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关中西部的凤翔县乡村有着丰富多彩的民间美术资源。本文对木版年画和彩绘泥塑产地作重点介绍,追溯其历史源流,考察生态状况,分析艺术特色,以阐述民间美术与民俗文化的内在关系。民间美术的形式,既是张扬生命精神和传达生活情感的载体,又涵育了人们生存的宁静祥和心理。这种文化智慧的开发,不但促使乡里人际生活环境的优化谐调,也促进了当地经济生活的不断发展。
有位朋友从很远的地方来陕西,很想看看西北农村的古朴风貌。他是读了贾平凹、陈忠实小说里描写的农村生活,心里充满着想象,憧憬那种古朴的美。我们告诉他:改革开放后农村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寻找古朴,就去凤翔,到乡村领略民间艺术的魅力或许能够得到满意。我们介绍凤翔农村并不贫穷,在陕西来说还是比较富裕的地区。由于民间艺术世代传承,淳朴民风就依然保留着。那里的民间美术就像陈酿的西凤名酒,醇美醉人。我举例张艺谋的《秋菊打官司》就是在凤翔拍摄的,浓厚的乡土文化氛围使得故事增添了审美的色彩,引人入胜。于是我们一起就沿渭北的公路出发,去乾陵、法门寺,走进凤翔了。
凤翔的传说和凤翔人的手艺
秦岭北麓,渭水流经八百里秦川川,其西部一带,是传说时代炎帝开辟农业文明的地方。《史记?补三皇本纪》载:“炎帝神农氏,姜姓。母曰女登,有娲氏之女,为少典妃,感神龙而生炎帝,人身牛首。长于姜水,因以为姓。火德王,故曰炎帝,以火名官。斫木为耜,揉木为耒。耒耨之用,以教万人。始教耕,故号神农氏。于是作蜡祭,以赭鞭鞭草木,始尝百草,始有医药。又作五弦瑟,教人日中为市,交易而退,各得其所。”司马迁史笔下的炎帝神农氏,是农业之祖,医药之神,还是组织上古集市贸易的领导者。炎帝之“长于姜水”,即是现在的宝鸡地区。有神农教种五谷的神话:一天,空中飞来一只朱红色大鸟,嘴衔一株九穗禾,飞动时撒下谷粒,炎帝拾起,教人播种田间,长出嘉谷,人们食之,不但充饥,还能长生不死。这大鸟就是“凤”,为神鸟,百姓敬仰,“见则天下大安宁”,呈吉祥之意,故当地名称多取有凤鸣、凤雏、凤翔、凤州等等。
史载,周的先祖在这片土地上创业,春秋战国时的秦德公于此建都雍城,汉、魏、北朝、隋、唐历代置郡设县,唐至德二年(公元757年)雍州升为凤翔府,管辖宝鸡、岐山、扶风、眉县、周至、麟游诸县,称西府之地,曾一度定为西京。凤翔的得名,远取于传说:周宣王史臣萧史善箫管作凤鸣声,秦穆公以女弄玉相许,萧史每日教弄玉吹箫,一天有凤飞来,弄玉乘凤萧史乘龙双双飞翔而去。唐代,神话又添新说:安史之乱危及雍州,守将李茂贞调集民夫选址筑城,三筑三塌,民心惶惑,忽然一个雪夜有凤栖落城北,饱饮甘泉,后在雪地起舞,绕一大圈,李茂贞闻听赶来,果真见雪地爪印,便按留下印迹的方位筑城。唐肃宗以为自己恩德感动神鸟,改号至德,更雍州为凤翔府,以为吉祥。
历史悠久的凤翔,有着璀璨的文化,考古发现多处仰韶文化的遗址,更有商周至战国时青铜器大量出土,以及秦砖汉瓦诸多遗存。宋代大文豪苏轼曾任凤翔府签书判官,写下许多诗篇,其中(凤翔八观)之叙曰:凤翔当秦蜀之交,士大夫之朝夕往来,此八观者,又皆跬步可至,而好事者有不能偏观焉,故作诗以告欲而不知者。”他写诗对凤翔境内的石鼓(文)、诅楚文(碑),对唐画家吴道子、王维在开元寺创作的壁画,对雕塑家杨惠之在天柱寺塑造的维摩泥塑像,以及东湖、李氏园、秦穆公墓,都作了介绍、品评和喟叹。
这片充满神话色彩而沉浸传统文化影响的土地上,勤劳耕作的农民百姓,亦富有文化的智慧,他们从生活的体验而有审美的灵性,在生活的自觉中多有艺术的想象和创造力发挥。这从凤翔民间艺术种类的丰富性和独特性,得以充分地展现出来。且不说当地民宅建筑的形式风格,也不说凤翔曲子的委婉悠扬,就以民间美术品种的繁多,诸如草编、砖雕、泥玩、剪纸、皮影、刺绣、香包、面花、彩灯、纸扎、年画、漆画等等,真可谓之百花争奇斗妍,美不胜收。在凤翔,艺人遍布各村,农闲时家家都有巧手制作,浓厚的文化气息充盈乡里院落,其乐陶陶。而节日的集镇街道,布满了出售工艺美术品的货摊,热闹的景象甚是喜人。
从古到今,凤翔流传“三绝”的民谣:“西凤酒,东湖柳,女人手。”酒是情美,柳是景美,手则是心灵的美,而体现在巧手做出的活儿,三句口歌把这方水土风情说得钟灵毓秀。夸奖女人的手巧,不仅在于缝衣做饭,更在于她们制作的工艺美术品,可看出她的智慧、灵气和性格。当地嫁娶结亲,常以女人手巧论之,因而农村姑娘从小就要学习手艺,为自己的生活命运创造美好的前途。从中即可窥知民间美术在群众心目中的地位。当地人们爱戴凤鸟,给女人起名字常用“凤”字,以祝愿美好的性灵和品德。有位擅长刺绣的妇女叫王银凤;她绣制的金丝香包独具匠心,古香古色堪称珍品;名声远近知晓,时常有人登门求教技艺,受人爱戴和尊敬。她八十多岁时,又被远道而来的专家发现,于是引来诸多艺术家、学者及美术学院师生寻门拜访,甚至迎来法国、瑞典等国贵宾的访问。人们赞誉她为天才、艺术大师,作品更为收藏者抢手,一下子名扬海内外了。她住在凤翔城东南约十五里的肖里村,村名乃是“箫声传至村里”的意称,而她用神奇的巧手绣出凤鸟;传达美好的心灵亦如“凤鸣”,远播四方。
肖里村的木版年画
肖里村已久有知名度,是因了木版年画的发达。据南肖里邰氏家谱记载,早在大明正德二年(公元1507年),该族三世八家从事年画生产,距今已五百年历史了。清嘉庆、道光年间,附近北肖里、陈村镇也参与年画生产,发展到二三十户。1933年至1937年,是凤翔木版年画鼎盛时期,三村约有一百九十多户作坊。自清乾隆五十五年(公元1790年),邰顺继承祖业,办起了“万顺画局”来扩大生产和销售,后又相继更名为“荣兴”及“世兴”画局,更具规模,成为著名的木版年画老字号。从而各户作坊自愿组合,先后成立有忠兴、树德、复胜、兴盛、以及张记、李记等多家画局,以至发展到百余号,年画产量达六百多万张,销往陕、甘、宁、青及川北、晋南、豫西一带。
凤翔木版年画可分门画、六全神、墙画三类。门画中主要有“门神”,分大中小型,四十多种。张贴于院门上的门神,是从“桃符”演化出来的,由秦汉时书写“神荼郁垒”四字以驱瘟灭灾,后演变为人物形象的门神。各地生产的“武门神”人物多种,而凤翔主要取唐朝开国元勋秦琼、敬德,因为陕西多帝王建都,尤盛唐气象引为民心骄傲,有这两位武将雄风英姿而能太平长安;“文门神则有天官、财神、福禄寿三星等。门神造型分为站式、坐式、骑式,以及上朝、镇殿等多种样式。武门神骑马执鞭,形象威风;文门神取天官赐福、状元进宝、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为题材。还有刘海撒金钱、戏金蟾的形象。贴于房门或门窗的,有十美图,诸如鱼乐图、祖孙图、倩女寻梅、佳人爱菊、蟾宫折桂、天仙送子、瑞桃献寿、三元报喜、官带留传、天迁等吉祥的内容,富有生活理想和情趣。而于谷雨、端阳节张贴的门画,如张天师降五毒、神鸡衔蝎、神虎镇宅、钟馗、灵宝神判等,则反映着祈福避邪保平安的愿望。
年画中的“六全神”,指天爷、土地神、灶神、仓神、牛马神、龙王。虔诚敬神是为家业兴旺。在中国“民以食为天”的思想根深蒂固,家家户户都要请灶神,凤翔的灶神画就多达几十种,销量甚大。有一个男灶神的“单灶”:身穿黑袍的叫“清袍灶”,配有春夏秋冬花卉来装饰背景的叫“四季花灶”,这多为普通人家贴用;而灶神头戴桂冠穿大红袍以象征富贵荣华的“九龙珠灶”、“平顶冠灶”、“红袍灶”,则多是富门大户所张贴。有一男灶神和一女灶神的“双灶神”:分单印架、双印架、花瓶灶、灯笼灶四种。单、双印架为官吏豪绅家张贴,花瓶、灯笼灶适合平民百姓家。另外还有秦州历灶、九天云柱灶等,在灶神下端印有二十四节气表。尤其是销往宁夏地区的“宁夏灶”,尺幅较其它大出一倍,造型也特殊,是一男一女身穿龙袍凤衣戴着金冠的青年形象。
人们对“六神”抱有祈求,虔诚敬奉,使得这类年画销量既大而价格也高,故而雕刻印刷十分讲究,其形式严整,构图饱满,外框装饰以花草纹样皆有寓意,图案富有象征性,犹若神龛。今日已不多见了,留存下来的,可当作藏品,依然神秘庄重,内涵令人深思。
“墙画”贴于住房的内部墙壁,题材多取生活风俗、神话故事、戏曲人物、以及花卉鸟兽,内容丰富,形式多样。有些分为方格、顺格的对称形式,亦适于贴在窗上,称“窗花画”,若与剪纸相配,互映成趣,更为精彩。
凤翔自古农业发展,年画就有反映男耕女织的“男十忙”、“女十忙”,将各种劳动生活的形象穿插联缀,各构成竖长两幅左右对称的形式。如“男十忙”右幅为犁地、运肥、耧播、下种、锄草;左幅则是割麦、晒麦、碾场、扬场、入囤。“女十忙”右为弹棉纺线的情节,左是网纱织布的情景,左右联系,相互成章。其内容虽注重教育人们勤劳致富,却也安排些如劳动间歇中吃饭、村童田间拾穗等有情趣的细节,颇致生动。另一种两竖形画面对称的“春牛”图,左方画中题:“今日打了春,年成保十分,庄稼收的好,买卖变黄金。坐官当一品,富贵万万年。”左面画中题:“新君登子位,天下太平年,到处五谷丰。白象人人知,谢天唱大戏,拱手念阿弥。”几句打油诗配图画形象,表达着人们盼望太平祥和的好年景。“祖孙乐”与“婆孙乐”亦对称谐趣,画中分别题字:“人过七十古来稀,抱着孙子手摸鸡”;“手拿蜜桃喜在心,怀抱外甥亲又亲”。老人逗孙孙,小孩又在逗小狗小猫,使人由衷而感天伦之乐。年画中还有讽刺社会不良作风的“小人图”,图配文,以方形小格连环画的形式,规劝人的道德行为,是一种形象化的教育。
在陕西关中农村,群众爱好秦腔、眉户戏曲,不仅在闲暇时自唱自乐,而且把某些唱段的戏文,当作培养道德观念、做人做事的准则,并作为对小孩子实施文化启蒙的口头教材。所以戏曲故事的年画也深受群众欢迎。如“铁弓缘”、“蝴蝶杯”、“回荆州”(五典坡)”、“火焰驹”、“四郎探母”、“三堂会审”等等,戏文都是妇孺皆知,有些已能背唱如流,而看到戏画上的人物栩栩如生,故事情节尽在景中,贴在房里炕头,说戏讲古,别是一番情趣。还有《白蛇传》、《封神榜》、《三国演义》、《水浒传》、《岳飞传》等小说内容的年画,连环成套,有的多达二十余幅。其它如《孔雀戏牡丹》、《丹凤朝阳》、《锦上添花》等题材的花鸟画,美化房屋,寓意吉祥。
凤翔木版年画始作单色墨线,手工敷色。后来全部复色套印,以大红、桃红、米黄、深绿为主色,辅以橙、紫、蓝、淡墨。1936年世兴画局的技术力量齐全,形成从设计、雕版、印刷、彩绘、发售的一条龙生产线。并吸收壁画艺术的“能人”参与设计画稿和技法创新,使复色套印与手工彩绘巧妙结合,由原来的大笔刷地染天,小笔染胭脂外,又增加了刷山景、水景、胡须、发髻、皮肤、及云、气各色,对人物面部增上“像粉”,开“红光”,开眉光点睛等工序,色彩绚丽而润泽细微。还研创出“印银”、“描金”的套印工艺,使之大放光彩,被誉为“金三裁”名牌年画,群众争相抢购,如获至宝。
研究凤翔年画的艺术特色,可以看到唐宋绘画、元明清壁画对其影响,更可深究到仰韶彩陶、先秦青铜器、汉画像石刻的艺术魅力,对它产生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故而风格古朴浑厚,造型庄重,形神兼备,结构严整,大气磅礴,而刀刻劲挺,线条流畅,是典型的北方木刻作风。这是因为凤翔地处西部高原,交通不便,很少受到诸如沿海城市那种繁荣的商业文化影响,更无西洋绘画观念和技法的干扰,保持着乡村民众质朴的审美意识和情趣。
由于凤翔地区农耕文化的悠久沉厚,儒家道德观念、耕读传家思想深入民心,这使年画创作要求俗中含雅,虽属粗放雄强的风格,却不失之为粗野和简单,而含蓄温和朴厚中又洋溢-和幽默,生活情趣十分浓郁。但其造型和色彩上,又深受当地民间“社火”活动那种浩大气势的感染,吸取其它民间工艺品诸多特色的优点,使之兼融并蓄,独具西北民间年画沉雄瑰奇风采。
肖里村邰氏“世兴画局”传人邰怡,七岁就能从事木版年画的套印和彩绘,毕生为凤翔年画的发展而不懈努力,1979年被授予“陕西省工艺美术老艺人”的称号。在“文化大革命”中,传统年画被当作“四旧”破除,雕刻古版被抄砸焚毁,片块无存。(当然,民间尚有秘藏的,县文化馆也将许多古版封存,在“文革”后得以见天日。)他不甘心凤翔年画沉没灭绝,于1970年就悄悄地开始研制新门画,按传统风格设计,加上“语录”或流行的-口号,总算逃过“造反派”的审查。这使得农户人家的年画产业不绝其根。1982年,凤翔木版年画得到新的发展,成立了“南肖里民间工艺美术研究会”、“凤怡木版年画研究会,另有五十多家个体户作坊,当年生产年画达一千万张以上,远销全国十八个省区,并外销到西欧、南洋、日本等十多个国家。
然而,时代变了,先进的工业生产胶印彩色年画,毕竟代替了手工生产技术。虽然人口众多的中国,如今张贴门画的风俗又复苏气象,但人们多从实用出发,还是选择胶印年画的实惠,致使民间木版年画的产销不可能成为大的规模。老艺人邵怡去世,其后代邰立平决心振兴凤翔年画事业,多年来对传统优秀作品加以整理刻印,孜孜不倦。他以手工印刷,先后出版了《凤翔年画选》两集,第一册入选100幅作品,第二册68幅,内容丰富,印刷精美,已是凤翔木版年画较为完备的选集,具有较高的欣赏和史料意义。在现代的社会生活,地道的传统手工艺品,日渐成为人们家庭中的审美陈设,术版年画也成为艺术的收藏品。
六道营的彩绘泥塑
因民间美术而享有知名度的村庄,如今要算凤翔城东十里的纸坊乡六道营。这个村半数以上农家都会制作泥玩,有的世代相袭,据县志记载已有三百余年的历史。传说明代朱元璋曾率军在此驻防,士兵多江西人,大都擅长陶艺技术,后来留此务农的甚多,他们在农闲时不忘手艺,做些泥玩具当作礼品送人,也拿到集市上出售。久而久之,泥玩的塑造已融入黄土文化意味,涂上当地浓烈的艺术色彩,日臻完善为独特的凤翔彩绘泥塑风格。
这种泥玩亦称“彩泥偶”,凤翔当地叫做“耍货”,是小孩子喜爱的玩具。有人物形象,诸如刘备、关公、张飞、唐僧、孙猴、八戒,福禄寿三星,以及钟馗、八仙、胖娃娃等等。有动物,如狮虎牛马狗猪鸡兔猴等。还有石榴、葫芦、桃、瓜、莲花等等。造型浑朴简练,彩色夸张艳丽,形象生动活泼,风趣诙谐。如孙悟空既是“顽”性未驯的猴子性格,而他左手搔额右手举棒,“火眼金睛”怒视,又俨然一副识破妖魔的表情。
动物的造型都十分概括,以便有充分的天地来施展彩绘的才华,所以能够在一头黑色卧牛背上画出三朵大梅花,一匹白马的腰身腿部绘出盛开的牡丹。以鲜花代替了动物体形结构的线条,尤能给人以丰富的审美想象和生活联想。这种立体的彩塑称为“座件”,可放置桌案或炕头以供欣赏,也可由孩子们拿着玩耍。
另一种形式呈浮雕型的,叫“挂片”,如人与动物组合而成的将军骑马、寿星骑鹿,可以挂在墙壁。有一种“五毒”挂片,运用八卦形式构图;蛇、蝎子、蜈蚣、蜥蝎分布四方,中间盘一大蟾蜍,喻意深邃。“莲鱼”挂片中间坐着一个可爱的白胖娃娃,浪漫而富有象征意味。而最有艺术特色最富神韵魅力的挂片,要数脸谱状的“虎头”了。通常,虎头挂片挂在堂屋的正壁,或挂在炕床墙上的中央,有镇宅驱邪、消灾保平安的寓意。
虎头图形在关中农村处处可见,如院子大门板上的铺首,箱柜上的锁环座,还有牛马车鞔上的金属部件,以及许多器皿上也常出现虎头图案。在凤翔附近,周原上发掘出土西周青铜虎头盾牌,千河乡魏家崖又挖出春秋战国时代的金虎铺首,足以证明使用虎头图案的历史十分久远。而出土文物的虎头图形,与凤翔民间泥塑虎头挂片的造型颇为近似。“风俗通义”有谓:“虎首,阳物,百兽之长也。能执搏挫锐,噬食鬼魅。”即可知民间何以多用虎头图形,以及它在风俗文化中的地位。
既然民俗以虎头挂片来镇宅驱邪,那么民间艺人在艺术创造中,就去强化虎脸的可怕感,故而塑造的虎脸,双目圆瞪,两腮鼓起,双眉紧锁,两耳竖直,凸现一股虎劲雄强,神气威风。然而,凤翔人十分爱虎,绐男人起名用“虎”字者不少,如爱虎、金虎、润虎、双虎、长虎等等,是农家希望孩子如虎那般身强力壮,能够创业成功家门旺盛。因而当地人在孩子出生、满月、周岁、生日,或在春节过年时,外婆、舅舅总要送去泥老虎或虎头挂片,即使孩子长大-了,也要以此作为重礼品,祝福健康长寿。这种以虎喻人的偏爱,形成当地风俗,使得虎头挂片的内涵意蕴更为丰富和充实,既有镇宅禳灾之用,又含纳吉求福和祈子延寿之意。正因为虎头的双重涵义,所以民间艺人创造艺术的“兽中之王”,在强调虎头的严肃神态、机警眼光和威风气质中,又含蓄并且透露出些许的憨厚性、机灵劲和调皮相,适当地换作一副农家所熟悉而又亲昵感的有似“猫”貌,使虎头面庞既可怕又可爱。
民间艺人对民俗文化深有理解,并有阐释权,他们以心灵世界去创造艺术化的虎头:在虎的额头、脸颊、下巴各处,画上石榴、牡丹、莲花、海棠;在竖起的双耳上再插上两只小鸟,或两个寿桃、两朵小花;两腮上又插上两只蝴蝶;在鼻尖上用铜丝系挂一个红辣椒,尤能显出孩子般的顽皮可爱。而描绘和添加在虎头上的种种色彩和图案纹样,都是很有“讲究”的,艺人说:绿色,意万年长青;红色,意四季红火;石榴,意多福多子;艾草,意祛毒辟邪;牡丹,意吉祥高照;海棠,意富贵;蝴蝶是福;两鼻翼画的贯钱则意在万贯利钱……如此等等。形象、色彩皆与之含义联系,而串缀组合的虎头挂片,达到尽善完美。
民间美术采用观念性的符号结构,源自祖先对“天人合一”的生命体验和领悟,来表达生活理想的心音。经久世代传袭,已赋予人们更多的审美悟性和灵气,凝结人们真诚的生活情感,而演化为装饰性的图案和色彩,作为生活美和人性(格)美的意象创造。凤翔虎头的艺术创造,即是凤翔人对于做人的理念所崇尚性格特征的美之表现,以此作为审美主体张扬生命精神和传达生活情感的载体。
过去因凤翔交通不便,彩绘泥玩只能够在当地区域伴随民俗生活,这使它的艺术风格始终保持地方特色。近二十几年,由于文化工作者对它的研究和介绍,使得这种农家炕头的艺术一下子名扬四方,播及海外。六道营因之出了名,制作泥玩的事情红火起来,成为经济收入的重要来源。于是有了新民谣:“胡深家的虎,新民家的牛,凤珍的狮子数上头,杜银的挂片卖不愁。”从此,民间艺人也有了“名片”,有的出国访问作表演,有的被请到艺术学院上了讲台,有的担任了经理与全国各地甚至海外的有关公司做起大生意了。
这次我们陪朋友去凤翔,正值金秋,虽阴雨天气,一路景色虚缈,但进入村里就见大树枝干挂满一簇簇金黄的玉米棒,场院搭架木杆挂着一大串一大串的红红辣椒,色彩如逢年过节般的气氛,农家生活景象令人振奋。我们去了肖里村访问邰立平,又到六道营的胡深家拜访。胡深与我们曾相识,这次见面他掏出了名片,什么经理、顾问的头衔和艺术家桂冠不少,还担任县上参政议政的委员,让人为之高兴。交谈中说起给朋友买几件虎头挂片,却事不凑巧,因天津、广州口岸举办展览,已将全部成品运走。但他不忍心远道来的朋友空手而归,便吩咐家人把他即将出外参加开幕式而随身携带的几件找来。我们朋友又提出特爱“白描”的虎头,于是又寻来两件半成品,即刻与儿子儿媳一起挥毫描画,完成后装箱打包,说是朋友间的赠送。我们哪能白收,推推让让,他还是接了钱,只是太便宜了,其中情谊太贵重了!
(作者简介:郭葳,女,河南宝丰人,1976年1月生于西安。1998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国画系本科。现在武警工程学院任《武警后勤》杂志美术编辑。
李永辉,山东蓬莱人,1973年12月生于西安。1995年毕业于西安美术学院油画系四工作室。现在西安市文联任《美文》杂志美术编辑。)
郭葳李永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