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前正在本市档案馆举办的《中国档案珍品展》上,有两幅照片格外引人注目,一张是邮传部三等顾问官、京张铁路总办、总工程司詹天佑照片(1861—1919年),一张是京张铁路通车典礼(1909年)南口茶会专车。这两张珍贵的照片告诉人们的是,一位普通茶商家庭的儿子,京张铁路的设计和建造者,用事实粉碎了当年外国人的谬论——“中国人修不出铁路”,以此为中国筑起铁路事业的第一个里程碑。
1905年清政府欲修京张铁路,以此控制张家口这个北京通往内蒙古的要冲和南北旅商来往通道。深知京张铁路重要经济价值和政治价值的在华列强,闻此消息无不垂涎欲滴,在华势力最大的英国志在必得,而视长城以北为其势力范围的沙俄誓不相让,双方争持不下。最后他们达成协议:如果清政府不借外债、不用洋匠,全由中国人自修此路,双方可都不伸手。这本来是个既可挟制清政府,又能争走这块“肥肉”的权宜之计,没承想却促使清政府不得不下定决心:不求救洋人,中国人自己干。工程开始后,不甘心的日本人雨宫敬次郎再次上书袁世凯说:中国人无力修成此路,不如聘请日本技师较为稳妥,这时英国人金达也来替日本说情,但已接此重任的詹天佑以此路决不用任何一个外国人为由断然拒绝。居庸关隧道工程开始后,三五成群的外国人,以打猎为名常来窥探,他们希望工程失败以便乘人之危,但又都失望了。就这样,天降大任于詹天佑,成就了他的由丰台北上西直门、沙河,经南口、居庸关、八达岭、怀来、鸡鸣驿、宣化到张家口,全长180公里的京张线,为中国铁路发展成功开篇。
令我们感到骄傲的是,詹天佑的铁路生涯是从天津开始的。1888年,28岁的詹天佑在同学邝孙谋的推荐下,到李鸿章设在天津的中国铁路公司任工程师。他接手的第一项工作,是该公司总办伍廷芳交办的——协助英籍工程师金达负责修筑津塘铁路。在施工中,他亲临工地指挥,与工人一起工作,80天之内就完成了从塘沽到天津的铺轨工程。这年9月5日正式通车后,李鸿章勘验了全线工程,认为铁路“平稳坚实”。可是他不赞扬重用詹天佑,反倒把金达提升为总工程师。
此时,李鸿章的确只知迷信洋匠金达,因此1890年清政府又修关内外铁路(今京沈铁路),他仍委任以金达为总工程师负责修筑。然而,被李鸿章无比信任的金达,1892年在工程进行到滦河大桥时,心怀“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想法,把建桥工程交给了英国人喀克斯,没想到喀克斯根本建不起桥。这之后日本、德国的承包者接踵而至,但均以失败告终。眼看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