徒步阳朔之“福利+留公”
大年初二的早上,我们睡了个好觉。从西街的未来恩酒店出来时,已经10点多了。慢慢悠悠地走到新西街吃了黄焖鸡和啤酒鱼。(几乎是餐餐必点的菜式,百吃不厌)。
12点,打电话给昨天遇到的导游,他还没空,给我们介绍了小徐-矮矮的、蛮精神的一个姑娘,抢着帮我们提包。走到西街口,坐上一辆面包驼(阳朔最流行的穿梭工具),满当当地装下5个人,在烟雨蒙蒙中驶向福利镇。
―
--福利老镇
福利在阳朔以东近半小时车程,地方不大,以画扇闻名。下了车,走在小镇的街道上,感觉灰蒙蒙、湿漉漉的。和着黄泥,路上凹凸不平,很容易让人想起儿时的小县城下雨天的光景。一路经过的那些青砖灰瓦的民居、泥泞或石板的小巷、狭窄黑幽的门洞,都古老而破败,有点感伤但不够特别。地方不大,很快就穿过了镇子,到了福利码头。
悠悠的江水,古老的牌坊,这里曾经是当年《刘三姐》拍摄的场景之一。看到实景,倒真可以想起电影中刘三姐被关押在小阁楼和小牛相救的镜头来。码头上停着一只大木船,很古典的江南渡船,船上的木板踩过咚咚作响。坞棚里早就坐满了十几个过渡的乡亲,都拧着土鸡、腊肉什么的。虽然鞋帮和裤腿上全是泥,脸上依然漾着过年的甜蜜。遇到熟人,还大声地招呼着。这里显然是游人罕至,乡亲们看外乡人的目光和阳朔西街那种熟视无睹迥然不同。我们几个坐在船上,犹如到了另外一个世界。
正盼望着开船,突然一位着红色花衣的渔姑径自走到我面前,“你们过渡先交钱,每人2块。”语气坚定,神情凛然,让我想起革命烈士面对酷刑,大声说“我不知道”时的样子。不过,一看就是刚刚鼓足了勇气,冲上来的。见她这副认真的样子,我们都笑了,“没问题。”她一下子送了口气。过江下船后,小徐告诉我们,乡亲们过渡的价钱只要2毛。不怪得那姑娘下了那么大的决心和勇气来敲我们的“竹杠”呢。我们又是一阵欢笑。当然也少不了阿萍和Grace两位姑娘唠叨着“不公平”。
继续向前走,冒着迷蒙的细雨,我们一边小心地留意着脚下泥泞的田间小路,一边左右地欣赏着路旁健康无比的青菜和笼着轻纱、没完没了的小山。一路上行人很少,很宁静,真的很宁静,让你的心跳也慢了下来。
如果你累了,不想再走,也有偷懒的法子。搭上村间的三轮摩托就行,只要2块钱就能到前面的村子。我和阿萍就坐了一段。到了一处路边的村屋门口坐下休息,喝着乡亲热情的桂花茶,望着远处的青山冷雨。等到大家都到齐,又整装出发了。
走到这光景,Grace的裤腿已成了“万花筒”-红的,黄的的泥,星星点点的一大片。其他人的鞋也是涂满了泥浆,只有小徐和LM略好一些。在互相点评对方的“泥腿”的嘻笑中,我们不知不觉又翻过了江边一座绝美的石山,经过了一段烟雨蒙蒙、静美青青的江湾,还穿过了一大片红红绿绿的桔子林。这一路上,只有我们这一队人马,颇有幽境探险的味道。
--“留公不留婆”: 留公幽境
在快到留公村的山脚,有三个水色各不相同的天然水潭,是有名的“三色潭”。一头山牛正悠悠地在潭边啃着青草,一点都不怕我们跟它抢似的,一口是一口的。
留公村是一个典型的山间小村庄,以一个寓言故事“留公不留婆”而留名。其寓意大概是教人不要“为富不仁”之类。村里挺简单,美的是村边的码头。特别是迎风站立在码头空旷的草坪上,你的眼睛就最大限度地暴露在美景之下了。宽阔的江面,无尽的流水。碧绿的江水在脚尖下静静地流淌,特别安静。对岸的翠竹半隐在薄雾之中,悠悠然然。冰凉的风吹拂着面庞,丝丝缕缕的。整个宇宙是如此的宁静,又是如此的真实。四周没有一点声音,唯有渡船的竹篙轻轻从水中拔起时,慢慢地划过江水的-“哗”。你几乎没有了想说话的欲望,只有愣愣地望着,听着,呆呆地站上半天。
最终还是要走的,和残留的几根清同治年间的贡生石柱合影后,我们就要回去了。电话叫来面包驼,一颠一颠地送我们回到了阳朔西街。
点评-这段路比较少人走,而且小路多,一定要有导游带领。也正因为如此,一路景色漂亮,幽静。适合有寻幽探奇之人。
春节期间价格-
导游 30元,面包驼20 元/单程(阳朔至福利), 50 元/单程(留公村至阳朔), 渡船 2元/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