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六从湿润江南到了干燥的黄土高坡,印象中的陕西,是灰色和黄色的,灰色的天空,灰色的兵马俑,黄色的河和地。印象中的西安却是小资的,虽然我从没有到过那里,不知道为什么。
周日上了华山。自古华山一条路,险峻是当然的。当天30度,万里无云,而我却被暴烤成人干。整座华山,像一块大石头,被摆在了黄土高原上,处处是悬崖峭壁,犹如被刀削一样的齐刷刷。到处是直上直下的石阶,90度的天梯不算稀奇,由于时间关系,没有亲身体验120度的“鹞子翻身”是一大遗憾。
周一开始工作,出差在外,比平时上班累多了。早上天不亮就起床了。对于年轻人来说,真是太难了。第一天晚上去了大雁塔。见识了亚洲第一大的喷泉表演,虽然只是音乐喷泉,虽然只是灯光的效果,但是还是挺漂亮的。大雁塔晚上不开门,我们就围着红色的高墙转了一圈,晚上的西安很有“京”味,有人打板唱京剧的,有人扭秧歌的,有人耍大旗的,有人放风筝的,可惜我不会唱越剧,否则也会赢得满堂彩。
周二被迫去了趟兵马俑。遇到生平第一次沙尘暴,气温速降了21度,半天的旅程我已经变成了土人。对于北方的天气,一直让我心有余悸,虽然回到酒店马上做急救面模,但是无济于事,脸还是被吹肿了,疼的像针刺一样!
本人颇爱自然风光,对人文旅游资源一向是抱着顺便看看的想法。所以一开始就没有计划要去兵马俑,虽然很有名,虽然有两千多年的历史,虽然法国人希拉克说是这是第八大奇迹。然而谋事在天,该发生的还是躲不了。我还是去了那里,而且是顶着沙尘暴。早上起床看到天空很黄,隔着玻璃也能感觉到沙在天空中游走。有种预感,这就是传说中的扬沙吧?庆幸比广州的同事略有常识,因为他还不知道什么是扬沙天气。
从停车场到1号坑,要走15分钟的草坪,如果遇到晴天,微风徐徐到也怡人。不过在风沙里行走,就没有你是风儿,我是沙的浪漫了。刚开始我们还张嘴说话,后来都变成了咳嗽声,咳的都快吐了。兵马俑被发掘的过程一直是大家所关心的问题,这次有幸见到了4个发掘者之一,今年78岁了,坐在环幕电影门口签名售书。当年他们在这黄土地上掘井找水源,却意外发现了这举世珍宝,当时每人得到国家的奖励52元人民币,是的,52元,小数点前面两位数!如今4位发掘者,一位已经离开人世,另三位分别在兵马俑的小卖部上班。主要的发现者一直从事签名售书的工作已经差不多有20年了,他这一辈子只会写3个字,就是他的名字。原来还收钱合影,现在已经谢绝拍照了。是的,如果一辈子只是坐着,像一个道具或摆设一样被人拍照,任何一个有正常思维的人都会厌恶的,难道他存在的意义就是为了发现兵马俑,就是为了拍照,写三个字嘛?虽然他的命运被这发现所改变,也因为他,改变了许多人的命运。
走进兵马俑的大厅,能见度没有晴天的高,整个大厅里面也弥散这黄沙,终于明白,原来这所有站着的兵马俑,都是从废墟中,找出合适的碎片一片一片拼出来的,只有一坐完整的制品,跪射俑,镇馆之宝。从展馆的图片上看出,当年发掘出来的时候,所有兵马俑都是有颜色的,而且色彩艳丽,但是就在三天之内,所有的颜色在空气中消失的无影无踪了。现在只能在一两个士兵的领子上还能依稀看到一点颜色。就像当年明十三陵被发掘的情形一样,所有闪闪发亮,丝质柔滑的绫罗绸缎在几秒钟之内化为粉尘了。太可惜了。当年郭老的一句话“希望有身之年看遍中国所有的皇家陵墓”,不知道惊扰了多少灵魂?李治和武则天的陵墓,因为天气原因没有被开掘成功,逃过了一劫。世界本来就是矛盾的,好在我们现在已经知道在没有技术能保存这些珍宝的前提下,他们都是安全的。
在西安的日子,大多数时间在酒店里面渡过的。对西安的了解,大多是夜景,有些遗憾。上海有新天地,北京有后海,丽江有四方街,阳朔有西街,西安除了有德福巷,还有回民街!我喜欢回民街上的小吃,整条街都是小吃,喜欢从街头吃到街尾,一家一家吃过去:涮牛犊,烤羊肉,马面鱼,烤牛筋,羊肉泡馍,大盆鱼,贾三灌汤包,麻酱粉条,酸菜炒米,镜糕,柿子饼……..大吃小吃,是我在西安最大的享受,虽然回来后要立志于减肥了,但是吃东西为了有力气减肥,减肥为了吃更多的东西,不是嘛? 呵呵:O)
周六开始生病,浑身酸痛。
周日又是外事接待,陪一老外去了趟城隍庙,买中国传统玩意儿和吃绿波廊的小吃,她吃的津津有味,而我却想着回民街的马面鱼,想着这满街飘着的羊肉汤的香味,上面还漂着几朵绿绿的香菜叶子~~~~~

(华山)

(华山2)

(华山龙脊)

(领子上的一点颜色)

(西安中心-钟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