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杂记三十九则(十七)
王在田
36.秦家大院
阆中古镇很有几处大宅院,除了我住的阎家大院,还有下新街的杜家大院、白花庵街的孔家大院、笔向街的马家大院、南街的秦家大院,我着重看了秦家大院,觉得挺有意思,值得一去。
秦家大院有三进,也就是三重院落,二三十间房屋。第一道天井里原本种着两株香樟,左边那棵已经被毁了,现在栽了棵小树,显得不太和谐,不过倒也有助于反衬出原宅含蓄间的雍容华贵。正厅(堂屋)是会客的主要场所,非常气派;左右偏厅分为“男左女右”,装饰摆设截然不同,是我以往没有见过的。
到底是大富之家,檐头瓦上都刻着福、禄、寿、喜,院落之间居然还有专供下人用的过道,这都是现代人不身临其境难以想象到的。
这秦家是外来户,清末从甘肃天水迁来阆中定居,想必也是靠嘉陵江做航运生意发家的。这座秦家大院一定是阆中最气派的院落,1935年处于鼎盛时期的红四方面军占领阆中,总政治部就设在这里,想来张国焘、徐向前、陈昌浩都在这里住过。大概就是因为这段时间比较顺利,张才不愿意脱离川北去陕北发展吧。
解放后,这里又被征用作当地镇政府所在地,更是没有秦家的份了。改革开放以后,镇政府搬了出去,把使用权卖给了个体户,因此现在的秦家大院是由私人老板开着休闲客栈,淡季一夜一百块钱。
再说这秦家,饱经丧乱,现早已散居全国各地,去年有几个秦家后人来瞻仰旧居,都是些教授、工程师之类的,在自家祖屋门口被挡驾,要收三元参观门票,后来请示了老板才勉强网开一面。
37.阆中的学生
傍晚在阆中古镇散步,注意到镇上的小饭馆里坐满了学生在吃粉面之类的东西。我有些奇怪:中午看见学生挤在饭馆吃饭很正常——我当年读中学时就常在甜爱路上一家小馆子里吃面——但为什么到了晚上还不回家吃饭呢?
我依着别人指点走进武庙街口一家据说味道不错的饭馆,胖墩墩的老板戴着极厚的眼镜。我点了二两牛肉粉与一个肥肠砂锅作晚餐,然后向他请教。
他大概有些诧异于我问出如此低水平的问题,稍稍愣了一下,但随即笑呵呵地给我解释:这里的学生功课重,晚上都要上晚自习,来不及回家吃晚饭,因此都在学校附近的饭馆吃。
原来如此。
我这才想起Grace曾提起过她读高中时也要上晚自习。我很不解的是:学生愿意学习,自己多花时间就是了,为什么要强制他们参加什么“晚自习”呢?强制的还算什么“自习”?
我在上海念的中学,完全没有这样辛苦:只记得高一上学期便学完了高中数理,此后就是去工厂实习、去农村下地、去军队受训,高二花两星期没日没夜地搞了个机器人来代替人工盖章,高三在图书馆里看了大半年的书,然后就被孙东东同志招进了燕园。
我知道一定会有人苦大仇深地攻击上海学生高考太简单录取率太高,但以我个人的例子来说,我在一流大学一流院系同其他省份来的一流学生一起学习生活,虽然谈不上优秀,却也并不比大多数来自苦大仇深地区的同学们差。而根据某些人的逻辑推论,我应该学业差劲之极才合理啊!
说白了,高中就那点粗浅玩意,犯得上花那么多工夫吗?
又扯远了,呆会儿又该惹人不高兴了,打住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