夹江是一个古老的县城,与其叫夹江,还不如叫江夹,因被青衣江和大渡河两条大江夹在中间而得名。出城向西,大约十公里,就是隐藏很深的千佛岩。
千佛岩屹立在青衣江边,本无什么名气,因是古代出益州,经嘉州到宜宾,进入长江的咽喉要道,没有被人忘记。夹江历来是一个屯兵的好地方,蜀汉时期,诸葛丞相就在这里屯有重兵,以抵御南蛮。至尽还有一只野战部队驻扎在夹江。
古老的山道已经铺上了柏油,驱车驶过石头搭建的牌坊,来到一撇古香古色的老街,不长的老街越走越窄,终于到了不能通车的地方。下了车,钻出弯弯的街道,就是千佛岩遗址。岩门简陋,可以说就没有门,但要收门票七元。
走不多远,但见黄黄的江水中露出一块不小的奇石。奇石靠岩,一说是龙背,一说是象鼻岩。以前,遇涨水季节,奇石会喷出一股水柱,形同大象吐水。如今可能因为白色污染,奇石下边的水道被堵塞了,再也看不到奇石喷水的奇观。岸上有一块石碑,提的词已记不得了,大意是说:江中一奇石,为渔家靠岸提供了不少的方便。
收回视线,朝山崖这边一瞧,刻满了大大小小的佛像。佛像多为唐宋时代所刻,前后历时数百年。线条豪放的一看便知是唐代遗物,线条细腻的便是宋代雕塑。唐人崇尚豪情,宋人追求细腻,这在唐诗宋词中多有体现。佛像小的高不足十公分,大的有三米之高,林林种种,千姿百态,大小佛像逾千尊,因此而得名千佛岩。
高处的佛像保存完好,还能依稀看见佛像身上的颜料;可矮处的佛像命运就不同了,在文革中惨遭破坏,有的不见了头,有的身子不全,总而言之,惨不忍睹。岩壁下自然形成的暗河川流不息,哗哗的流水声,使得四周异常静谧。山道跨越暗河会入青衣江的出口,丈多长的条石作桥,十几条密排在河上,让人无不赞叹条石坚硬和石匠的天功。历代文人墨客都喜好在岩壁题字,久而久之,岩壁上没有留下多少空间了。明万历年间的夹江县令不得不在岩壁上凿了一道公告:上下开岩办厂者必咎。
走完两里左右的佛岩山道,便出了峡谷,眼前一片开阔。远处青衣江奔腾不息地流淌过来,遇一个不小的岛子分为两股水流,然后在峡谷汇合。紧挨着小河是一片良田,山道出了峡谷就变成了黄色弯弯曲曲,一直伸向远山。虽然晴空万里,但层叠的远山依然烟雨蒙蒙,此景如诗,此景如画。
峡谷旁,诸葛丞相当年点兵南征的点将台依然完好,还静静卧在那里。想象中,日理万机的诸葛丞相从益州府的府河(如今的九眼桥)踏上一叶轻舟,顺流而下,到华阳府的黄龙溪换大一点的船。千军万马簇拥者丞相起战船万艘南征猛获,行至夹江,再次汇聚各路兵马,点兵点将,作战前总动员。看看眼前这片空地,正是屯兵休整的好地方——江水从峡谷流过,只要派遣千把兵士把守,大军便可在峡谷这头高枕无忧。
离点将台不远有个天仙桥,跨过天仙桥,沿着盘山的石阶攀登,可上观山亭。坐下来歇口气,透过树枝,看看远山,再瞧瞧近河,贪婪地呼吸着带着山野清香的空气,一股神仙的感觉油然而生。往前走,爬上一段不长的缓坡,便来到观景楼。站在楼台上,右可看河谷上游,烟雨中的山延缅起伏,山脚的村落星星点点;左可看大江下游,两座长桥横在江上,一座供火车过江,一座供汽车和行人使用。过了河,再走三十多公里就是天下闻名的峨眉山。这段河谷似乎阻断了现代文明,将古老和现代一分为二,河谷的上游是绿色的田园,河谷的下游是黑色的工业。
顺着石阶下到半山腰,有一个古老的寺庙,隋朝所建,明朝因大火被焚,明末在原来的石基上重建,因此还能看到隋唐风格的柱石。可惜庙里的佛像在文革中遭到洗劫,不复存在。此时,工匠正在重塑,但究竟有什么意义,很是难说。难怪看到塑了一半的佛像,一个七八岁的孩子惊诧道:“菩萨也有伪劣的!”
离古庙不远是一座不大的造纸博物馆。夹江一带盛产斑竹,是造纸的好材料。自古以来,夹江产的宣纸颇有名气,留下了多少文人墨客的真迹。抗战期间,中央政府迁都重庆,办公用纸和宣传用都依赖夹江供应,夹江人民可谓为抗战做出了巨大贡献。时至今日,夹江的宣纸仍巴蜀文人墨客争先抢购的奇货。
下完石阶,又回到了岩门口。出了岩门,在江边上农家开的餐馆坐下,叫上几斤从江里垂钓的黄辣丁,饱餐一顿黄辣丁火锅,吃点农家自制的米粑,喝点啤酒,把爬山的劳顿忘在脑后。黄昏,渔家划着老鸦船,泛舟江上下钩,期盼第二天一早有好的收获。江上的灯火让人哼起了渔舟唱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