迫不及待地跳下船,登上由木板搭在水面上的浮岸,急不可耐地冲过出口,面前有两条路,一条向左,一条向右。右边的一条喧闹,左边的一条幽静,据说都可以到达山中寺庙。向上的路初时是平坦的,只有到越接近目标时,才越显得有些困难。平坦的水泥马路很快便被狭窄的石阶小路替代。普陀终究是山,而山路终究该是有些艰难的。幸好佛还是慈悲的,不忍让前来膜拜的人太过辛劳,山路虽然狭窄,却不崎岖,只需稍有些体力,方便之门就会出现在眼前。
普陀山中有寺,寺庙之中有字,除了各式字体的“佛”外,见的最多的是“岸”字:回头是岸,同度彼岸,等等。
“岸”是个很有深意的字,仔细玩味,竟能体会出许多意思来。
“岸”这个字中也有“山”,不禁想到,所说的岸是否就在暗指眼前这座矗于水中的“山”呢?普陀是佛地,是仙境,若真能渡到此处,也该算是功德圆满了。若要想得道,便需要渡,渡过这浩瀚的水,然后见山,登上之后,便是到岸了。
“回头是岸”与“同度彼岸”是对颇矛盾的词。小船离港,你回头望望,身后渐渐远去的港口就是岸,再往前看去,一片茫茫,在这片苍茫之后,隐藏着另一个岸,于是在此刻有了犹豫,是回头登岸还是继续渡船,登上彼岸?多数人会选择继续前行,寻找另一片大陆,或是另一座岛屿,到达那遥远的彼岸。可在漂洋过海寻找到另一片土地之后,远游的人会不会有这样的一种感觉:彼岸与回头一瞥下的岸原本就是相同的。于是彻然悟道:所要寻求的其实早已在身后经过了,这渡岸的过程于是衍变成进入“见山还是山”的心境前所必须经历的轮回。
岸是海上航行中休息时的驿站,是遭遇惊涛骇浪时栖息的港湾,是安宁的象征,是面临险境时最渴望的荫蔽。岸是家,也是目的地。历经风险的汹涌横渡之后,人所追寻的原来就是一个归属,一个家。由此看来,回头与漂泊,原来的目的是一样的。只是,没有了“渡”的过程,又有几个人会心甘情愿地眷留在本就已经拥有的家中呢?“回头”与“同渡”于是变得不再矛盾,它象征这一种悟道的因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