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永理居士00 于 2008-02-26 21:20:00.0
一. 治世之道,不离道德
治世之道,古往今来论著汗牛充栋,归根结蒂,不离道德二字,离则乱,守则安。回顾中华民族几千年发展的历史,不难得出这样的结论:道德就是国魂,是民族立国之本,国魂后面所含的就是国家道德教育(国教)。
近几百年来,尤其是外族或者外来的思想入主中原以后,中国的道德国魂就逐步丢失。这个丢失可以说是三大块的惨重丢失,一个是外蒙古金国的入侵,主理中原,发生的国魂的丢失,全民尊道贵德的人文文化社会,退缩至观庙之内离尘而存在着,失去了唐宋时代的道德精神进入百姓家的局面。再一个就是清朝,满人入关以后,使中华加重了道德国魂的丢失。但是,如果详细分析一下,这些都还没有现代丢失的严重。我国近几十年疏忽了道德这个根本,唯以“有之以为利”的利字,制定国策,忘记了“无之以为用”,使整个社会精神领域出现极不乐观的现象,贪毒、黑毒、黄毒泛滥,难以根治。为什么整个国家社会会发生如此严重的离道失德?非常值得深思,辨证出其中的病因。
其实这种现象,早在春秋战国时,祖先们早就论证过了。例如,法家的荀子,在当时就直截了当地提出社会治乱的标准。他用义、利两个字,很简洁地区分治世与乱世:“义”战胜“利”就是治世,“利”压倒了“义”就是乱世。他提倡用义德的思想来治理由于“利”产生的乱世。荀子的境界其实还不算太高,离老子的用道德无为治世思想还相去甚远。将仁德、义德、礼德一齐抓住时,才接近老子的哲学思想观,才能实现德治和真正的大治。
老祖宗曾告诉世人和子孙:“不信自然无以明”。这个自“燃”(注:然的本义即燃),就是要教化每个人,用道德将人心点燃,既照亮自己也照亮周围。不做到这一点,每个人的前途就没有光明可言,民族就没有光明可寄,社会就无光明可谈。教化民众用道德自燃人心,将私欲人心转化成奉献,这个治心的处方,才是根治一切病根的仙方良药,且万古千秋疗效不变。加强法制的这一观念虽然是必需,但心治是根本,刑治只能是辅助治心的工具,主次要分明。我国历史上,刑治严峻的朝代不可谓不多,但是一旦离开“心治”者,则无一例外地很快地崩溃,史实无情,大道的规律无移,本末倒置有害无益。国家要尽快地在目前这个“人治”的状态中转向为以“德治”为主导以刑治为辅助的状态,才能进入治世的良性循环之中。
当前急需的是将仁、义、礼三治尽快展开,全民性地推动。但是,什么叫仁治,什么叫义治,什么叫礼治?建议专家们都将蕴涵中国道德文化精髓的《道德经》中所阐释的治国之道深入系统地研究一下,这才对道德治世有益,才能顺利的让民族的道德精神传播和应用于世,而展开其中蕴涵的道德精神的全部内容。高层次的治世,就是用道德精神来治理社会。道德是民族文化的灵魂,无论是统治者,还是老百姓,如果都遵行道德,就能实现世风和人心的根本治理。大道不行,民众就会心生邪恶,人人为“利”而竞争奔忙,这样只会导致世风日下,而用道德教化百姓,保持民风淳朴,国家就容易进入长治久安,和平稳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