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这个人在历史上的名声不太好,客气的说法叫奸雄,不客气的说法叫奸贼,但是鲁迅先生说,曹操其实是一个有本事的人,至少是一个英雄。我虽然不是曹操一党,但非常佩服他。鲁迅先生可以说是近代以来第一个为曹操翻案的人,这样一来对曹操就有了三种评价——英雄、奸雄、奸贼,那么哪一个评价是准确的呢?
但是当我们弄清楚曹操的历史形象的时候,我们又发现了一个问题,就是这个历史形象它也不是那么好弄清楚的。比方说,民间都说曹操奸,很多人不喜欢曹操。苏东坡就讲到,在北宋的时候,民间有很多讲史的,就是说书的,说三国,一说到刘备失败,听众就痛哭流涕;一说到曹操失败了,大家拍手称快。那么说明至少在北宋的时候,曹操就是一个不讨人喜欢的人。那么曹操为什么不讨人喜欢呢?他又干了些什么不讨人喜欢的事呢?那么也无非是三条:一个是曹操这个人为人奸诈。但是这个不能算数,因为兵不厌诈嘛,打仗的人总是要诈它一诈的,不过你说敌人你就说他是奸诈狡猾,说自己就叫足智多谋,实际上一回事,兵不厌诈。第二件事情呢说他篡汉。这个事情跟我们没有关系,这个王朝的皇帝为什么一定要姓刘呢,为什么就不能姓曹呢?说这个姓曹的代替姓刘的就是奸,这个说不过去。那么最为民间所不满意的是曹操说了这样一句话:宁肯我负天下人,不可天下人负我。所以一个人宁肯自己对不起普天下的人,也不能让天下的人对不起自己,这个人就太坏了,所以老百姓讨厌曹操。那么我们就要搞清楚这个事情是事实,还是不是事实;如果不是事实,那岂不是一桩冤案吗;如果是冤案的话,我们岂不是就该给曹操平反吗。那么这个事情史书上的记载是矛盾的,大体上是这样一个故事:就是曹操因为董卓要迫害他,曹操从京城里逃出来,路过了他一个老朋友家,这个老朋友的名字叫吕伯奢,曹操到吕伯奢家里的时候吕伯奢本人不在,于是就发生了曹操杀吕伯奢一家的惨案。
这个故事有三个版本。第一个版本说的是吕伯奢不在,吕伯奢的儿子和吕伯奢家里的那些客人看见曹操带着钱财很多,起了歹心,要抢劫曹操,而且拉走了他的马,这个时候曹操起来拔出剑来把这些人杀了。这个叫做正当防卫。这个故事记载在什么史书里面?在《魏书》里,《魏书》是他们魏国人写的史书,所以也不一定靠得住,因为曹操是他们的太祖啊,那他们可能要给曹操打一个圆场,这个也很难讲。
那么第二个记载是说,曹操住在吕伯奢家里面听见吕伯奢的孩子在那弄锅碗瓢盆,有声音,曹操自己又是受董卓通缉追拿的罪犯,他起了疑心,“疑其图己”,把吕伯奢一家杀了。这个叫做误杀。第三个版本,差不太多,也是说曹操怀疑吕伯奢的家里人要害自己,然后把他们一家都杀了。杀了以后,曹操凄怆曰:宁我负人,毋人负我。我们现在来看第三种情况,就算我们相信曹操是误杀了吕伯奢一家人,也说了那句话,看看是个什么样的场景。是曹操怀疑这些人要害自己,当然这个疑心太重了一点,太过分了,然后把他一家人杀了。杀了以后发现是误杀,然后凄怆曰,“凄怆”这两个字很重要,就是杀错了人,然后,唉,他也是很难过的,算了算了,宁肯我辜负别人,不可以别人辜负我啊。我们体察一下这个语境,曹操说这个话是一种自我安慰、自我排解,所以很勉强地为自己的错误行为做了一个辩护。而到了《三国演义》里面他变成了理直气壮,而且把“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前面加了天下两个字,这个就大不一样了。曹操当时说这个话只是就事论事,虽然我错了,我错杀了人家我对不起人家,我现在也没有办法,我现在走投无路,也只好是宁肯我对不起人家,不要让人家对不起我了。这里面应该说他还保留了一部分善意在里面,而到了《三国演义》变成理直气壮说我对不起天下人,不可以天下人对不起我,那就是一个大大的奸贼。
所以曹操的奸险歹毒这一点,应该说是有疑问的。但是即便如此,《三国演义》的毛批还说了这样的话,他说什么呢,他说“此亦孟德之过人处也”。他说即便是这样,这也是曹操比一般人不一样的、超过我们的地方!他说为什么呢,他说如果换了别人一定说,宁肯天下人都对不起我,不可以我对不起天下人的。他说换了别人都会这样说,但是实际上怎么样呢?实际上他们干的就是曹操的勾当,只有曹操一个人坦率地说出了这个话。那么也就是毛批认为,曹操虽然奸诈,但是奸诈里面也有坦诚,他至少敢把奸诈的话公开地说出来,他是真小人,不是伪君子。所以他说这是曹操超过其他人的地方,因为这个世界上伪君子实在是太多了。奸诈当中有真诚,恰恰是曹操性格的一个特征。曹操这个人是奸诈的,这一点是不可否认的,但是他也有坦诚的一面,甚至有可爱的一面。我们就来看看曹曹性格当中矛盾的地方。
先说曹操的奸诈,最能体现曹操这个人奸诈的例子,是在他和袁绍战争中发生的一件事。我们知道三国时期有三大战役,第一次战役就是曹袁官渡之战,第二战役是曹孙赤壁之战,第三大战役是孙刘彝陵之战。曹操就是在官渡之战以后奠定了他的历史地位,这场战争打得非常地艰苦,非常地艰巨。当时两军对峙相持不下,而曹军军粮已经不多了,我们知道打仗拼什么?除了拼勇敢、拼武器、拼实力以外,很重要的是拼粮饷,所谓“兵马未动,粮草先行”,没有粮食这个仗是打不下去的,曹操这个时候实际上是快要断粮了,一筹莫展。这个时候袁绍阵营里面有一个谋士叫做许攸的突然来投奔曹操,曹操听说这个消息以后大喜过望,“跣足而出”。什么叫跣足呢?就是光着脚,那么曹操这个时候跣足而出迎接许攸是什么原因,什么意思,有两种可能:一种是叫做来不及穿鞋,可能在洗脚在干什么,一听说许攸来了光着脚就往外跑,大喜过望;第二种可能是表示尊敬,因为古礼光脚是尊敬。我们知道曹操后来地位很高了以后,汉献帝给了曹操一个特殊待遇,叫做带剑鞋履上殿,叫“剑履上殿”,剑就是带剑,你可以佩着剑去见皇帝,履就是穿鞋,这说明一般的人是不能穿鞋见皇帝的。能不能穿袜子呢,看地位,地位高的人可以“袜而登席”,穿着袜子走到席位上,地位再低一点一定要光脚。所以光脚可能是表示尊重。这个曹操光着脚冲出去以后怎么样呢?抚掌而笑,摸着手掌哈哈大笑,说哎呀呀呀,子远你来了,“吾事济矣”,我的事情就好办了,然后把许攸请到军帐里坐下。许攸就问了,说曹公,你的情况怎么样啊,“军粮尚有几何”,还有多少军粮啊?曹操说呵呵呵,这个我的军粮很充足啊,足够用一年的。许攸说,错了,重讲。曹操说,半年。许攸说又错了,见到老朋友都不说老实话,说实话吧,再给你一次机会。曹操说,哎呀这个,不好意思,刚才开玩笑,实话告诉你,只够一个月。接着曹操说了一句刘邦最爱说的话,“为之奈何”,怎么办吧?许攸说:
“公孤军独守,外无救援,而粮谷已尽,此危机之日也。”说你带着一支军队,孤军深入,粮草已经没有了,这是非常危险的,怎么办呢?我告诉你,在某某地方袁绍藏了一批粮食,有一条什么样的小路你可以过去,你赶紧率轻骑到那个地方焚其粮草,不出三日,袁军必乱。曹操说太好了,然后自己亲自率领五千骑兵,连夜抄小路过去,换上袁军的服装,碰上沿路的岗哨说是袁公让我们来干什么什么事的,冲到袁营。袁营一看,来了曹军烧粮食,当然也拼死奋战,当时情况非常地紧张。曹操左右的人跑过来说,曹公,敌人来了。曹操说,慌什么?敌人到我背后以后再说这话,上。然后把袁绍的粮草全部烧光,从而扭转了这个局势。所以曹操的这个性格里面确实有奸诈的一面,但是我觉得他这种奸诈某种意义上也是逼出来的。那样一个险恶的环境,他如果事事都说老实话,这还能够克敌制胜吗?他不能不撒谎啊,他甚至养成撒谎的习惯了。
曹操这个人从小就奸猾。曹操的家庭出身是不太好的,史书上的说法说他是相国曹参之后,这是胡说,为什么呢?因为曹操的父亲叫曹嵩,曹嵩是什么人呢?是太监曹滕的养子,太监是不生孩子的,曹嵩是养子而非生子,那么我们即便考证出曹腾的祖上是西汉初年的相国曹参,跟曹操有什么关系?而且在东汉末年我们知道,“乱国者宦官也”,那么一个宦官的养子的儿子,在当时的上流社会是没有地位的,人家是看不起的,认为这是一个孽种。所以曹操的出身是不好的。
当然家境很好,因为他的这个养祖父和他的父亲都在朝廷中做官,家境好,而出身门第应该说不好。曹操小时候受的教育也不好,曹操后来有一首诗回忆自己的童年,“既无三徙教,不闻过庭语”。什么叫“三徙教”呢?三徙教就是大家都熟悉的孟母择邻的故事曹操乱世之奸雄~治世之能臣,乱世之枭雄也治世之能臣,乱世之奸雄!说法不同我觉得曹操很好的!曹操总比刘备强,刘备的江山是哭出来的,而曹操是打出来的,要不是诸葛亮被刘备纠缠不放,他刘备早死了。如果没有赤壁,曹操早就统一了
楼主先要搞清楚,奸雄和英雄的,这两个词的意义和差别。
奸雄当之无愧,英雄这个名号,一生和他无缘。
象项羽,孙策之辈,才可担当英雄此称号。
不能说是奸雄,曹操比刘备还爱哭。也不能说是英雄。。我觉得这样。
我说他只能算是最接近英雄的枭雄
枭雄对曹操的评说历代众说纷纭,莫衷一是.我认为曹操毕竟以自己的智慧结束了一个昏庸王朝,虽然形成了三国鼎立的局面,却志在全国统一,造福苍生.推动了历史发展的进程.他的功绩可以彪炳史册.所以说曹操不是"一代袅雄",而是难得的"济世英才".英雄,绝对的雄才伟略这问题不好回答,我说他是英雄他就是英雄了,我说他是奸雄他就是奸雄了,是英雄是奸雄还得你说的算,每个人的想法都不一样,你怎么看待他他就是什么样。
举个例子,张三和李四是同学,张三的父亲是一个收废品的,为人朴实,一分钱一分货,从不缺斤少两;李四的父亲是某公司的老板,为人圆滑,生意场上更甚,甚至为达目的不择手段,但是他们的父亲都很爱自己的孩子,并尽己所能让他们茁壮成长,张三认为自己的父亲是好爸爸,李四的父亲是个奸商;李四认为自己的父亲是个好爸爸,张三的父亲是个收破烂的。
奸雄,能为了大事业不惜牺牲自己的至亲,此谓奸雄,而曹操是当之无愧的英雄.奸雄.哼
英雄未必有奸雄好.
不能以一时成败论英雄.
两样都是他,奸和雄不要混淆了,奸雄大意是腹有良策,有雄心壮志的人物,说他是英雄荡平四海,一统天下,就这么简单曹操是奸雄,同时也是枭雄。
在三国时代,三国开国人物曹操、孙权、刘备中,只有曹操是最有帝王才能也是最大的枭雄,而且曹操无论才干、手段、礼贤下士的品行都比刘备、孙权要高的多,只不过后期缺的是运气:
曹操的才能:曹操的才干是三大王者中最强的。曹操手下虽然有一大批谋士,但很多都只是从旁协助,无论政事还是军事,重大决策都由曹操自己决定,包括官渡之战,决策几乎都由曹操亲自拍板。而前无古人的“屯田制”(无战事时让士兵种田,类似于现代预备役)就是出自曹操的手笔。再反观刘备,孙权。一个靠诸葛亮打天下,一旦没有诸葛亮,几乎场场吃败仗,以至于连文丑都不愿与其一块出征,生怕沾其败仗的晦气。一个继承祖业,靠周瑜、张昭为首的谋士出谋划策,赤壁之战时,犹豫不决,全靠周瑜等武将支持才得以战胜曹操。周瑜、鲁肃等相聚死后,仅一次亲自出征就被张辽在逍遥津杀的大败而逃。
曹操的手段:曹操身为一代枭雄,自然有一定的手段,不过也正因为这些外人看来卑鄙无耻的手段,曹操才被冠以奸雄的称号。曹操手段很卑鄙,刺杀董卓时,因事情败露而改为献刀;错杀吕伯奢一家后将错就错,将吕伯奢诛杀,并说:“宁可天下人负我,不可我负天下人”;讨伐董卓失败后,挟天子以令诸侯,处处刁难献帝……在笔者看来,这些常人认为卑鄙无耻的手段在成就帝业是很必要的,如若不献刀,将被董卓诛杀。如若不杀吕伯奢,当吕伯奢报官后,将极可能被官兵追杀,也不利于写檄文招人伐董。俗话说伴君如伴虎,若让献帝骑在曹操头上,功高盖主的曹操定会被诛灭九族……因此,曹操这些举动对成就霸业非常必要。而相比挂着个“皇叔”名号的伪君子刘备,与刘璋相交却狠心夺益州。曹操的手段虽然卑鄙,但光明正大,而刘备的手段看似正义,实际却是最虚伪,最无耻的做法。
曹操礼贤下士:三大开国帝王中,只有曹操是最能识人也是最礼贤下士的。征讨董卓时,其他诸侯都看不起刘备一行,只有曹操慧眼识英雄,亲自给关羽斟酒,而后关羽投降后,更是“三天一小宴,两天一大宴”,同时送出无数金银珠宝,赤兔马,可惜关公不识好歹,依旧投靠刘备去了。再看看三人面对凤雏先生庞统,孙权一看见庞统就先厌恶三分,最后更毫不犹豫放弃庞统不用。而刘备初见庞统面貌便以心生厌恶,把他发配一个小县,若不是张飞识人,发现庞统大才,恐怕庞统就要埋没了。(题外话:而后刘备还假惺惺地说:“孤得凤雏卧龙,天下无忧矣。”足可见其虚伪程度)而曹操呢?听闻凤雏先生到访,连夜亲自出账相迎,设宴款待,还请其观看自己军阵,一点也没因为庞统的面貌丑陋而怠慢,礼遇到了极点。可惜运气不佳,迎来的凤雏先生不是来给他出谋划策的,而是出谋划策害他的。
曹操比之其他两大帝王更有学识,流芳百世的《观沧海》、《龟虽寿》等诗词皆出自曹操手笔,反观刘备、孙权,却无一流传后世。
就2个字英雄
枭雄
看你站在那个位置看他了,站在汉王朝的角度上看,他是枭雄。站在中国历史的角度上看他是英雄,至于举例没有必要了吧,上面的举例够多了,看人还是以你身处的角度来看,打个比方,忽必烈,你说是英雄还是屠夫,他手里杀的汉族人比小日本杀的还多,可大多数的人却把他当个英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