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新闻网日前转发中国社会科学报文章,题为:西方关于中国的五大失败预言,由李博、奚平采写。全文如下:西方关于中国的五大失败预言(总论)新中国60年,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的31年,创造了人类历史的奇迹:从来没有哪个国家,在如此短的时间内,让如此众多的人口,迅速改变贫穷落后,走上了一条繁荣昌盛的道路!当我们行走在自己的路上,听到的除了惊叹、赞扬之声,还有指责谩骂,以及形形色色的“恐怖预言”。然而,历史毕竟不会因谩骂、“预言”而改变。在人们的印象中,西方对中国的评价似乎总是负面的,然而,最初并非这样。法国启蒙运动时期,中国人被看做是一群品德高尚、温文尔雅、生活在充满艺术气息的国度里的人。1895年,德皇威廉二世送给俄国沙皇尼古拉二世一幅《黄祸图》,“黄祸论”由此而起,并在西方流传开来。也有历史学家认为,西方所谓的“黄祸论”可以追溯到汉朝,匈奴被汉朝军队打败一路西逃,铁蹄所至攻城略地,让欧洲国家畏惧不已。再加上13世纪蒙古人的西征,更加深了西方人对黄种人的恐惧感。工业革命之后,西方开始走向强盛,对外进行殖民扩张。当西方列强用坚船利炮打开中国国门时,征服者的优越感油然而生,中国人和中国的形象遭到进一步污蔑和贬低。谁躲在“面纱”后?如果说在全球化之前,中国与西方的交流比较少因而产生各种误解,还勉强说得过去。然而,在信息高速、自由传播的时代,如果还有类似“中国威胁论”、“中国崩溃论”、“香港死亡论”等论调,就应该怀疑其背后是出于怎样的动机了。在大多数西方人的印象中,中国似乎一直是个比较封闭的国家,与世界交往的时候总躲在一层“面纱”后面。改革开放31年来,中国自由、开放程度愈加提高,但是一些西方人士似乎没能跟上这种变化,他们甚至缺乏了解中国的愿望。部分西方媒体尤其喜欢用攻击和污蔑中国的手法吸引眼球、迎合部分人的口味。中国驻英国大使傅莹曾指出,中西方交流中很多问题出在西方对中国认知的差距和信息的缺失上,很多西方媒体和公众对中国的认识至少滞后了20年。一些西方民众对中国的了解非常贫乏,就算有一知半解,可能也只是来自电影,有人甚至认为现在中国仍是男人留辫子、女人裹小脚、人的身体可以站在竹叶上。不可否认,也有很多西方人士试图认识中国的真实现状,一些学者开始以严谨的态度进行科学的研究。晚清时期美国驻华外交官何天爵(Chester Holcombe)曾经指出,批评指责中国人比正确全面地了解他们要简单容易得多,不能用西方建立的一套标准模式去判断和要求他人。有人认为,中国应该更加主动,向西方积极传达自己的声音,展示真实的中国形象。很多人认为中国在展示自身形象的时候应该改变表达的方式,学会使用西方人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表达方式。其实这只看到了问题的表面,问题的实质在于西方媒体掌握着话语权。在西方话语体系下,不符合西方核心利益的声音自然会被过滤掉。这里面除了文化和意识形态等因素之外,更多的是利益考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