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中滑竿

王朝军事·作者佚名  2009-11-08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汉中盆地位于秦岭和巴山之间,除汉江有船可行,公路可走外,一般山区交通很不方便。因此,旧日流行一种载人的工具——滑竿。滑竿主要用两根竹竿和竹篦麻编成,以麻绳结扎,约宽2尺,长近1丈,形似担架。通常滑竿中间扎有凉椅,客人可半坐半卧。天凉时可铺软垫,避雨遮阳可撑篷伞。

过去在汉中城乡有专门抬滑竿的脚夫,计价以路程远近和难度算,翻山过岭,下雨路滑,自然跟费加倍。旧日劳动人民多靠肩背步行,只有达官贵人和财主才坐滑竿。

抬滑竿一靠力气,二靠技巧,前后两人讲求配合默契,步调一致。前面的脚夫带路,自然要心明眼亮,后面的脚夫也来不得半点马虎。抬滑竿时腰杆挺直,脚移身不动,换肩不停步,如遇意外,前面的走快、走慢、停步,后面的要通过肩膀和趋势即时感知,并及时调整,重新踏到一个点子上。行进时借着竹竿的弹性上下起落,客人坐在上面感到悠然自得。

抬滑竿是一种行当,无论起步、上下坡、拐弯、落脚都有行话,前呼后应,像劳动号子一样。如:

上坡时,前呼:“步步高!”后应:“踏稳脚!”下坡时,前呼:“遛遛坡!”后应:“慢慢梭!”

遇路两边有人,前呼:“两边有!”后答:“中间走!”

呼语和应答用语简短通俗,有韵有趣,脚夫通过呼应配合行进,同时可以减轻疲劳。客人坐在上面也不觉害怕和寂寞。

如今,滑竿的作用没有消失,山区一些人家仍用它抬伤残病人。近年来山区旅游点也备有滑竿供人坐。(王炽文孙之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