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长海县:渔民“吃”出生态甜头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6-05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东北地区唯一的海岛县———辽宁省长海县,空气清新,海水湛蓝,满目葱绿。海岛上的空气质量达到了国家一级质量标准;海水同样是国家一类水质;各岛的森林覆盖率超过了60%,在全国海岛县首屈一指。

2006年11月,长海县生态示范区建设通过了国家级验收。生态建设已为海岛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长海县是辽宁省最小的一个县,人口仅7.5万,陆域面积只有119平方公里,可是这样一个小县却能实现三项经济指标名列全省各县(市)第一,人均地区生产总值、人均财政一般预算收入、渔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在2006年为34667元、1733元和1.5万元,分别比上年增长了30%、52.6%和20%。

渔民吃上旅游饭———生态旅游大力发展渔民吃上旅游饭,大长山岛镇杨家村的渔嫂孙绪花说:“政府鼓励我们干渔家旅游,政府每户补贴5000元。像我这样一年只利用3个月的旅游旺季时间,挣上4万元不成问题,忙的时候还要再雇一个人来帮忙。”她说,游客在这里玩得乐呵,她也忙得乐呵。全镇共有这样的渔家旅游130户,长海县各岛上也都有渔家游项目。

海岛天造地设的美景,海岛人早已习以为常,但对初次到来的游客来说却是如临仙境,个个流连忘返。长海县利用这一优势,近年来积极发展旅游产业,“生态旅游”如今已成为海岛百姓最时髦,也是使用率最高的词汇了。2006年上岛游客达67万人次,旅游综合收入两亿元。

海底吃出银行来———生态渔业大行其道长海县周围海域底下全是宝,“海底银行”这个渔业养殖的新名词,彻底地改变了海岛以往的那种破坏式、掠夺式的养殖开发模式。将大量的高产出、高附加值的优质海珍品苗种投放大海,形成一种纯天然生长的海产品,建立起循环经济发展模式,使“靠海吃海”的海岛人有了座真正的“海底银行”。

目前,长海县已将虾夷扇贝、海参、海胆、鲍鱼等名特优新精品种的底播增殖面积发展到100余万亩,年放流各类苗种20多亿枚(头),面积达40余万亩,构成生物的多样性、资源配置的合理性、经济上的高效性,形成了增收同步、滚动发展、良性循环的生产模式。海底扇贝、海参、海胆、鲍鱼等生物存量达88万余亩,数量达50亿余枚(头)。如今,长海县的增养殖业优质高效品种已经达到95%,增养殖业产值达22.5亿元。

海岛吃上陆地水———生态环境大为改善4月22日,对于世居大海深处的辽宁省长海县人说,是个永远载入史册的一天,当天海岛人渴盼已久的跨海引水工程圆满完工,困扰岛上群众多年的“吃水难”问题终于得到了根本解决。

长海县土地面积少,原来植被覆盖率低,淡水匮乏,县城面貌老化。近4年来,长海县大搞造林绿化,新建园林村庄11个,花园式单位20个,退耕还林6950亩,绿化通道89公里。全县森林覆盖率达63%,矿山土地复垦率达到100%。投资1.2亿元跨海引水遏制了海水倒灌,保护了水源。

几年前,登海岛的人都会发现,海岛沿岸的那黑、白、红三色“景观”:一层黑的是渔民养殖贝类用的黑笼子,一层是扔得满滩的白色牡蛎壳,还有一层是红色的栉孔扇贝贝壳。近年来,在建设“生态岛”的同时,岛上改进了养殖技术,原先那些扇贝和牡蛎壳都是“下脚料”,经过综合利用加工,现在变成了“香饽饽”,可以出口到日本和韩国。

类似这样的变化,在长海县各岛随处可见。大长山岛镇大盐场湿地几年前还是一处寸草不生的垃圾场,如今成群的鸥鸟伴着欢快的鸣唱,向人们展示着它们在这片“百鸟园”繁衍生息的快乐;几年来的不断人工造礁,连已消失多年的梭子蟹、味美的红头鱼也开始频频出现……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