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儿有一座全国独一无二的‘解放军庙’,庙里供奉着28军27名烈士。1949年9月17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0兵团司令员叶飞率领的28军84师251团的官兵分乘6艘木帆船从福建省平潭来到崇武镇的西沙湾,准备参加解放金门的战役。这是当年一位被28军官兵从敌机轰炸下救出的小姑娘所立。当时住在她家的27名解放军战士以后全部战死在金门。姑娘如今已是67岁的老妪。我和她一同攀上山岗,远眺金门。
这个小女孩当时只有13岁,名叫曾恨。在此之前她叫曾阿兴,她的母亲叫李面。李面与丈夫侨居新加坡,生有三子一女。女孩起名曾阿兴,是希望小女孩能为家族带来兴旺。然而,老天无眼,曾恨的兄弟在日寇侵占新加坡时全死了,这对李面一家来说是一个极大的打击。她为女儿曾阿兴改名曾恨以示对战争的憎。母亲为了躲避战争,决定带着12岁的曾恨返回故乡崇武。李面认为故乡虽穷,但故乡人情却是温暖。来到崇武后,李面再次为曾恨改名,仍叫曾阿兴。她希望这次真的不再有怨恨,家族从此兴旺发达。在依然硝烟弥漫的西沙湾,李面再又一次为女儿改名,她说:“囡仔,今天起,你仍叫曾恨。”说完,母女两人抱头痛哭。
当地的群众按当地的风俗在沙冢边盖了一间12平方米的小屋子,屋子里安放着烈士的牌位,上书“廿七君灵位”。崇武民风古朴,素有奉祀为民捐躯的英雄的习俗。明朝时,戚继光曾率部在泉州海域与倭寇激战,众多将士阵亡。一部分阵亡的将士也葬在西沙湾的海滩旁,村民建了一座面向大海的“和寮宫”,以祭奠奉祀些英灵。供奉“廿七君灵位”的小屋子便建在“和寮宫”附近。
第二天早上,李面便带着曾恨来上香。后来便是曾恨带着子女、孙子来。除了分娩坐月子,哪怕刮风下雨,曾恨坚持天天祭拜恩人,年年香火不断。每年除夕,曾恨都要和母亲到西沙湾为这些死难烈士守岁。
曾恨总觉得那方小小的“廿七君灵位”无法满足她对解放军的怀念。她把母亲给她的梳妆盒改成一个小小的神龛;她用泥土塑了一尊解放军像,用笔给泥像画上五官和红五星、领章;她用写着“中国人民解放军”的纸条贴在泥像的胸前。曾恨对解放军的怀念、对死难烈士的哀思有了一个真实的形象寄托。不知从哪天起,祭奠奉祀“廿七君”的人渐渐多了起来。除夕夜守在此处的也不止曾恨一家人。崇武镇12个村都有人到“廿七君灵位”前烧香上供品。曾恨许下心愿,建一座像“和寮宫”一样的庙,她要把27位烈士供起来让人们瞻仰。
文革期间,“和寮宫”和“廿七君灵位”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