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解放军狙击手作战演练
■本报特约通讯员 安春红 特约记者 孙启元 通讯员 蔡泓谷
仲夏清晨,西南某地丛林,一支全副武装、满脸油彩的神秘之旅在晨曦中急速奔走,一位脸色黝黑、目光炯炯的上校军官冲在最前头。他,就是云南边防某团团长蔡正红。这支神秘之旅在蔡正红的带领下钻密林、走峭壁,一口气奔袭20多公里。忽然,一条因暴雨形成的河流拦在面前,蔡正红迅速指挥部队用竹子和雨衣制成泅渡工具,官兵每人负重15公斤踩水前行,穿过咆哮的河水,向对岸漂移……
官兵们上岸后再经半小时急行军,像一把利剑插进“敌”背部。“敌”发现退路被断,猛烈反扑,蔡正红沉着指挥,带领官兵积极应战,战至下午2时,最终将“敌军”全歼。蔡正红说:“我们防区地处亚热带丛林地区,天候多变,地形复杂,要提高部队管控边防的能力,野外生存、快速行军、水上泅渡等训练每一项都来不得半点马虎。”在他的带领下,该团3年间实现了丛林和水界无缝隙管控,防区走私贩私和非法越境事件降到历史最低点。2006年,蔡正红从省军区机关处长位置调到边防一线任团长。一上任,他就带领一支由30名侦察兵组成的小分队,人均负重25公斤,每人只携带1根火柴、100克食盐和750克大米,从团队出发徒步向数百公里外的原始丛林进发。披荆斩棘、风餐露宿、生吃蛇虫……6个白昼、5个夜晚行军400公里,复杂环境练战术、艰苦条件磨意志、超强负荷抗极限,他们趟出了一条亚热带丛林地区野战生存训练路子。此后,在实现山岳丛林野外生存训练常态化的同时,蔡正红还结合多样化军事任务对部队的要求,不断出情况、设课题,带领官兵探索总结出丛林精准射击、反突袭等10余种新战法。该团防区的边境线,除了山岳丛林地外,还有一半是水路,管控难度大。这一切,难不倒善于创新的蔡正红。不懂理论就向海军的专家请教,船上没有靶位就自己做,蔡正红不但解决了水上训练的理论、装备难题,还创新思路,积极协调地方政府,为有水界防区的连队编入20名熟悉水路的民兵,每年完成不少于10次的联合训练和执勤巡逻。2007年,该团在上级组织的考核中,水上编队、追击作战、水上处突等5个课目全部获得好成绩,官兵水上机动作战能力明显提高。
“二连前哨排出动,迅速实施抓捕。”随着蔡正红一声令下,守卫在红河水畔的官兵闻风而动,将刚刚越过界河的几名偷渡嫌疑人围堵在岸边。此时的蔡正红,并非身在一线,而是端坐在100多公里外的团指挥控制中心大屏幕前。借助这块由12个分画面组成的大屏幕,边境重点部位上的一兵一卒、一草一木尽收眼底。
“列阵边关练精兵,信息化建设就必须走在前沿。”蔡正红带领全团官兵,瞄准边防信息化建设这块无形的“高地”,积极进行探索。经过努力,该团实现了卫星定位、夜视侦察、无线对讲、远程监控,全管段无通信盲区、全时空管控。
边防连队“养兵千日,用兵千日”,即使有了信息化监控手段,平时执勤与训练的矛盾也比较突出。为此,蔡正红领头成立攻关组,啃起了信息化训练环境建设这块“硬骨头”。他大胆尝试,利用模拟器材,根据战术和地形要求,将堑壕、屏障、烟雾等环境要素进行“构筑”和“配置”,利用研发的训练演习软件和模拟系统将其互联互通,率先在云南边防走出了一条“网上教学、网上训练、网上考核”的路子,部队训练效率提高了一大截。
信息化建设使部队战斗力如虎添翼,团队连续5年被上级评为“军事训练一级单位”,蔡正红被四总部表彰为“全军优秀指挥军官”,官兵也送给他一个称号——“猛虎团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