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来,幸福地生活在陕西这块很有文化的地方,我们在文化着,文化的同时我们在无时无刻地受用着文化对我们的浸润和滋养。这大概不是我一个人,这也是我们生息在这块地方所有陕西人最值得骄傲和自豪的。这些也是外面人更加羡慕陕西的根由。因之生长在陕西这地方,文化气息相承相传成了陕西人惟一能走外面世界、敢直起腰杆子给人炫耀的东西。文化是一盏摇动的灯,我们是他晃动的影子。
其实,文化是一个很好宽泛的概念。陕西文化底蕴似乎全撒落在文物的影子上。与其说陕西是一个文化大省更不如说是一个文物大省更精确些。而事实上也是如此,在陕西这块文化的土地上,到处都有文化的碎片,我们踏在半裸着秦砖汉瓦、残砾的黄土地上,我会常常在思索——为什么脚下这片黄土能孕育出中国历史上最强悍雄盛的几个帝国——周秦汉唐?为什么那些雄才大略的*家屡屡选中这一块风水宝地来作为他们权力的支点?经过历史的风吹雨打,故国的流风余韵在这块土地上不断地酵用和弥漫着。“伤心秦汉经行处,宫阙万间都做了土”,——但作为人类所创造的符号系统总和——文化,却穿越时空潜存下来,文化传承着人类不息的文明,它从一个时代传递到另一个时代。正如唐人孟浩然所言:“人事有代谢,往事成古今,江山留胜迹,我辈复登临。”胜迹是陕西文化的真正内核。因之大家又真的觉得陕西确实很“文化”,细究起来,陕西的文化大省说白了最牛皮的当是陕西黄土地埋皇上,地下的文物藏量,悠久的历史和汉唐的辉煌。让陕西在一个国家甚至几个国家厚厚的文明史上也熠熠闪光。这也使我们在傲慢同时也就产生出不少偏见,我们在沉醉的当儿也难免落伍。
我们抱着这一宝物,年复一年地挖先人,护先人,吃先人,买先人,吹先人,一天到晚在修先人。用鲁迅先生《阿Q正传》里阿Q跟人斗斗嘴时的话讲:“我们先前,比你阔得多啦,你算什么?”
地域文化,传统文化不可能永远大下去。就像人的青春一样不可能永驻。世界上的四大文明古国一个个都沦为第三世界发展中国家,抱残守缺的结果也只能是落伍。这种享用农耕文化的活法也该换换了。陕西文化大省大得让人们常常摸不着头脑了。我们陕西人大都承袭了这种传统文化的影响,陕西人有些陕西文化的思维模式和“楞娃”式的文化荣誉感。说穿了我们对自己文化大的定义往往是从小农意识看。这种小农意识其实是“守”,然后是“藏”,秘而不宣,宣而不泄。这种坚硬的文化内核其实是很难破解的,喜欢从众而不喜欢张扬个性,喜欢周而复始而不喜欢独领风骚,于是,就形成了思维惰性化、生存习惯化、交流封闭化、缺乏原创精神,一向内排外倒致陕西文化劣根性。陕西文化人必须站在纵的(传统)和横的(世界)坐标点上,去感受,去体验,去思考千百年来我们泅过的文化时空,在历史中承受无穷无尽的撞击与磨难所激发的时代精神。
前两天,一位媒体的朋友打电话给我:湖南卫视征集全国最适宜文化人居住发展的城市竟然没有西安。我说,这很正常,陕西文化氛围就像一盏油灯,灯座底下是黑的,影子太重。再说,文化人要写一条河,得把自己汹涌成一条河,要写一座山,得把自己肃穆成一座山。我不由想起一位诗人的一段话。
坐在河岸思索一个陌生的句子,
看着另一个句子在激流中逐渐成熟,
云从发髻上飘过,
起风时,
鱼群争食他的倒影。
秦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