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1年初春,在摩洛哥首都拉巴特的中国驻摩洛哥大使馆,在那宽敞、明亮的大使办公室里,办公桌、书架上摊满了许多关于摩洛哥的书籍与资料。张伟烈大使经常在这里埋头读书。他是中国驻摩洛哥第三任特命全权大使,来到摩洛哥已经好几个月了,迟迟未能递交国书,因而也不能以大使身份开展外交活动,这段时间正好用在潜心研究摩洛哥的历史上了。
摩洛哥是非洲最北部、濒临大西洋的一个风景优美、气候宜人、历史悠久的国家。关于摩洛哥称呼的来源,历史上有两种说法。一种说法是在公元6世纪时,阿拉伯人占领了这片土地,他们认为这里已经是“遥远的西方”,阿拉伯语中“遥远的西方”即为“摩洛哥”;第二种说法是很久以前亚洲腓尼基人在到达这个地方时,被这里的美丽风景所折服,将它称为“休养胜地”,即按他们的语言称为“摩洛哥”。摩洛哥在阿拉伯人统治时期,伊斯兰教是摩洛哥绝大多数人信奉的宗教,它曾经是一个强盛帝国,在公元9世纪时两次跨越直不罗陀海峡征服西班牙。随着欧洲列强的兴盛,摩洛哥被西班牙占领,许多沿直不罗陀海峡一侧的地区成为西班牙的领地。20世纪初,摩洛哥又成为法国的殖民地。经过摩洛哥人民不断地反抗、斗争,摩洛哥于1955年独立。1957年将“西里夫安(意为穆罕默德的后裔)帝国”改国号为摩洛哥。
摩洛哥独立后,于1958年与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是非洲继埃及之后第二个与中国建立外交关系的国家。摩洛哥在联合国积极支持恢复中国的合法地位。1963年穆罕默德五世去世,哈桑二世登基,中摩关系还是比较友好的。但年轻的哈桑二世对共产党中国存有戒心。1964年周恩来总理出访十四国到摩洛哥时,曾有这样一段插曲:哈桑二世在与周恩来总理、陈毅外长友好会谈后,品茗叙谈中他突然说:“当今像我们这样的国王、皇帝已为数不多了,还不知以后会怎么样呢!”周总理马上机智地答道:“你们可以开个会商量商量嘛!”陈毅外长接上说:“亚洲有个西哈努克,我们是好朋友,可以请他参加开会”。周总理又说:“陛下可以担任这个委员会的主席嘛!”说完三个人都大笑起来。笑归笑,哈桑二世的疑虑并未消除。“文化大革命”中,中国驻摩洛哥使馆中的极“左”分子四处活动,宣传“造反有理”,引起摩洛哥当局的不满,使中摩关系处于低潮,摩洛哥还将几名中国留学生驱逐出国。在两国关系转冷的状态下,张伟烈大使赴任也受到影响,在国内等待对方答复与办理签证就用了三个月,到任后递交国书也是拖了三个月才进行。尽管如此,张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