赋》之比嵇康(散文家)《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意思是说:“我所做的《筝赋》,可以与嵇康所做的《琴赋》相比。如果不加以赏识,必定是因为我的《筝赋》比嵇康后写出而相遗弃;如果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也是因为我写得高奇而得到人们的赞扬,认为这是珍贵的。”在这段语话中,我们便可以知道顾恺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自负的,也可以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国的书法,自从汉代到三国以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极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到了两晋时代,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已成为当时的风气,那时,画家层出不穷,那也正是我们中国书法最高峰的时代。而顾恺之恰巧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勤奋好学,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和顾恺之讨论书法至直深夜,可见他好学的这种精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上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顾恺之)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原来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所以能竟夕忘倦,到天亮为止。《世说新语》中还说:“顾恺之尚有《书赞》的著作。”它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断定,但是是可以推测的,恐怕对于魏晋许多书法评量太多,与他所著的《魏晋名臣画赞》相似。然而顾恺之的书迹,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上所插写的《女史箴》。以上所举的,就是各种古籍中对于顾恺之多才情、艺能所散见的记载。也就是世人对顾恺之认为有才绝的根据。痴绝,对于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点”、“好矜夸”四项。《晋书本传》说,顾恺之的上司桓温死后,顾恺之来拜桓温的墓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顾恺之说,桓温已经死了,你哭有什么用,他又不能看见。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说,顾恺之作殷仲堪(当时朝廷大官)部下时,顾恺之向殷仲堪请假归乡,走时不给他布帆,没法让舟运行,顾恺之苦苦求他,才给他布帆。后船来到了今天湖北省的华容县时遭受到大风,顾恺之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到了荆州后有人问他一路风景怎么样,而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桓温引恺之为大司马参军(类似今天中央政府干部),甚见亲昵。”桓温之所以对顾恺之亲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顾恺之有才能,并有通脱、诙谐等等的态度。而顾恺之拜桓温墓时所以有“山崩海竭,鱼鸟将何依”的诗句,不作史学家、道德家、成功与失败等的论断,全从亲昵、倚重感情上出发。而当时的一般人,也知道顾恺之的做人态度,故意引发他的谐谑,所以使顾恺之作“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的戏谐答语。因为他好诙谐,当时和他接触的人,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以上是顾恺之好谐谑的事例。《晋书本传》上说,桓温的儿子一日在殷仲堪家中与顾恺之谈完话后,共同作了结束语。顾恺之先说,大火烧完草原,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烧了就烧了。桓玄说,一个人到死的时候,就是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殷仲堪说,把活鱼放回深渊之中,飞鸟放出鸟笼之外,是永远回不来的。桓玄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矛头上烧饭,这是十分危险的。而殷仲堪说,一个衰老到极点的人,他的生命,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中,而他却爬到极容易断的枯树枝上,自然更加险了。旁边站着一部下说,盲人骑瞎马,会掉进深池里。此时的殷仲堪非常惊异地说,这太逼人了。又《世说新语》上说,顾恺之敢吃甘蔗,是先吃尾。别人问他原因,而他说,慢慢地走进佳境。以上是顾恺之率真通脱的事例。《续晋阳秋》说,顾恺之曾经有一柜画寄放在桓温儿子桓玄家中,那些画都是顾恺之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便藏在桓玄家很隐秘的地方,而且封掉画柜粘上柜门。而桓玄把那些画都拿出来,想以后便于清理。一段时间过后,顾恺之来到桓玄家中见封条完整如初,可画不在,便说,好画通灵气,升天而去,如同人成仙一样。虽然顾恺之处于封建社会的礼教下,出此无聊的语言,但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种痴黠的表现了。以上是顾恺之痴黠的事例。在顾恺之的诙谐、通脱、率真、痴黠以外,他也很喜张自己。画绝,顾恺之原本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尤其擅长绘画而特别,所以各种古籍上,对他的绘画记载也比较多。《晋书本传》中说:顾恺之每次遇到嵇康做四言诗时,便相应画一幅画。桓玄说,看顾恺之随手在纸上挥五条线,便如同看见五只飞鸟在飞翔。例举一斑,便知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成就。顾恺之借他三绝的特点,得以清客或谈助之士的姿态,周旋于当时豪门贵族以及名流之间,如与桓温、桓玄、羊欣、殷仲堪之间,亲昵交好,无所间隔。这自然是顾恺之的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明哲保身”的办法,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那时世人评论顾恺之的痴,实不是真痴。评论他黠,确是真黠了。而他的所以痴所以黠的目的,也就是为他终身沉醉于最高文艺上的成就。吴道子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画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的,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年青的吴道子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年青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吴道子“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扬溢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中,著名的《地狱变相图》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牛头、马面、刀林、油锅,但是观众看了后,不禁“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吴道子的技巧惊人地熟练,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阎立本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阎立本,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他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阎立本做了五年的宰相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673)十月,他死了,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阎立本最擅长画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步辇图》描写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李思训唐朝,从绘画来说,在当时也确实是日臻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著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他擅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手笔,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中唐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王维唐代的开元、天宝二朝,正是唐代的全盛时期,我国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王维,恰好经历了开元、天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因此王维能够在诗和画的两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699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九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十五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十六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十七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十九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王维早年即会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据唐人记载,他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至于王维的家庭生活,他三十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五十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他晚年得到在蓝田的别墅,辋水环绕在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周昉是中国古代继吴道子之后而兴起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也是唐代杰出的宗教画家。他处的时代,是在中唐的末期,也就是唐代从鼎盛时期转变为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在绘画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怎样的大影响。因而周昉在发挥他的美术才能上,还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周昉是贵族子弟,固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他那特定的69阶级性,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不能不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某些事件的矛盾。也就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人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贫乏而沉闷的生活的一面。所以,周昉固然是贵族子弟,但在艺术上,却仍然有他卓越的贡献,因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的艺坛上,周昉是给人们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这是由于周昉的绘画,在独创风格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从绘画史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妇女的描写,在汉魏及六朝时代,它的风格很多是“清肌秀骨”、“秀骨清象”的,也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一般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但是到了唐代,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到东方各个民族的美术造型,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与特点,这个变化到了盛唐,已更显明。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后来,又经过许多美术家在形象塑造上的努力,就使得形象更为完善,而周昉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使唐代绘画以“丰肌为美”的风尚,固然不能尽归功于周昉,但到了中唐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它具有更强烈的,鲜明的风格化,与周昉在这方面作的努力,当然也是分不开的。周昉擅长画贵族仕女人物。他所画的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艳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他最擅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宗教画也是他的专长,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和宗教绘画的新样式,人称“周家样”。传为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它通过几组宫廷妇女的活动,多方面地刻划了她们的不同身份、情态与内心的郁郁寡欢。人物体态称丽丰肥,衣饰华美,用线方劲古拙,设色也不够柔丽,因苏脱全补所致,其传本不只一个,此图是否底本,尚待研究。《簪花仕女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它亦取材于宫廷妇女生活,描写几名宫廷妇女在庭园中闲步,动作悠缓,神态安闲,形象亦冶艳丰厚,作为衬景的紫玉兰(辛夷)、仙鹤与拂菻狗还反映了此时花鸟画的水平。此图因保存完好,用笔如琴弦,设色柔丽的特点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自南宋以来即认为是周昉之作,但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新疆阿斯塔那张氏墓出土的绢画《弈棋仕女图》其时间恰在开元前后,人物体态丰腴,面容饱满,唯用笔较松动,设色亦鲜艳,其画法似先以淡墨运笔造型,着色后再以浓墨勾勒,浓墨线不必依淡墨线原迹,从中可以看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风貌已酝酿在其中了。徐熙唐帝国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中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称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和战事较少的南唐、西蜀诸国的艺术,这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中国的花鸟画,由唐末到五代,风格变装饰为写实。当时的花鸟画家重视写实,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徐熙和黄筌两人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徐熙,金陵(今南京)人,南唐的士大夫。他的先世历代做官,他出身“江南名族”。可是徐熙却没做过官。他性情放达,志节清高。徐熙不但不屑于踏入“仕途”,没有那些小官僚的习气;而且他对于那种奢侈颓废的生活是厌恶的。因此,他毕生的精力,才能够尽用于艺术上,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http://www.lantianyu.net/pdf43/ts007034_1.htm全有一本书,没有。只记得芥子园画谱里边有。另外去大型图书馆亲自看看会有更好的体验。关于纸笔墨的,你只能找一本国画方面的入门书了。下边的链接是一个简介,祝你学得愉快,学得可以消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59651.html?si=1<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能满足你的要求另外:收仕女画法/中国画技法丛书也十份不错要工笔画的还是写意画?仕女画的研究和技法http://www.artyj.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http://blog.360quan.com/u/37c7a9/show/621683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求一本关于学画仕女图的书。要从基础学起,内容要讲解详细,适合自学的。如果有笔,纸,墨,方面兼容讲解更好了。谢谢谢谢要工笔画的还是写意画?仕女画的研究和技法http://www.artyj.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http://blog.360quan.com/u/37c7a9/show/621683<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能满足你的要求另外:收仕女画法/中国画技法丛书也十份不错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散见于题跋、书札的许多画论还不包括在里面。这是我国艺术理论的一笔巨大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古典画论,包含着许多卓越的见解,它起着鉴赏、指导中国画的作用。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记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论。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作者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绘画理论,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评画的标准,对后世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封建社会对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传统看法,那就是政治标准:“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提出的艺术标准是著名的“六法论”。什么是“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原来是针对人物画提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其它绘画。它在以前画家的思想中已开始孕育,到谢赫最后形成。“六法”提得非常简练概括,含义深刻,历来画家有许多解释,所见不同,众说纷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艺术标准。气韵是什么?过去有人给它加上神秘的色彩,认为玄妙莫测,“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也有人认为是指构思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生动。其实,气韵生动最主要的应该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画家历来主张,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即所谓“形神兼备”。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气韵生动和其它五法是一个整体。气韵生动是离不开其它五法的;而其它五法离开了气韵生动,也就成为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了。至于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意思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是指怎样选择描绘的对象,并且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是指怎样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画不同,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但是也是讲究变化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的组织安排,那就是构图了。中国画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种种关系。传移模写,是复制、临摹,这是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方法。总之,六法皆备,才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是有缺点的画。谢赫还按照六法的要求,品评了先辈和当代的画家。后代画家都采用六法的标准来品评绘画作品,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古代画论还对绘画作品提出六个要求,简称“六要”。“六要”有两种说法。五代荆浩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六要”可以补充“六法”,作为艺术实践的要则和评画的艺术标准,供今天的画家借鉴。历代著名中国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的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的画坛。顾恺之,字长康,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无锡,他的家族是江南的显族。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长成的。他在小的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的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的意趣。因此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的。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的特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是对恺之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等而说的。简述如下: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且遗留到现在的有许多,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的一斑。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水赞湛湛若凝,开神以质;乘风擅澜,妙齐得一。顾恺之对于诗方面,也与赋一样自负。我们就看他所说的一段话便会知道:他说“吾赋《筝赋》之比嵇康(散文家)《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意思是说:“我所做的《筝赋》,可以与嵇康所做的《琴赋》相比。如果不加以赏识,必定是因为我的《筝赋》比嵇康后写出而相遗弃;如果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也是因为我写得高奇而得到人们的赞扬,认为这是珍贵的。”在这段语话中,我们便可以知道顾恺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自负的,也可以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国的书法,自从汉代到三国以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极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到了两晋时代,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已成为当时的风气,那时,画家层出不穷,那也正是我们中国书法最高峰的时代。而顾恺之恰巧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勤奋好学,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和顾恺之讨论书法至直深夜,可见他好学的这种精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上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顾恺之)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原来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所以能竟夕忘倦,到天亮为止。《世说新语》中还说:“顾恺之尚有《书赞》的著作。”它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断定,但是是可以推测的,恐怕对于魏晋许多书法评量太多,与他所著的《魏晋名臣画赞》相似。然而顾恺之的书迹,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上所插写的《女史箴》。以上所举的,就是各种古籍中对于顾恺之多才情、艺能所散见的记载。也就是世人对顾恺之认为有才绝的根据。痴绝,对于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点”、“好矜夸”四项。《晋书本传》说,顾恺之的上司桓温死后,顾恺之来拜桓温的墓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顾恺之说,桓温已经死了,你哭有什么用,他又不能看见。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说,顾恺之作殷仲堪(当时朝廷大官)部下时,顾恺之向殷仲堪请假归乡,走时不给他布帆,没法让舟运行,顾恺之苦苦求他,才给他布帆。后船来到了今天湖北省的华容县时遭受到大风,顾恺之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到了荆州后有人问他一路风景怎么样,而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桓温引恺之为大司马参军(类似今天中央政府干部),甚见亲昵。”桓温之所以对顾恺之亲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顾恺之有才能,并有通脱、诙谐等等的态度。而顾恺之拜桓温墓时所以有“山崩海竭,鱼鸟将何依”的诗句,不作史学家、道德家、成功与失败等的论断,全从亲昵、倚重感情上出发。而当时的一般人,也知道顾恺之的做人态度,故意引发他的谐谑,所以使顾恺之作“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的戏谐答语。因为他好诙谐,当时和他接触的人,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以上是顾恺之好谐谑的事例。《晋书本传》上说,桓温的儿子一日在殷仲堪家中与顾恺之谈完话后,共同作了结束语。顾恺之先说,大火烧完草原,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烧了就烧了。桓玄说,一个人到死的时候,就是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殷仲堪说,把活鱼放回深渊之中,飞鸟放出鸟笼之外,是永远回不来的。桓玄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矛头上烧饭,这是十分危险的。而殷仲堪说,一个衰老到极点的人,他的生命,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中,而他却爬到极容易断的枯树枝上,自然更加险了。旁边站着一部下说,盲人骑瞎马,会掉进深池里。此时的殷仲堪非常惊异地说,这太逼人了。又《世说新语》上说,顾恺之敢吃甘蔗,是先吃尾。别人问他原因,而他说,慢慢地走进佳境。以上是顾恺之率真通脱的事例。《续晋阳秋》说,顾恺之曾经有一柜画寄放在桓温儿子桓玄家中,那些画都是顾恺之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便藏在桓玄家很隐秘的地方,而且封掉画柜粘上柜门。而桓玄把那些画都拿出来,想以后便于清理。一段时间过后,顾恺之来到桓玄家中见封条完整如初,可画不在,便说,好画通灵气,升天而去,如同人成仙一样。虽然顾恺之处于封建社会的礼教下,出此无聊的语言,但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种痴黠的表现了。以上是顾恺之痴黠的事例。在顾恺之的诙谐、通脱、率真、痴黠以外,他也很喜张自己。画绝,顾恺之原本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尤其擅长绘画而特别,所以各种古籍上,对他的绘画记载也比较多。《晋书本传》中说:顾恺之每次遇到嵇康做四言诗时,便相应画一幅画。桓玄说,看顾恺之随手在纸上挥五条线,便如同看见五只飞鸟在飞翔。例举一斑,便知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成就。顾恺之借他三绝的特点,得以清客或谈助之士的姿态,周旋于当时豪门贵族以及名流之间,如与桓温、桓玄、羊欣、殷仲堪之间,亲昵交好,无所间隔。这自然是顾恺之的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明哲保身”的办法,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那时世人评论顾恺之的痴,实不是真痴。评论他黠,确是真黠了。而他的所以痴所以黠的目的,也就是为他终身沉醉于最高文艺上的成就。吴道子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画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的,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年青的吴道子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年青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吴道子“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扬溢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中,著名的《地狱变相图》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牛头、马面、刀林、油锅,但是观众看了后,不禁“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吴道子的技巧惊人地熟练,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阎立本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阎立本,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他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阎立本做了五年的宰相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673)十月,他死了,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阎立本最擅长画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步辇图》描写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李思训唐朝,从绘画来说,在当时也确实是日臻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著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他擅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手笔,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中唐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王维唐代的开元、天宝二朝,正是唐代的全盛时期,我国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王维,恰好经历了开元、天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因此王维能够在诗和画的两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699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九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十五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十六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十七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十九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王维早年即会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据唐人记载,他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至于王维的家庭生活,他三十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五十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他晚年得到在蓝田的别墅,辋水环绕在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周昉是中国古代继吴道子之后而兴起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也是唐代杰出的宗教画家。他处的时代,是在中唐的末期,也就是唐代从鼎盛时期转变为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在绘画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怎样的大影响。因而周昉在发挥他的美术才能上,还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周昉是贵族子弟,固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他那特定的69阶级性,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不能不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某些事件的矛盾。也就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人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贫乏而沉闷的生活的一面。所以,周昉固然是贵族子弟,但在艺术上,却仍然有他卓越的贡献,因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的艺坛上,周昉是给人们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这是由于周昉的绘画,在独创风格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从绘画史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妇女的描写,在汉魏及六朝时代,它的风格很多是“清肌秀骨”、“秀骨清象”的,也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一般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但是到了唐代,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到东方各个民族的美术造型,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与特点,这个变化到了盛唐,已更显明。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后来,又经过许多美术家在形象塑造上的努力,就使得形象更为完善,而周昉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使唐代绘画以“丰肌为美”的风尚,固然不能尽归功于周昉,但到了中唐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它具有更强烈的,鲜明的风格化,与周昉在这方面作的努力,当然也是分不开的。周昉擅长画贵族仕女人物。他所画的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艳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他最擅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宗教画也是他的专长,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和宗教绘画的新样式,人称“周家样”。传为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它通过几组宫廷妇女的活动,多方面地刻划了她们的不同身份、情态与内心的郁郁寡欢。人物体态称丽丰肥,衣饰华美,用线方劲古拙,设色也不够柔丽,因苏脱全补所致,其传本不只一个,此图是否底本,尚待研究。《簪花仕女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它亦取材于宫廷妇女生活,描写几名宫廷妇女在庭园中闲步,动作悠缓,神态安闲,形象亦冶艳丰厚,作为衬景的紫玉兰(辛夷)、仙鹤与拂菻狗还反映了此时花鸟画的水平。此图因保存完好,用笔如琴弦,设色柔丽的特点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自南宋以来即认为是周昉之作,但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新疆阿斯塔那张氏墓出土的绢画《弈棋仕女图》其时间恰在开元前后,人物体态丰腴,面容饱满,唯用笔较松动,设色亦鲜艳,其画法似先以淡墨运笔造型,着色后再以浓墨勾勒,浓墨线不必依淡墨线原迹,从中可以看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风貌已酝酿在其中了。徐熙唐帝国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中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称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和战事较少的南唐、西蜀诸国的艺术,这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中国的花鸟画,由唐末到五代,风格变装饰为写实。当时的花鸟画家重视写实,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徐熙和黄筌两人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徐熙,金陵(今南京)人,南唐的士大夫。他的先世历代做官,他出身“江南名族”。可是徐熙却没做过官。他性情放达,志节清高。徐熙不但不屑于踏入“仕途”,没有那些小官僚的习气;而且他对于那种奢侈颓废的生活是厌恶的。因此,他毕生的精力,才能够尽用于艺术上,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http://www.lantianyu.net/pdf43/ts007034_1.htm全有一本书,没有。只记得芥子园画谱里边有。另外去大型图书馆亲自看看会有更好的体验。关于纸笔墨的,你只能找一本国画方面的入门书了。下边的链接是一个简介,祝你学得愉快,学得可以消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59651.html?si=1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求一本关于学画仕女图的书。要从基础学起,内容要讲解详细,适合自学的。如果有笔,纸,墨,方面兼容讲解更好了。谢谢谢谢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散见于题跋、书札的许多画论还不包括在里面。这是我国艺术理论的一笔巨大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古典画论,包含着许多卓越的见解,它起着鉴赏、指导中国画的作用。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记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论。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作者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绘画理论,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评画的标准,对后世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封建社会对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传统看法,那就是政治标准:“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提出的艺术标准是著名的“六法论”。什么是“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原来是针对人物画提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其它绘画。它在以前画家的思想中已开始孕育,到谢赫最后形成。“六法”提得非常简练概括,含义深刻,历来画家有许多解释,所见不同,众说纷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艺术标准。气韵是什么?过去有人给它加上神秘的色彩,认为玄妙莫测,“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也有人认为是指构思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生动。其实,气韵生动最主要的应该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画家历来主张,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即所谓“形神兼备”。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气韵生动和其它五法是一个整体。气韵生动是离不开其它五法的;而其它五法离开了气韵生动,也就成为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了。至于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意思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是指怎样选择描绘的对象,并且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是指怎样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画不同,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但是也是讲究变化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的组织安排,那就是构图了。中国画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种种关系。传移模写,是复制、临摹,这是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方法。总之,六法皆备,才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是有缺点的画。谢赫还按照六法的要求,品评了先辈和当代的画家。后代画家都采用六法的标准来品评绘画作品,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古代画论还对绘画作品提出六个要求,简称“六要”。“六要”有两种说法。五代荆浩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六要”可以补充“六法”,作为艺术实践的要则和评画的艺术标准,供今天的画家借鉴。历代著名中国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的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的画坛。顾恺之,字长康,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无锡,他的家族是江南的显族。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长成的。他在小的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的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的意趣。因此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的。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的特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是对恺之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等而说的。简述如下: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且遗留到现在的有许多,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的一斑。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水赞湛湛若凝,开神以质;乘风擅澜,妙齐得一。顾恺之对于诗方面,也与赋一样自负。我们就看他所说的一段话便会知道:他说“吾赋《筝赋》之比嵇康(散文家)《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意思是说:“我所做的《筝赋》,可以与嵇康所做的《琴赋》相比。如果不加以赏识,必定是因为我的《筝赋》比嵇康后写出而相遗弃;如果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也是因为我写得高奇而得到人们的赞扬,认为这是珍贵的。”在这段语话中,我们便可以知道顾恺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自负的,也可以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国的书法,自从汉代到三国以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极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到了两晋时代,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已成为当时的风气,那时,画家层出不穷,那也正是我们中国书法最高峰的时代。而顾恺之恰巧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勤奋好学,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和顾恺之讨论书法至直深夜,可见他好学的这种精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上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顾恺之)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原来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所以能竟夕忘倦,到天亮为止。《世说新语》中还说:“顾恺之尚有《书赞》的著作。”它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断定,但是是可以推测的,恐怕对于魏晋许多书法评量太多,与他所著的《魏晋名臣画赞》相似。然而顾恺之的书迹,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上所插写的《女史箴》。以上所举的,就是各种古籍中对于顾恺之多才情、艺能所散见的记载。也就是世人对顾恺之认为有才绝的根据。痴绝,对于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点”、“好矜夸”四项。《晋书本传》说,顾恺之的上司桓温死后,顾恺之来拜桓温的墓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顾恺之说,桓温已经死了,你哭有什么用,他又不能看见。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说,顾恺之作殷仲堪(当时朝廷大官)部下时,顾恺之向殷仲堪请假归乡,走时不给他布帆,没法让舟运行,顾恺之苦苦求他,才给他布帆。后船来到了今天湖北省的华容县时遭受到大风,顾恺之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到了荆州后有人问他一路风景怎么样,而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桓温引恺之为大司马参军(类似今天中央政府干部),甚见亲昵。”桓温之所以对顾恺之亲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顾恺之有才能,并有通脱、诙谐等等的态度。而顾恺之拜桓温墓时所以有“山崩海竭,鱼鸟将何依”的诗句,不作史学家、道德家、成功与失败等的论断,全从亲昵、倚重感情上出发。而当时的一般人,也知道顾恺之的做人态度,故意引发他的谐谑,所以使顾恺之作“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的戏谐答语。因为他好诙谐,当时和他接触的人,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以上是顾恺之好谐谑的事例。《晋书本传》上说,桓温的儿子一日在殷仲堪家中与顾恺之谈完话后,共同作了结束语。顾恺之先说,大火烧完草原,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烧了就烧了。桓玄说,一个人到死的时候,就是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殷仲堪说,把活鱼放回深渊之中,飞鸟放出鸟笼之外,是永远回不来的。桓玄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矛头上烧饭,这是十分危险的。而殷仲堪说,一个衰老到极点的人,他的生命,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中,而他却爬到极容易断的枯树枝上,自然更加险了。旁边站着一部下说,盲人骑瞎马,会掉进深池里。此时的殷仲堪非常惊异地说,这太逼人了。又《世说新语》上说,顾恺之敢吃甘蔗,是先吃尾。别人问他原因,而他说,慢慢地走进佳境。以上是顾恺之率真通脱的事例。《续晋阳秋》说,顾恺之曾经有一柜画寄放在桓温儿子桓玄家中,那些画都是顾恺之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便藏在桓玄家很隐秘的地方,而且封掉画柜粘上柜门。而桓玄把那些画都拿出来,想以后便于清理。一段时间过后,顾恺之来到桓玄家中见封条完整如初,可画不在,便说,好画通灵气,升天而去,如同人成仙一样。虽然顾恺之处于封建社会的礼教下,出此无聊的语言,但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种痴黠的表现了。以上是顾恺之痴黠的事例。在顾恺之的诙谐、通脱、率真、痴黠以外,他也很喜张自己。画绝,顾恺之原本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尤其擅长绘画而特别,所以各种古籍上,对他的绘画记载也比较多。《晋书本传》中说:顾恺之每次遇到嵇康做四言诗时,便相应画一幅画。桓玄说,看顾恺之随手在纸上挥五条线,便如同看见五只飞鸟在飞翔。例举一斑,便知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成就。顾恺之借他三绝的特点,得以清客或谈助之士的姿态,周旋于当时豪门贵族以及名流之间,如与桓温、桓玄、羊欣、殷仲堪之间,亲昵交好,无所间隔。这自然是顾恺之的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明哲保身”的办法,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那时世人评论顾恺之的痴,实不是真痴。评论他黠,确是真黠了。而他的所以痴所以黠的目的,也就是为他终身沉醉于最高文艺上的成就。吴道子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画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的,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年青的吴道子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年青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吴道子“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扬溢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中,著名的《地狱变相图》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牛头、马面、刀林、油锅,但是观众看了后,不禁“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吴道子的技巧惊人地熟练,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阎立本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阎立本,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他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阎立本做了五年的宰相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673)十月,他死了,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阎立本最擅长画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步辇图》描写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李思训唐朝,从绘画来说,在当时也确实是日臻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著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他擅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手笔,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中唐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王维唐代的开元、天宝二朝,正是唐代的全盛时期,我国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王维,恰好经历了开元、天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因此王维能够在诗和画的两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699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九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十五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十六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十七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十九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王维早年即会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据唐人记载,他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至于王维的家庭生活,他三十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五十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他晚年得到在蓝田的别墅,辋水环绕在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周昉是中国古代继吴道子之后而兴起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也是唐代杰出的宗教画家。他处的时代,是在中唐的末期,也就是唐代从鼎盛时期转变为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在绘画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怎样的大影响。因而周昉在发挥他的美术才能上,还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周昉是贵族子弟,固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他那特定的69阶级性,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不能不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某些事件的矛盾。也就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人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贫乏而沉闷的生活的一面。所以,周昉固然是贵族子弟,但在艺术上,却仍然有他卓越的贡献,因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的艺坛上,周昉是给人们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这是由于周昉的绘画,在独创风格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从绘画史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妇女的描写,在汉魏及六朝时代,它的风格很多是“清肌秀骨”、“秀骨清象”的,也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一般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但是到了唐代,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到东方各个民族的美术造型,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与特点,这个变化到了盛唐,已更显明。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后来,又经过许多美术家在形象塑造上的努力,就使得形象更为完善,而周昉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使唐代绘画以“丰肌为美”的风尚,固然不能尽归功于周昉,但到了中唐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它具有更强烈的,鲜明的风格化,与周昉在这方面作的努力,当然也是分不开的。周昉擅长画贵族仕女人物。他所画的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艳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他最擅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宗教画也是他的专长,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和宗教绘画的新样式,人称“周家样”。传为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它通过几组宫廷妇女的活动,多方面地刻划了她们的不同身份、情态与内心的郁郁寡欢。人物体态称丽丰肥,衣饰华美,用线方劲古拙,设色也不够柔丽,因苏脱全补所致,其传本不只一个,此图是否底本,尚待研究。《簪花仕女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它亦取材于宫廷妇女生活,描写几名宫廷妇女在庭园中闲步,动作悠缓,神态安闲,形象亦冶艳丰厚,作为衬景的紫玉兰(辛夷)、仙鹤与拂菻狗还反映了此时花鸟画的水平。此图因保存完好,用笔如琴弦,设色柔丽的特点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自南宋以来即认为是周昉之作,但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新疆阿斯塔那张氏墓出土的绢画《弈棋仕女图》其时间恰在开元前后,人物体态丰腴,面容饱满,唯用笔较松动,设色亦鲜艳,其画法似先以淡墨运笔造型,着色后再以浓墨勾勒,浓墨线不必依淡墨线原迹,从中可以看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风貌已酝酿在其中了。徐熙唐帝国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中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称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和战事较少的南唐、西蜀诸国的艺术,这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中国的花鸟画,由唐末到五代,风格变装饰为写实。当时的花鸟画家重视写实,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徐熙和黄筌两人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徐熙,金陵(今南京)人,南唐的士大夫。他的先世历代做官,他出身“江南名族”。可是徐熙却没做过官。他性情放达,志节清高。徐熙不但不屑于踏入“仕途”,没有那些小官僚的习气;而且他对于那种奢侈颓废的生活是厌恶的。因此,他毕生的精力,才能够尽用于艺术上,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http://www.lantianyu.net/pdf43/ts007034_1.htm全有一本书,没有。只记得芥子园画谱里边有。另外去大型图书馆亲自看看会有更好的体验。关于纸笔墨的,你只能找一本国画方面的入门书了。下边的链接是一个简介,祝你学得愉快,学得可以消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59651.html?si=1<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能满足你的要求另外:收仕女画法/中国画技法丛书也十份不错要工笔画的还是写意画?仕女画的研究和技法http://www.artyj.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http://blog.360quan.com/u/37c7a9/show/621683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求一本关于学画仕女图的书。要从基础学起,内容要讲解详细,适合自学的。如果有笔,纸,墨,方面兼容讲解更好了。谢谢谢谢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散见于题跋、书札的许多画论还不包括在里面。这是我国艺术理论的一笔巨大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古典画论,包含着许多卓越的见解,它起着鉴赏、指导中国画的作用。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记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论。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作者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绘画理论,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评画的标准,对后世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封建社会对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传统看法,那就是政治标准:“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提出的艺术标准是著名的“六法论”。什么是“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原来是针对人物画提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其它绘画。它在以前画家的思想中已开始孕育,到谢赫最后形成。“六法”提得非常简练概括,含义深刻,历来画家有许多解释,所见不同,众说纷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艺术标准。气韵是什么?过去有人给它加上神秘的色彩,认为玄妙莫测,“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也有人认为是指构思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生动。其实,气韵生动最主要的应该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画家历来主张,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即所谓“形神兼备”。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气韵生动和其它五法是一个整体。气韵生动是离不开其它五法的;而其它五法离开了气韵生动,也就成为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了。至于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意思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是指怎样选择描绘的对象,并且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是指怎样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画不同,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但是也是讲究变化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的组织安排,那就是构图了。中国画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种种关系。传移模写,是复制、临摹,这是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方法。总之,六法皆备,才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是有缺点的画。谢赫还按照六法的要求,品评了先辈和当代的画家。后代画家都采用六法的标准来品评绘画作品,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古代画论还对绘画作品提出六个要求,简称“六要”。“六要”有两种说法。五代荆浩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六要”可以补充“六法”,作为艺术实践的要则和评画的艺术标准,供今天的画家借鉴。历代著名中国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的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的画坛。顾恺之,字长康,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无锡,他的家族是江南的显族。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长成的。他在小的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的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的意趣。因此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的。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的特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是对恺之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等而说的。简述如下: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且遗留到现在的有许多,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的一斑。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水赞湛湛若凝,开神以质;乘风擅澜,妙齐得一。顾恺之对于诗方面,也与赋一样自负。我们就看他所说的一段话便会知道:他说“吾赋《筝赋》之比嵇康(散文家)《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意思是说:“我所做的《筝赋》,可以与嵇康所做的《琴赋》相比。如果不加以赏识,必定是因为我的《筝赋》比嵇康后写出而相遗弃;如果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也是因为我写得高奇而得到人们的赞扬,认为这是珍贵的。”在这段语话中,我们便可以知道顾恺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自负的,也可以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国的书法,自从汉代到三国以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极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到了两晋时代,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已成为当时的风气,那时,画家层出不穷,那也正是我们中国书法最高峰的时代。而顾恺之恰巧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勤奋好学,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和顾恺之讨论书法至直深夜,可见他好学的这种精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上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顾恺之)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原来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所以能竟夕忘倦,到天亮为止。《世说新语》中还说:“顾恺之尚有《书赞》的著作。”它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断定,但是是可以推测的,恐怕对于魏晋许多书法评量太多,与他所著的《魏晋名臣画赞》相似。然而顾恺之的书迹,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上所插写的《女史箴》。以上所举的,就是各种古籍中对于顾恺之多才情、艺能所散见的记载。也就是世人对顾恺之认为有才绝的根据。痴绝,对于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点”、“好矜夸”四项。《晋书本传》说,顾恺之的上司桓温死后,顾恺之来拜桓温的墓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顾恺之说,桓温已经死了,你哭有什么用,他又不能看见。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说,顾恺之作殷仲堪(当时朝廷大官)部下时,顾恺之向殷仲堪请假归乡,走时不给他布帆,没法让舟运行,顾恺之苦苦求他,才给他布帆。后船来到了今天湖北省的华容县时遭受到大风,顾恺之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到了荆州后有人问他一路风景怎么样,而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桓温引恺之为大司马参军(类似今天中央政府干部),甚见亲昵。”桓温之所以对顾恺之亲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顾恺之有才能,并有通脱、诙谐等等的态度。而顾恺之拜桓温墓时所以有“山崩海竭,鱼鸟将何依”的诗句,不作史学家、道德家、成功与失败等的论断,全从亲昵、倚重感情上出发。而当时的一般人,也知道顾恺之的做人态度,故意引发他的谐谑,所以使顾恺之作“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的戏谐答语。因为他好诙谐,当时和他接触的人,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以上是顾恺之好谐谑的事例。《晋书本传》上说,桓温的儿子一日在殷仲堪家中与顾恺之谈完话后,共同作了结束语。顾恺之先说,大火烧完草原,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烧了就烧了。桓玄说,一个人到死的时候,就是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殷仲堪说,把活鱼放回深渊之中,飞鸟放出鸟笼之外,是永远回不来的。桓玄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矛头上烧饭,这是十分危险的。而殷仲堪说,一个衰老到极点的人,他的生命,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中,而他却爬到极容易断的枯树枝上,自然更加险了。旁边站着一部下说,盲人骑瞎马,会掉进深池里。此时的殷仲堪非常惊异地说,这太逼人了。又《世说新语》上说,顾恺之敢吃甘蔗,是先吃尾。别人问他原因,而他说,慢慢地走进佳境。以上是顾恺之率真通脱的事例。《续晋阳秋》说,顾恺之曾经有一柜画寄放在桓温儿子桓玄家中,那些画都是顾恺之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便藏在桓玄家很隐秘的地方,而且封掉画柜粘上柜门。而桓玄把那些画都拿出来,想以后便于清理。一段时间过后,顾恺之来到桓玄家中见封条完整如初,可画不在,便说,好画通灵气,升天而去,如同人成仙一样。虽然顾恺之处于封建社会的礼教下,出此无聊的语言,但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种痴黠的表现了。以上是顾恺之痴黠的事例。在顾恺之的诙谐、通脱、率真、痴黠以外,他也很喜张自己。画绝,顾恺之原本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尤其擅长绘画而特别,所以各种古籍上,对他的绘画记载也比较多。《晋书本传》中说:顾恺之每次遇到嵇康做四言诗时,便相应画一幅画。桓玄说,看顾恺之随手在纸上挥五条线,便如同看见五只飞鸟在飞翔。例举一斑,便知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成就。顾恺之借他三绝的特点,得以清客或谈助之士的姿态,周旋于当时豪门贵族以及名流之间,如与桓温、桓玄、羊欣、殷仲堪之间,亲昵交好,无所间隔。这自然是顾恺之的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明哲保身”的办法,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那时世人评论顾恺之的痴,实不是真痴。评论他黠,确是真黠了。而他的所以痴所以黠的目的,也就是为他终身沉醉于最高文艺上的成就。吴道子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画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的,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年青的吴道子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年青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吴道子“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扬溢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中,著名的《地狱变相图》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牛头、马面、刀林、油锅,但是观众看了后,不禁“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吴道子的技巧惊人地熟练,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阎立本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阎立本,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他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阎立本做了五年的宰相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673)十月,他死了,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阎立本最擅长画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步辇图》描写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李思训唐朝,从绘画来说,在当时也确实是日臻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著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他擅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手笔,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中唐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王维唐代的开元、天宝二朝,正是唐代的全盛时期,我国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王维,恰好经历了开元、天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因此王维能够在诗和画的两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699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九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十五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十六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十七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十九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王维早年即会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据唐人记载,他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至于王维的家庭生活,他三十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五十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他晚年得到在蓝田的别墅,辋水环绕在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周昉是中国古代继吴道子之后而兴起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也是唐代杰出的宗教画家。他处的时代,是在中唐的末期,也就是唐代从鼎盛时期转变为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在绘画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怎样的大影响。因而周昉在发挥他的美术才能上,还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周昉是贵族子弟,固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他那特定的69阶级性,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不能不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某些事件的矛盾。也就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人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贫乏而沉闷的生活的一面。所以,周昉固然是贵族子弟,但在艺术上,却仍然有他卓越的贡献,因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的艺坛上,周昉是给人们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这是由于周昉的绘画,在独创风格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从绘画史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妇女的描写,在汉魏及六朝时代,它的风格很多是“清肌秀骨”、“秀骨清象”的,也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一般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但是到了唐代,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到东方各个民族的美术造型,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与特点,这个变化到了盛唐,已更显明。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后来,又经过许多美术家在形象塑造上的努力,就使得形象更为完善,而周昉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使唐代绘画以“丰肌为美”的风尚,固然不能尽归功于周昉,但到了中唐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它具有更强烈的,鲜明的风格化,与周昉在这方面作的努力,当然也是分不开的。周昉擅长画贵族仕女人物。他所画的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艳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他最擅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宗教画也是他的专长,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和宗教绘画的新样式,人称“周家样”。传为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它通过几组宫廷妇女的活动,多方面地刻划了她们的不同身份、情态与内心的郁郁寡欢。人物体态称丽丰肥,衣饰华美,用线方劲古拙,设色也不够柔丽,因苏脱全补所致,其传本不只一个,此图是否底本,尚待研究。《簪花仕女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它亦取材于宫廷妇女生活,描写几名宫廷妇女在庭园中闲步,动作悠缓,神态安闲,形象亦冶艳丰厚,作为衬景的紫玉兰(辛夷)、仙鹤与拂菻狗还反映了此时花鸟画的水平。此图因保存完好,用笔如琴弦,设色柔丽的特点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自南宋以来即认为是周昉之作,但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新疆阿斯塔那张氏墓出土的绢画《弈棋仕女图》其时间恰在开元前后,人物体态丰腴,面容饱满,唯用笔较松动,设色亦鲜艳,其画法似先以淡墨运笔造型,着色后再以浓墨勾勒,浓墨线不必依淡墨线原迹,从中可以看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风貌已酝酿在其中了。徐熙唐帝国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中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称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和战事较少的南唐、西蜀诸国的艺术,这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中国的花鸟画,由唐末到五代,风格变装饰为写实。当时的花鸟画家重视写实,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徐熙和黄筌两人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徐熙,金陵(今南京)人,南唐的士大夫。他的先世历代做官,他出身“江南名族”。可是徐熙却没做过官。他性情放达,志节清高。徐熙不但不屑于踏入“仕途”,没有那些小官僚的习气;而且他对于那种奢侈颓废的生活是厌恶的。因此,他毕生的精力,才能够尽用于艺术上,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http://www.lantianyu.net/pdf43/ts007034_1.htm全有一本书,没有。只记得芥子园画谱里边有。另外去大型图书馆亲自看看会有更好的体验。关于纸笔墨的,你只能找一本国画方面的入门书了。下边的链接是一个简介,祝你学得愉快,学得可以消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59651.html?si=1<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能满足你的要求另外:收仕女画法/中国画技法丛书也十份不错要工笔画的还是写意画?仕女画的研究和技法http://www.artyj.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http://blog.360quan.com/u/37c7a9/show/621683求一本书(关于仕女图)求一本关于学画仕女图的书。要从基础学起,内容要讲解详细,适合自学的。如果有笔,纸,墨,方面兼容讲解更好了。谢谢谢谢中国画在长期的实践中,积累了非常丰富的经验,画家把它总结出来,统称画论。中国有关画论和画史的著作,有人作过统计,从东晋到清代达一千几百种(据《四部总录》艺术编记载),散见于题跋、书札的许多画论还不包括在里面。这是我国艺术理论的一笔巨大遗产,有待我们进一步去研究。这些古典画论,包含着许多卓越的见解,它起着鉴赏、指导中国画的作用。晋顾恺之的《论画》、南朝宗炳的《画山水序》、五代荆浩的《笔记法》、北宋郭熙的《林泉高致》、元汤垕的《古今画鉴》、明董其昌的《画旨》、清笪重光的《画筌》、石涛的《苦瓜和尚画语录》等都是著名的画论。在这里着重介绍一下南朝齐谢赫的《古画品录》。作者总结和发展了前代的绘画理论,初步奠定了中国画理论的完整体系。他在这部著作中提出评画的标准,对后世绘画产生重要的影响。他提出封建社会对于艺术社会功能的传统看法,那就是政治标准:“明劝戒,著升沉,千载寂寥,披图可鉴。”他提出的艺术标准是著名的“六法论”。什么是“六法”?即气韵生动、骨法用笔、应物象形、随类赋彩、经营位置、传移模写。这“六法”原来是针对人物画提出来的,但也适用于其它绘画。它在以前画家的思想中已开始孕育,到谢赫最后形成。“六法”提得非常简练概括,含义深刻,历来画家有许多解释,所见不同,众说纷纭。“六法”中的第一法气韵生动,是最重要的艺术标准。气韵是什么?过去有人给它加上神秘的色彩,认为玄妙莫测,“此生而知之,自然天授”。也有人认为是指构思构图的巧妙和笔墨的生动。其实,气韵生动最主要的应该是指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中国画家历来主张,不仅要描绘出对象的外形,而且要表现出它的精神,即所谓“形神兼备”。人物有精神,山水、花鸟也有精神。达到神似,才能气韵生动。许多画家认为没有气韵的作品是不能称画的。当然,要表现出艺术形象的真实性和生动性,是离不开构图立意、笔墨技法的。因此气韵生动和其它五法是一个整体。气韵生动是离不开其它五法的;而其它五法离开了气韵生动,也就成为缺乏灵魂的、纯技术性的东西了。至于骨法,原来是指人物的外形特点,后来泛指一切描绘对象的轮廓;用笔,就是中国画特有的笔墨技法;骨法用笔,总的意思是指怎样用笔墨技法恰当地把对象的形状和质感画出来。应物象形,是指怎样选择描绘的对象,并且用造型的手段把它表现出来。随类赋彩,是指怎样根据不同的描绘对象、时间、地点,施用不同的色彩。中国画运用色彩同西画不同,喜欢用固有色(即物体本来的颜色),但是也是讲究变化的。经营位置,是指画面的组织安排,那就是构图了。中国画构图讲究宾主、呼应、虚实、繁简、疏密、藏露、参差种种关系。传移模写,是复制、临摹,这是学习、继承传统绘画的方法。总之,六法皆备,才是好画;否则就不是好画,是有缺点的画。谢赫还按照六法的要求,品评了先辈和当代的画家。后代画家都采用六法的标准来品评绘画作品,六法成为中国绘画理论的核心。古代画论还对绘画作品提出六个要求,简称“六要”。“六要”有两种说法。五代荆浩说:“夫画有六要,一曰气,二曰韵,三曰思,四曰景,五曰笔,六曰墨。”北宋刘道醇则说:所谓六要者:气韵兼力一也,格制俱老二也,变异合理三也,彩绘有泽四也,来去自然五也,师学舍短六也。”“六要”可以补充“六法”,作为艺术实践的要则和评画的艺术标准,供今天的画家借鉴。历代著名中国画家顾恺之顾恺之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的卓越的理论家,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早遗留有画迹的大画家。他生于东晋穆帝初或康帝年间,距现在已经是一千六百多年了。他是在中国绘画发展史上具有现实主义绘画精神的大宗师,如同永夜中一颗灿烂无比的明星,直到现在依然还放射出灿烂光彩,照耀着我们祖国的画坛。顾恺之,字长康,世人多称他为顾虎头。他在一千六百多年前,生于现在的江苏省无锡,他的家族是江南的显族。父亲、曾祖父等都是在吴晋做大官,所以顾恺之可以说是在豪门中长成的。他在小的时候,非常聪颖而且颇有才气,并且从小博览群书,擅长文学,工诗赋,多才多艺,尤其是在绘画方面,有许多当时的文字记载“恺之博学有才气”、“恺之多才艺,尤工丹青”。而且顾恺之带有痴状的意趣。因此当时的人称他有三绝:才绝、画绝、痴绝。所谓说才绝方面:是对恺之的聪颖、多才气,擅长文学,多艺能而说的。说画绝方面:是对恺之的特长绘画而说的。所说痴绝:是对恺之的慧黠与好矜夸,工谐谑等而说的。简述如下:才绝,顾恺之聪颖博学,擅长文辞。他所著的《恺之文集》虽然已经失传了,但其中的精彩篇章,仍多为后人所传诵,而且遗留到现在的有许多,如《四时诗》、《水赞》、《风赋》、(冰赋》等等,藉以知道顾恺之在文学上成就的一斑。兹录《四时诗》及《水赞》于下:四时诗春水满四泽,夏云多奇峰,秋月扬明辉,冬岭秀孤松。水赞湛湛若凝,开神以质;乘风擅澜,妙齐得一。顾恺之对于诗方面,也与赋一样自负。我们就看他所说的一段话便会知道:他说“吾赋《筝赋》之比嵇康(散文家)《琴赋》,不赏者,必以后出相遗,深识者,亦当以高奇见贵”。他的意思是说:“我所做的《筝赋》,可以与嵇康所做的《琴赋》相比。如果不加以赏识,必定是因为我的《筝赋》比嵇康后写出而相遗弃;如果得到人们的赏识,那也是因为我写得高奇而得到人们的赞扬,认为这是珍贵的。”在这段语话中,我们便可以知道顾恺之对于自己在文学上的成就,是十分自负的,也可以知道他在文学上的成就。我国的书法,自从汉代到三国以后,已经有许许多多的作品与绘画一样,成为珍贵的艺术品了,极为广大民众所重视。到了两晋时代,互相学习、互相讨论已成为当时的风气,那时,画家层出不穷,那也正是我们中国书法最高峰的时代。而顾恺之恰巧生长在这个时代,凭他的聪明才气,勤奋好学,造成他对书法的研究和成功。当时与王羲之、王献之齐名的书法大家——羊欣,常常和顾恺之讨论书法至直深夜,可见他好学的这种精神。刘义庆的《世说新语》上说:“桓大司马每请长康(顾恺之)与羊欣论书画,竟夕忘倦。”原来顾恺之是沉醉于文学艺术的人,不论写作诗文书画,或讨论诗文书画,总是把他全副的体力精神放在诗文书画里面,所以能竟夕忘倦,到天亮为止。《世说新语》中还说:“顾恺之尚有《书赞》的著作。”它的内容,对于今天的我们可能难以断定,但是是可以推测的,恐怕对于魏晋许多书法评量太多,与他所著的《魏晋名臣画赞》相似。然而顾恺之的书迹,遗留到现在的,只有《女史箴图》上所插写的《女史箴》。以上所举的,就是各种古籍中对于顾恺之多才情、艺能所散见的记载。也就是世人对顾恺之认为有才绝的根据。痴绝,对于顾恺之痴绝的事例,可分为“好谐谑”、“率真通脱”、“痴点”、“好矜夸”四项。《晋书本传》说,顾恺之的上司桓温死后,顾恺之来拜桓温的墓说:“山崩溟海竭,鱼鸟将何依?”有人问顾恺之说,桓温已经死了,你哭有什么用,他又不能看见。顾恺之回答说:“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世说新语》说,顾恺之作殷仲堪(当时朝廷大官)部下时,顾恺之向殷仲堪请假归乡,走时不给他布帆,没法让舟运行,顾恺之苦苦求他,才给他布帆。后船来到了今天湖北省的华容县时遭受到大风,顾恺之说:“地名破冢,真破冢而出,行人安稳,布帆无恙。”到了荆州后有人问他一路风景怎么样,而顾恺之说:“千岩竞秀,万壑争流,草木朦胧,若云兴霞蔚。”据《晋书顾恺之本传》记载,“桓温引恺之为大司马参军(类似今天中央政府干部),甚见亲昵。”桓温之所以对顾恺之亲昵的理由,自然是因为顾恺之有才能,并有通脱、诙谐等等的态度。而顾恺之拜桓温墓时所以有“山崩海竭,鱼鸟将何依”的诗句,不作史学家、道德家、成功与失败等的论断,全从亲昵、倚重感情上出发。而当时的一般人,也知道顾恺之的做人态度,故意引发他的谐谑,所以使顾恺之作“声如震雷破山,泪如倾河注海”的戏谐答语。因为他好诙谐,当时和他接触的人,都很喜欢他,愿意和他接近。以上是顾恺之好谐谑的事例。《晋书本传》上说,桓温的儿子一日在殷仲堪家中与顾恺之谈完话后,共同作了结束语。顾恺之先说,大火烧完草原,没有什么东西剩下来,烧了就烧了。桓玄说,一个人到死的时候,就是什么都完了的时候。殷仲堪说,把活鱼放回深渊之中,飞鸟放出鸟笼之外,是永远回不来的。桓玄说,在战争年代,老百姓的生活如同在矛头上烧饭,这是十分危险的。而殷仲堪说,一个衰老到极点的人,他的生命,本来无时无刻不在危险中,而他却爬到极容易断的枯树枝上,自然更加险了。旁边站着一部下说,盲人骑瞎马,会掉进深池里。此时的殷仲堪非常惊异地说,这太逼人了。又《世说新语》上说,顾恺之敢吃甘蔗,是先吃尾。别人问他原因,而他说,慢慢地走进佳境。以上是顾恺之率真通脱的事例。《续晋阳秋》说,顾恺之曾经有一柜画寄放在桓温儿子桓玄家中,那些画都是顾恺之自己非常喜欢的,所以便藏在桓玄家很隐秘的地方,而且封掉画柜粘上柜门。而桓玄把那些画都拿出来,想以后便于清理。一段时间过后,顾恺之来到桓玄家中见封条完整如初,可画不在,便说,好画通灵气,升天而去,如同人成仙一样。虽然顾恺之处于封建社会的礼教下,出此无聊的语言,但这也可以说是他一种痴黠的表现了。以上是顾恺之痴黠的事例。在顾恺之的诙谐、通脱、率真、痴黠以外,他也很喜张自己。画绝,顾恺之原本就是一位多才多艺的人,而尤其擅长绘画而特别,所以各种古籍上,对他的绘画记载也比较多。《晋书本传》中说:顾恺之每次遇到嵇康做四言诗时,便相应画一幅画。桓玄说,看顾恺之随手在纸上挥五条线,便如同看见五只飞鸟在飞翔。例举一斑,便知顾恺之在绘画上的成就。顾恺之借他三绝的特点,得以清客或谈助之士的姿态,周旋于当时豪门贵族以及名流之间,如与桓温、桓玄、羊欣、殷仲堪之间,亲昵交好,无所间隔。这自然是顾恺之的沉醉于艺术文学、淡于名利地位,以“明哲保身”的办法,以达到他艺术最高的成就。那时世人评论顾恺之的痴,实不是真痴。评论他黠,确是真黠了。而他的所以痴所以黠的目的,也就是为他终身沉醉于最高文艺上的成就。吴道子唐代是我国古代最令人向往的时代。唐朝的文化是属于世界文化的前列;在这个时代,诗歌发展到高潮,美术发展到高峰。所谓“盛唐”之画,在我国美术史上就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杰出的天才画家吴道子,就正是处在这样的时代中。吴道子,又名道玄,河南阳翟(今河南禹县)人。幼年贫穷孤苦,遭遇非常不幸。由于他才艺出众,刻苦好学,早年就负有画名,以后成了宫廷画家。他的精力旺盛,才思敏捷,创作非常丰富。在吴道子出生的时代,正是宗教壁画非常盛行的时期,民间有着不少从事壁画的画工。孤贫的吴道子,他之所以能得到一定的成就,从一般常理来推想,给他学画上唯一有利的条件,很可能的,便是从学于民间画师,充当绘画职工的学徒。如果正是这样,吴道子的出身,便是一个民间职业画工了。年青的吴道子曾经做过小吏,当过县尉。当他到蜀川时对蜀道山川的优美,产生了极大的兴趣,专精“写蜀道山水”。当其辞掉“县尉”职务,就跑到繁华的东都洛阳去。这便是他的“浪迹东洛”,是他年青时代在生活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吴道子“浪迹东洛”时,专心从事于寺观的壁画制作。社会地位虽然极低,被人们看不起;但是这位早熟的画家,在画坛上的声望,却是早已扬溢两京以外了。所以连唐玄宗都知道这个人了,便召唤他入宫供奉。吴道子入宫之后,便受到一定的器重。被“召入禁中”后,吴道子便结束了他的浪迹生活,这对于他一生来说,关系是极大的。吴道子擅画佛教人物、山水,并把传统中原画风与西域画风融而为一,自成面貌。据传他画的宗教壁画,就长安、洛阳两地的寺院道观中就有三百多幅。他的绘画生动而富于感染力。其中,著名的《地狱变相图》在画面上并没有出现牛头、马面、刀林、油锅,但是观众看了后,不禁“腋汗毛耸,不寒而栗”。吴道子的技巧惊人地熟练,他画丈余的人像,可以从手臂或脚部开始,都能画出完整生动的艺术形象;他画佛头部的圆光,转臂运笔,一笔而成。他画的线条早年比较细,中年以后则富有粗细变化,很有节奏感。他画的人物衣带,飘飘欲举,称为“吴带当风”。他被后世称为“画圣”。阎立本阎立本(?~673年),雍州万年(今陕西西安)人,唐初著名人物画家。他的父亲阎毗、兄长阎立德俱擅工艺、建筑与绘画,闻名于隋唐之间。唐代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威远播,经济发达,文化繁荣昌盛。阎立本,我们从有限的历史资料上看,他在唐太宗时做过工部尚书、宰相。对于阎立本来说,他既能做到宰相,当然是具备了一定的才干和条件的,但由于阎立本是以工艺绘画出名,即所谓“有应务之才”,不像其他将军一样在战场上立过军功;又因那年代,京师、山东、江浙一带闹旱荒,不得不放当时贵族子弟回家,又限一些小官儿每人必须学习一种经书。当时嫉妒阎立本的人们,便恶意地编了几句嘲讽的话说,“左相宣威沙漠,右相驰誉丹青,三馆学生放散,五台今史明经”,意思是说,画画的人,是不配做宰相的。从这些事例,我们也可以看出旧时代是用什么样的一种眼光来看待画家的了。阎立本做了五年的宰相后,到唐高宗李治的咸亨四年(673)十月,他死了,谥号是文贞。至于他的实际年岁,因不知生年,无法查考。阎立本最擅长画肖像画和政治性很强的人物画。著名的《凌烟阁二十四功臣图》,就是他遵旨在凌烟阁画的功臣肖像画。当然,这只能在古籍中谈到关于它的记载,作品是看不到了。今天我们能看到的他的作品有三件。《步辇图》描写唐太宗李世民接见迎娶文成公主的吐蕃使臣,今藏故宫博物院。作品对不同人物的身份、气质、仪态和相互关系,表现得都很适当。唐太宗的容貌神态具有肖像画一般的个性特点。在人物主从关系的比例上,主大从小。衣纹简劲纯熟,设色单纯沉着。从作品看,他的画法是先钩墨线,而后敷色,设色中有平涂,有渲染,但色上不再以色线勾勒。该图无款,有宋代章伯益篆书题记及米芾等人观款,或是北宋摹本。《历代帝王图》描绘了自汉昭帝至隋炀帝十三个帝王之像,现藏美国波士顿美术博物馆。画中的十三个帝王像除个别帝王是画家亲眼见过的外,绝大部分是依据历史记载或参考前人图像来描绘的。画家以他高超的现实主义手法、鲜明的褒贬态度,成功地塑造了各具鲜明个性的帝王的艺术形象。例如晋武帝司马炎,眼光逼人,昂胸挺肚,加上两旁文弱侍臣的衬托,更显得他威严十足。李思训唐朝,从绘画来说,在当时也确实是日臻完美成熟的境地,其中突出的有两方面,一是有唐代特色的人物画的高度成熟;二是山水画大半还从属于人物画的背景之状况,而跃登成为一门独立画科的显著变化。而李思训与王维两人,被后世推崇山水画师法。明代的董其昌还把李思训尊为北宋山水画的鼻祖,将王维誉作南宗山水画的奠基人。李思训(公元651~716年),字建。他的一生,是在封建贵族的生活环境中度过的,虽然遭到过一些波折,但基本上并没有影响他富贵舒适的贵族生活。他擅画山水,作品笔格遒劲,“湍濑潺凌,云霞飘渺,时睹神仙之事,窅然岩岭之幽”。还没有完全脱离六朝以来求仙访道为内容的构思,但已开始描绘士大夫欣赏的幽居景色了。他的山水画虽然仍是传统的青绿山水,但能“穷其形态”,画大同殿屏风掩樟,已使人感觉“夜闻水声”。传为他的作品有台北故宫博物院收藏的《江帆楼阁图》轴。《江帆楼阁图》画游人在江边的活动,江天空阔,风帆飘渺。画法沿袭展子虔的青绿设色而有所前进,以细笔勾勒山石外廓及结构,略有皴斫,上赋青绿重色,虽仍富有装饰性,但已能表现林间院落的幽静,江流的空阔浩渺,比之《游春图》,更有雄浑的气势。这幅《江帆楼阁图》虽系宋人手笔,但可以充分反映出李思训的画风。李思训的儿子李昭道,继承了父亲的画法,又“变父之势,妙又过之”。他的存世作品传有《青山行旅图》,表现队伍在崇山峻岭中间歇,画面中心突出,富有层次变化,声势浩大。李思训父子所创的青绿山水,对后世影响很大,人称“大小李将军”。中唐以后,国势渐衰,社会风气由豪华淫逸变为淡远清苦,士大夫阶级产生超尘出世的思想。人们的审美观点也发生变化,山水画也由喜爱金碧辉煌变为崇尚水墨清淡。这样就出现了水墨山水派,它的代表画家是王维。王维唐代的开元、天宝二朝,正是唐代的全盛时期,我国著名大诗人,同时又是著名的大画家——王维,恰好经历了开元、天宝这两个封建王朝的全盛时期,因此王维能够在诗和画的两个方面作出了伟大的贡献。王维(公元699~759年),字摩诘。他生于武则天的大足元年,即中宗的长安元年(699年),生于今天山西省的蒲县。九岁就会写文章,与他兄弟王缙,都被人称做“俊才”。王维十五岁时即为友人题云幛诗,十六岁写了一篇《洛阳女儿行》的长诗,十七岁时有《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绝句,都很成熟,可见他是早慧的。王维爱诗,固然是由于唐代的诗赋士,人民普遍喜吟诗,同时与他祖父在朝廷做大官可能有关系。十九岁时,王维去当时的首都长安赴京考试,中乡试第一名。王维早年即会画画,中年逐渐成熟,至晚年时,才达到了顶峰。他对于山水、人物、花卉无一不会,亦无一不工,而尤以山水最为突出,对后世的影响也最大。据唐人记载,他的山水有两种面貌:一种自己落墨,指挥工人布色,“原野簇成远树,过于朴拙,复务细巧,翻更失真”,看来尚未脱离李氏父子的蹊径而收效不佳。另一种山水松石,面目像吴道子,而“风标特出”,“笔力劲爽”,以破墨画成。他的名作有《辋川图》,唐人称述即后一种面貌,“笔力雄壮”、“山谷郁郁盘盘,云水飞动,意出尘外,怪生笔端”。至今已无真迹传世。至于王维的家庭生活,他三十多岁左右,妻子崔氏死了,以后即不再娶。五十岁前后,又逢母丧,对他打击非常大,但他兄弟之间很友爱。他晚年得到在蓝田的别墅,辋水环绕在周围,风景很美,每日在其中弹琴赋诗,这一段时间,也是王维致全力于绘画创作的时期。周昉周昉,字仲朗,又字景玄,长安(今陕西西安)人,出身贵族。周昉是中国古代继吴道子之后而兴起的,具有现实主义的人物画家,也是唐代杰出的宗教画家。他处的时代,是在中唐的末期,也就是唐代从鼎盛时期转变为衰落的时期。这一时期,社会虽然发生了剧烈的变化,但是在绘画上,并没有因此而受到怎样的大影响。因而周昉在发挥他的美术才能上,还有着一定的有利条件。周昉是贵族子弟,固然,他的美学观点,具有他那特定的69阶级性,所以在他的作品里,不能不反映出当时社会上层的某些事件的矛盾。也就是通过他的艺术创作,反映出当时统治阶级的人物特点,在一定程度上,他还反映出古代妇女在封建社会中贫乏而沉闷的生活的一面。所以,周昉固然是贵族子弟,但在艺术上,却仍然有他卓越的贡献,因而他的作品,也就具有历史意义,现实主义伟大的成就。在当时的艺坛上,周昉是给人们影响最大的画家之一,这是由于周昉的绘画,在独创风格上,有着巨大的成就。从绘画史上可以了解到,中国古代对妇女的描写,在汉魏及六朝时代,它的风格很多是“清肌秀骨”、“秀骨清象”的,也可以说是唐代以前一般的形象塑造的特点。但是到了唐代,就起了显著的变化,并影响到东方各个民族的美术造型,这不能不说是唐代在人物画方面的成就与特点,这个变化到了盛唐,已更显明。这正是“唐人所尚,以丰肌为美”。后来,又经过许多美术家在形象塑造上的努力,就使得形象更为完善,而周昉做了很大的努力。虽然使唐代绘画以“丰肌为美”的风尚,固然不能尽归功于周昉,但到了中唐以后,有了更大的发展,使它具有更强烈的,鲜明的风格化,与周昉在这方面作的努力,当然也是分不开的。周昉擅长画贵族仕女人物。他所画的仕女,“衣裳简劲,彩色柔丽”,体态浓艳丰肥,“颇极风姿”,而且能揭示出对象寂寞迷惘的内心世界,他最擅肖像,能得被画者“性情言笑之姿”。宗教画也是他的专长,创造了“水月观音”的形象和宗教绘画的新样式,人称“周家样”。传为他的作品有《挥扇仕女图》、《簪花仕女图》等。《挥扇仕女图》卷,故宫博物院藏。它通过几组宫廷妇女的活动,多方面地刻划了她们的不同身份、情态与内心的郁郁寡欢。人物体态称丽丰肥,衣饰华美,用线方劲古拙,设色也不够柔丽,因苏脱全补所致,其传本不只一个,此图是否底本,尚待研究。《簪花仕女图》卷,现藏辽宁省博物馆。它亦取材于宫廷妇女生活,描写几名宫廷妇女在庭园中闲步,动作悠缓,神态安闲,形象亦冶艳丰厚,作为衬景的紫玉兰(辛夷)、仙鹤与拂菻狗还反映了此时花鸟画的水平。此图因保存完好,用笔如琴弦,设色柔丽的特点都能看得十分清楚,自南宋以来即认为是周昉之作,但亦有专家据仕女装束判断为犹存唐风的五代作品。新疆阿斯塔那张氏墓出土的绢画《弈棋仕女图》其时间恰在开元前后,人物体态丰腴,面容饱满,唯用笔较松动,设色亦鲜艳,其画法似先以淡墨运笔造型,着色后再以浓墨勾勒,浓墨线不必依淡墨线原迹,从中可以看出张萱、周昉仕女画的风貌已酝酿在其中了。徐熙唐帝国在尖锐的阶级矛盾和统治者内部的纷争中灭亡后,中国历史上出现了所称的“五代十国”的割据局面。五代的统治中心中原地区和战事较少的南唐、西蜀诸国的艺术,这时得到了相当的发展,特别是山水、花鸟画的成就是空前的。中国的花鸟画,由唐末到五代,风格变装饰为写实。当时的花鸟画家重视写实,描写现实生活的能力迅速提高。徐熙和黄筌两人把花鸟画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徐熙,金陵(今南京)人,南唐的士大夫。他的先世历代做官,他出身“江南名族”。可是徐熙却没做过官。他性情放达,志节清高。徐熙不但不屑于踏入“仕途”,没有那些小官僚的习气;而且他对于那种奢侈颓废的生活是厌恶的。因此,他毕生的精力,才能够尽用于艺术上,创作了许多杰出的作品http://www.lantianyu.net/pdf43/ts007034_1.htm全有一本书,没有。只记得芥子园画谱里边有。另外去大型图书馆亲自看看会有更好的体验。关于纸笔墨的,你只能找一本国画方面的入门书了。下边的链接是一个简介,祝你学得愉快,学得可以消暑。

参考资料: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10359651.html?si=1<历代经典中国画临习丛书>能满足你的要求另外:收仕女画法/中国画技法丛书也十份不错要工笔画的还是写意画?仕女画的研究和技法http://www.artyj.com/bbs/viewthread.php?tid=136http://blog.360quan.com/u/37c7a9/show/621683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