川陕杂记三十九则(十六)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川陕杂记三十九则(十六)

王在田

34.川北贡院

在阆中我最想看的就是川北贡院,因此出了阎家大院首先来到这里。

贡院是科举时代进行乡试的地方。科举有六级考试:县、府、院、乡、会、殿,乡试属于省级考试,必须有秀才资格才能参加。通过乡试称为“中式”,获得举人资格,所以也称“中举”,范进同学为之发狂的就是乡试。也正是因为这是省级考试,范同学才需要四处筹措盘缠去广州应试,结果搞得回来之后要把他老娘生蛋的母鸡卖掉糊口。

对于广大考生来说,乡试的意义是六级考试中最重要最现实的。他们中大多数人并不指望千里迢迢去京城参加会试拿个什么进士,乡试中式会给他们带来更直接的利益:获得举人资格即跻身于乡绅行列,入县衙不用跪拜,与知县平起平坐,从而参与司法、获得特权;有权包揽田亩收归本人名下,收缴钱粮后不以足额入国库,凭空得到至少一两成的收益,这是经济上的特权;此外,举人也有机会被授予知县级别的官职,因此也是仕途的开始。所以范进中了秀才之后还是一样的穷窘,只有中举才会那么欣喜若狂,他的亲密的绅士朋友也就立刻来拜会了。

乡试是科举制度中最重要的考试,作为乡试场所的贡院也因此而意义重大。那么四川的贡院怎么会不在成都而在阆中呢?这是因为当时清兵入关不久,尚未平定全川,长期与张献忠及其部将孙可望、李定国、刘文秀等作战。清政府一方面大肆屠杀反抗异族入侵的川人,然后造谣诬陷说张献忠屠川,一方面在其统治已经初步巩固的川北地区恢复科举以笼络汉人。在此举行了四届乡试后四川全境平定,这才移往省城成都。

因此,阆中乡试是临时性的,川北贡院是战争年代的产物。

我本期望在川北贡院看到号舍、公堂、牌坊等重要场所,结果走了一圈有些失望:可能是在文革期间被破坏殆尽,加之被其他单位占用,现在对外开放的贡院只是相当于四合院大小,正面是供奉至圣先师的大殿,右侧厢房开辟成科举博物馆,左侧厢房则被打通,说这就是考场。

这复原工作也搞得忒简陋了。单就考场而言,古代称为号舍,俗称考棚,乃是极为宽广的地方,一般三面环水或在外墙遍植荆棘以防作弊。中国最大的贡院——杭州贡院——有号舍一万二千多间;川北贡院虽然事起仓卒,也不至于就只有这几间厢房:这能让几个人参加考试?

我的最后评价是,“川北贡院”是在贡院废墟上简单修缮起来的一处科举博物馆,不要以参观贡院遗迹的心态去。

值得一提的是,“贡院”院落里的秋色相当美。

35.张飞庙的字

我在张桓侯庙见到不少珍贵碑帖,不过存着些疑问。号称岳飞手书的前后出师表就不提了,来谈谈张飞和朱元璋。

大殿左侧挂着两幅拓本,左边是张飞的《立马铭》,即“汉将军飞,率精卒万人,大破贼首张郃于八濛,立马勒铭”;右边是朱元璋的“御笔”评论:“纯正不曲,书如其人”。

《立马铭》的历史背景是这样的:当时张飞镇守西川北方边境巴西,而曹操的汉中守将夏侯渊在附近有个前进阵地,也就是瓦口隘,由张郃把守。这个瓦口隘随时威胁阆中的安全,也是进军汉中的第一道障碍。结果张飞率军击败了张郃,夺取了瓦口隘。

明代有人在川北的一处石壁上发现了《立马铭》,清代即已佚失,现在只剩光绪拓本。

我要提的问题是:

1。《立马铭》究竟是不是张飞真迹?

该帖的字体不像汉代隶书,会不会是后世伪造,假托张飞所写呢?

2。朱元璋的“御笔”是不是真迹?

如果《张飞立马铭》是明代发现的,究竟是什么时候呢?朱元璋是明朝开国皇帝,戎马一生,这个题词真的出自他的手笔吗?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