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山:攀行文明之峰
从济南去泰安不远,也就不到40分钟的车程。回到济南的第二天我们早早赶到了泰山脚下的岱庙,我所神往的泰山终于展现在了眼前。
岱庙又称东岳庙、泰庙,位于泰山南麓,是泰山封禅祭祀古御道上的一座宏伟壮丽的古建筑群,始建于秦汉,后朝多次拓建和重建。庙以泰山称“岱宗”而得名,主祀泰山神,号称“东岳神府”,是历代帝王举行封禅大典和祭祀泰山神的地方。岱庙采用帝王宫城式建筑,在祠庙建筑中规格最高。它位于泰安市城区的中轴线上。南北长405.7米,东西宽236.7米,呈长方形,总面积为9.6万平方米。庙内现有古建筑和仿古建筑160余间,庙前有遥参亭、岱庙坊、庙内轴线上贯穿着正阳门、配天门、仁安门、天贶殿、后寝宫、厚载门。东侧辅以汉柏院、东御座、东道院;西侧有唐槐院、雨花道院等。岱庙的主体建筑是天贶殿,它采用中国古代建筑最高规格建造,与北京故宫的太和殿、曲阜孔庙的大成殿合称为中国古代三大宫殿式建筑。殿内祭祀东岳泰山之神,东、西、北三面墙壁上绘有著名的宋代大型壁画《泰山神启跸回銮图》,是非常珍贵的文化遗产。历经几千年风雨沧桑的著名的汉柏树和唐槐树分居一东一西,但唐槐至民国年间已经奄奄一息,到1951年彻底枯死,确实遗憾。岱庙不仅是帝宫神府,也是文物荟萃的地方。这里既有琳琅满目的历代帝王赐予泰山神的祭品、供器,还保存着176块历代碑碣和48块汉画石像石,堪称岱庙碑林。最让我感兴趣的是庙内的秦泰山刻石。这是泰山现存最早的刻石,镌刻着秦始皇功德铭和二世诏书,由丞相李斯篆书,原来立于泰山顶玉女池旁,计有222个字。宋代曾有人临摹李斯的文字,可以读出来的还有146个字。明朝嘉靖年间石刻移到碧霞祠东庑,就只存有秦二世的诏书29个字了。清朝乾隆5年石刻(公元1740年)又毁于火患,仅存“斯臣去疾昧死臣请矣臣”10个字,其中“臣去疾臣请矣臣”7个字完整,“斯昧死”3个字残损。这块秦代石刻至今已有2200多年的历史,被列为国家一级文物,现在用砖石玻璃箱封存起来,当真为稀世珍宝。从岱庙出来,我们由天外村乘车进入了泰山。下车时已到山腰的位置,雨却淅沥沥下了起来。呼吸着迎面而来山林间凉爽的空气,我们欣欣然开始了登山的征程。实事求是地说,泰山其实并不高,主峰玉皇顶海拔也就1532.7米;也不险,远远比不上华山让人惊心动魄;风光不算神奇,特别是与中国西部的许多山岳相比可能不会有那种令人心悸的美;景色也够不上秀美,起码黄山在这方面的口碑就远强于它。泰山出名,源于它矗立在在平坦的胶东半岛,显得特别而引人注目,而齐鲁大地从上古时代起就成为了中华文明重要的发源和沉淀地之一,历代帝王将相登山封禅、拜天祈地,希望带来风调雨顺,希望成就荣华富贵,那么多文人墨客也题字作诗、远吟近颂,累积出多少风雅盛誉,这一切成就了泰山五岳之首的特殊地位。在所有讴歌泰山的诗篇中,可能最著名的应该是杜甫《望岳》三首中描述泰山的那首:“岱宗夫如何?齐鲁青未了。造化钟神秀,阴阳割昏晓。荡胸生层云,决眦入归鸟。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一路往山上攀行,由于下雨的原因,山上雾气很重,周遭白茫茫的一片,根本看不清峰峦的景色,只是一路上随处可见刻在石壁上历代名人的题字,跨越年代之长,涵盖名人之广,书法风格之丰,世所罕见。到了著名的十八盘。十八盘共有石阶 1600余级,虽然对于生活在山城的我们来说这些阶梯并不算太骇人,但是举目望去陡峭而遥远的人流还是让人觉得有些阵势。这时候欣赏景致的情趣就大打折扣了,只知道埋头沿着台阶一步步上行。沿途有歇脚的、有进餐恢复体力的、有忙于欣赏石壁上的题字的、有东张西望寻找景色拍照的,甚至还有个女孩子已经累得要对着她的男友哭出来了。当然,更多的人还是象我们这样埋着头,一句话不说地往上登。从下车进入山门到终于登上了南天门,我们大概花了2个小时的时间,体力消耗本来就不太大,加上登顶之后的激动,我们兴冲冲地在天街上游览,浑然不觉山顶有些浸骨的寒风。这次登泰山最遗憾的事情就是下雨,从半山腰到山顶都是云雾茫茫,十米以外的景物就看不清了,更别说“一览众山小”了。本来想从泰山后山下来,但是云雾太浓,根本看不清远一点的道路,再加上风也很大,我们还是选择安全地从原路返回。到南天门排40分钟的队登上了下行的索道,索道载着我们很快就穿过了半山腰厚厚的云雾,一片刺眼的阳光蓦然撒进车厢里,大家不约而同发出一阵欢呼,终于拨云见日了。回头看看山尖还是笼罩在迷蒙之中,真是可惜。下到泰山脚下才下午5点半钟,我们竟然有时间信步在泰安城里闲逛。说到这里,我不得不对泰山景区的管理表达衷心的钦佩,就算是在这样一个黄金长假里,不管上山还是下山,游客排队等待的时间都不会太长,排着队的旅游车快速就把人群疏散了,不愧是世界级的景区。回头望望延绵的群山,我想,有这样一座文明之峰屹立两千多年,应该是民族的幸事吧。
(岱庙碑林)
(唐槐)
(著名的秦刻石)
(一路文采飞扬的刻石题字)
(泰山上还是云雾茫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