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才恢复红军待遇
建国以后,卢桂秀带着3个孩子随赵云山一道转业回到湖北。
赵云山先是在当时的大冶专区民政科任科长,后来调到湖北省林场(今卓刀泉省林科院所在地)任场长,最后在湖北省林业专科学校副校长任上离休。按照规定,像赵云山这样的革命残疾军人可以由组织上安排专人照顾,像卢桂秀这样的老红军也可以安排到相应的岗位任职,但卢桂秀说:“还是我自己来照顾老赵放心些,这样国家也省了一个人的开支。”就这样,一个老红军,一下子变成了家庭主妇,而周围的人也慢慢忘记了她的红军身份,都以为她不过是红军家属。到了1957年,她办的不是离休手续,也没有领到一分钱的安家费和转业费,每个月只有20多元的生活费。直
到1977年,董必武同志的夫人何莲芝来到武汉,了解到老战友的“不公平待遇”后,向湖北省委和中组部反映,卢桂秀才恢复了红军身份和待遇。做了18年居委会党支书
在别人眼里,卢桂秀不像个老红军,但在卢桂秀心里,她从来没有忘记自己是个红军战士。
随着4个女儿的出生,家里经济状况日益拮据,卢桂秀带着孩子们发扬延安“生产自救”的精神,开荒种地,养鸡养猪。3个儿子读中学时,她每年寒暑假都安排他们到工厂做临时工,用自己挣的钱交学费。一些同志见孩子们这么辛苦,便建议卢桂秀向组织申请补助,卢桂秀说:“国家现在也困难呢。再说孩子们做做临时工,累不垮的,想当年周总理还到法国勤工俭学呢。”正因如此,她的孩子从来没有依赖父母的那种优越感,他们的衣服鞋袜和普通百姓家的孩子一样,都是老大穿了老二穿,老二穿了老三穿……大女儿上初中了,已经到了爱美的年龄,卢桂秀还把儿子们的裤子改给她穿,让同学窃笑不已。
1964年,卢桂秀参加了所在街道的居委会工作,担任了卓刀泉居民委员会的党支部书记——这也是这位在延安时期就入了党的女红军建国后担任过的最高职务。她热爱这份和老百姓你来我往,心心相映的工作,一干就是18年。
卢桂秀长征后再也没有回过四川老家。“反动派烧了我家的房子,杀了我的父母,回去让人伤心。”但几十年来,无论家搬到哪里,老人都会在房前屋后栽上和家乡一样的竹子……“一生光洁,不教尘土染青枝;一派青香,不许歪风留邪气……”郭小川的这首《竹颂》,应该也是卢桂秀这一代老红军精神的写照!来源:楚天都市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