寨子里的人民生活很苦,目前拉祜族还有50%没有脱贫,人均年收入仅仅700元;寨子里的孩子天真、可爱,但是他们太需要学校、需要念书;寨子里的天很蓝、山很绿,民风很淳朴,需要所有人来了解、来热爱。
乡里的一位干部对我说,“我去过最远的地方是昆明,我觉得昆明好大好大啊。听说上海是个比昆明还大的地方,我真希望能够去看看大城市究竟是个什么样子的呀!”。寨子里的大多数人,也许这一辈子就连直辖的思茅市都去不了。
热情好客的拉祜族、傣族、哈尼族、瓦族姑娘精心准备了精彩的少数民族舞蹈演出迎接远方的客人。姑娘们美丽、活泼,民族服装也相当吸引眼球。从她们的眼中,你可以体会到,什么是真正的纯真与善良,同她们相处时,让人感觉一切心计和谎言都是无聊的,都是可耻的。
为了铺盖一夜大雨浇灌的泥地,寨子里的男女老少一大早就捡来好多长叶松枝,铺成长长的绿毯。山是绿的,路是绿的,人的心灵也是冰晶玉透、朴实无华的。
进入村寨的时候,寨子里所有的村民跳起了拉祜族的摆舞。村寨中央是一棵枝繁叶茂的千年大榕树,是青年男女谈情说爱的地方,宽大的树冠足以容纳村里的任何会议和节庆活动。拉祜族姑娘们坐在一排长长的竹竿上展开歌喉与我们赛歌,歌声洋溢着对远方阿哥的思念,银铃般的歌声和金灿灿的笑容让人难以忘怀。通过我们区捐赠20万元的帮助,寨子里的50户人家全都盖上了60平方米以上的砖瓦房,用上了电,只是电视还不普及,大概除了村长之外都还没有,村长会时常召集村民们前来看看新闻什么的。孩子们都显得很消瘦,我想是营养不良造成的吧。沿途在学校和贫困山寨的慰问,我所见到的全都是翠绿的家园、孩子们天真的眼神、老乡们黝黑的脸庞,以及数十年、数百年来未曾改变过的一切。最穷苦的村民,没有任何的收入,每年仅靠1000公斤的毛粮生活,即使有电也用不起,乡里给扶助安上了沼气灯,于是晚上的生活才得以正常过。对于眼前的一切,我是一边流着眼泪一边完成所有工作的,心里觉得特别堵、特别酸。
村寨里每天早晨都会听到姑娘们嘹亮清脆的歌声,歌曲传递着她们的心声,寄托着她们的思念与向往。纯正的拉祜族坚持民族传统并不接受汉文化,因此也被称为“大拉祜”,所穿的服装类似于旗袍;而小拉祜则早已习惯汉人的服饰和文化,穿着的也经改良过的民族服装。姑娘们非常勤劳,所有的节庆活动都是她们组织的,家务、农耕、外出打工也都是她们承担的,相对而言,男子似乎略显傲气和懒惰,常常会对质朴的姑娘们吆喝。同拉祜族少女跳摆手舞的时候,可以很明显得感觉到她们手心里厚厚的劳动印记。真想穿上漂亮的民族服装融入这美丽的村寨,欣赏他们的劳动,欣赏他们的节庆,欣赏他们的爱情……
听说云南很多地方的少数民族越来越被汉文化所同化,大多时候人们习惯穿着方便劳动和工作的汉服装,心爱的民族服装都被细心珍藏起来留到节日的时候才穿。距离澜沧县城120公里的地方有一座村寨,那里差不多50多户人家至今仍旧过着与世隔绝的日子,也只穿本民族的服装,他们自己染布、自己织衣,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他们住典型的小竹楼,底层堆放杂物,二层居住,楼梯都是用整根树干雕架而成的,并且祖祖辈辈沿用至今。
离开村寨的时候,村民们扒在车窗边向我们挥手告别,这让我想起一位网友曾写到的丽江古城,“离开古城酒店的时候,老板娘抱着未满岁的孩子问我:还回来不?”。此情此景怎能不让人为之动情流泪。
并非心血来潮,很就以前我就有这样的愿望,能在遥远的贫困地区劳动、生活,为那里的百姓脱贫、为那里的孩子上学做些什么。到我老的时候,不需要想孩子们炫耀曾经得到过什么,而是可以告诉他们曾经在祖国遥远的边陲奋斗过、耕耘过,那里现在已经是一个美丽、富饶的地方,我感到无比自豪。
这就是我此次云南之行的收获,也许普通的旅行无法得到这般体会。希望我们每一个生活在幸福天地里的人都能够珍惜来之不易的一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