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天府的生命记忆·非遗今说
5月20日,一场突如其来的大火,将有自贡“迎客松”之称、位于内宜高速路旁的源通井天车烧毁。这意味着,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载体的天车,在自贡市境内从仅存的19座减少到了18座。
千百年来,在一座座高耸的天车下,自贡盐工创造了一个又一个令人惊叹的传奇:盐井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被西方誉为 “继中国古代四大发明后的第五大发明”、“石油钻井之父”;载入史册的还有“套管护井法”、“单向阀门提捞法”等世界级原创性成果。
在第二届中国成都国际非物质文化遗产节期间,记者来到自贡这座因盐设市的城市,探寻自贡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前世与今生。
天车与盐井,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都是手工劳动时代的顶峰技术
汽车穿过乡村公路,来到一道紧闭的挂有四川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的牌匾门前,这就是有百年产盐卤历史的东源井。“因为这口井生产盐卤时伴有天然气产生,为了安全起见,这里的大门24小时都紧锁着。”一同前往的久大集团矿山技术研究所所长肖永明说。
大门内,一座25米高的八脚天车闯入记者视线,同时飘来一股轻微的臭鸡蛋气味,这是和天然气一同产生的硫化氢的味道。沿着干净的石梯下行,越靠近天车,硫化氢气味越浓。
“这台天车目前还在使用。去年,久大集团对它进行了维修,重新打木屑,捆丝。”肖永明介绍,天车即井架,是靠辊工徒手架设的。它是由一根根杉木用竹篾捆成,中间是空心的,像箍桶一样,下大上小,非常稳固。天车是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地面设施,用于悬挂天辊(滑轮)提取井下的卤水。因此,凡有盐井的地方,必定有天车。
昔日的自贡天车林立,盐井密布,笕管逶迤,灶房热气蒸腾,蔚为壮观。仅当地扇子坝的1.2平方公里土地上,就先后矗立过198座天车,同时并存的也有数十座。相传在抗日战争期间,日军第一次空袭自贡时,日军飞行员从空中看到扇子坝一带蒸汽中无数的天车若隐若现,以为遇到了特殊的“防空武器”,便落荒而逃。
资料记载,自贡最高的天车当属大德井天车,高达118米,相当于39层楼高,十分壮观;而用杉木最多的则是大安盐厂的大十四井、新十六井的两座天车,均由1000根杉木捆扎而成。据说当时拆除时,拆下来的杉木铺满了一个足球场。
曾有外国游客第一次见到天车,惊呼为“东方的埃菲尔铁塔”。六七十年前,著名电影人孙明经拍摄的一幅盐场风貌 《布满井架天车的小城》,入选“20世纪华人摄影经典作品”。
应该说,天车不仅是井盐生产特有的生产设施,也是千年盐都不可多得的历史文物。
与天车相对应的,是盐井。一个在地上,一个在地下,毫不夸张地说,天车和深井都是手工劳动时代的顶峰技术。
记者走到井口仔细观察,发现井口直径仅有10多厘米,跟一个碗口差不多大。但让人很难想象的是,这口井却有948.22米之深。“这口古老的盐井,是晚清时期采用冲击式顿锉钻凿技术凿成的。”肖永明告诉记者,光绪十五年(1889年)腊月初三,曾子轩等人开始从23米深处的大口地方,动工开始淘井。3年之后,当井凿至343.97米深时,终于见到了天然气和黄卤。“黄卤推砂,黑卤推气”,股东们为了推出黑卤,继续加淘井深,当凿至623.46米深时,首次发现黑卤水印。他们一鼓作气,续凿到836.7米深时,终于见到了黑卤。
唧筒、“偏肩”……不识字的工匠创造了巧夺天工的器具,把击碎的泥土和岩石捞上来,井下出现事故,井上却能“盲眼”打捞、修补在东源井井口旁边,有一排工具架,上面整齐地摆放着各种各样的工具,很普通,极不起眼。“可别小看这些工具的能耐。”肖永明说。
“为了把击碎的泥土和岩石捞上来,古代盐工们发明了唧筒。”肖永明从工具架上拿起一个竹筒演示说,唧筒是一截粗大的楠竹,除去里面的竹节,在竹筒底部的竹节上装一块牛皮。打捞之前,先将泥水灌入井内,使它与井底的碎岩石一起成为泥浆。然后将唧筒放入井底,唧筒在自身的重力下反复地冲击泥浆,使泥浆不断地顶开唧筒底部的牛皮进入筒内,待到唧筒将满时再把它拉起来,筒内的泥浆会紧紧地压住牛皮而不致泄漏。“这样,井底的泥土和岩石就被打捞出来,盐井可以再接着往下钻”。
在钻井过程中,工具可能会掉入深达几百米的井中,也可能会出现井孔方向歪斜,还可能出现井壁垮塌等,因为盐井的内径太小,最大的不足20厘米,无法将人送到井底打捞、修补。“解决盐井下面发生的各种事故全靠这些工具”。
比如说,打捞唧筒或者是钻井的锉,工匠们会用一种名叫“偏肩”的工具。据说“偏肩”是清朝末年一位名叫颜蕴山的工匠发明的,它的种类有很多,不同的“偏肩”打捞不同的物体。当年有位盐商为了打赌,把一块手表扔进一口深达800米的井里,颜蕴山不知用什么工具很轻松地就打捞了起来。那位盐商为此支付了50两白银。从技术的角度看,当年的“偏肩”就是今天的“机械手”的鼻祖,尽管它们看起来是如此的简单。
正是那些不识字的工匠运用他们的想像力和智慧,创造了这些巧夺天工的器具,客观上刺激了自贡盐业生产的快速发展。
1835年,自贡的燊海井凿穿了厚厚的岩层,咸度很高的黑色卤水喷涌而出,令在场所有人激动万分。然而,他们不知道的是,燊海井此时的深度已深达1001.42米,成为人类第一口超过千米的深井。后来它作为中国古代工程技术方面的伟大成就而被载入世界科技史册。
(kang,音同“炕”)盆,井口与井身之间的秘密武器,当弄懂它的奥妙之后,西方的天然气技术专家们个个沉默不语,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
在自贡,由于地质构造的原因,地下的盐卤资源往往与天然气一起相生相伴。如果按今天石油天然气行业的标准,这是极其危险的。盐工们是如何在采集卤水的同时又收集天然气的呢?
肖永明拿眼前这个东源井来解读:“这口井自1892年起就既出产卤水也出产天然气。直至今天,它仍然是日产卤水12立方米,日产天然气1.6万立方米。在井口与井身之间,安装了一个秘密武器——kang盆,能起到水汽分流的作用。”肖永明介绍, 盆就像一个四周插着很多管道的大木盆,这些管道连接着盐井之外几百口煮盐的天然气灶口。天然气比空气轻,温度比空气高,还带着一部分水汽。当它顺着井身升到井口下的kang盆时,由于空间变大,天然气的压力就会马上降低。同时,随着地面温度的降低,天然气中的部分水汽凝结成液态水,进一步降低了气压。这样它就不会因为气压太大而到处泄漏。天然气顺着 盆四周的管道,输送到盐井之外几百口煮盐的天然气灶口,由于这些灶口都比 盆高,且日夜燃烧,所以,管道内会产生很大的气压差,迫使天然气自动、快速地流向各个灶口,而不会大量泄漏到kang盆之外。
由于kang盆是在井口之下,记者无法用肉眼看到,只是绕到工房后面才看到了一个半嵌于地下的长长的管道,呈一定坡度,低的一头连着井口下部,高的一头连着几百米外的煮盐灶口。
据说,曾有西方的工业间谍费尽心机地想打探它的奥妙,当弄清 盆的奥妙之后,西方的天然气技术专家们个个沉默不语,因为它实在太简单了。唯一能安慰他们的是,那些安装和使用 盆的自贡工匠们却无法说出 盆的技术原理。
这在中国古代太正常了,先进的技术已远远走到了科学理论的前头。
燊海井,通过传统技艺的活态展演,让闲置的生产厂房参观人数大大增加
如何保护好现有的天车?自贡市委、市政府于2006年4月24日出台了 《关于加强自贡市天车保护的意见》,要求从《意见》出台之日起,全市所有天车不论属于哪个单位或个人,一律不得拆除。
同时,自贡人也在寻找另一种保护天车、传承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途径——与旅游联姻。
1999年底,省委、省政府组织200多人的旅游资源考察团赴自贡,考察了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因井下盐卤资源减少刚刚停产不久的燊海井,得出结论:燊海井及井盐深钻汲制技艺作为旅游资源很值得打造。
这次考察之后,自贡大安区的燊海公园与大安盐厂(燊海井归大安盐厂所有)共同组建了燊海井旅游开发责任公司,注册资金1.5亿元。公司除了修缮燊海井天车、木碓架、大车外,还恢复了小圆锅盐生产。
燊海井博物馆由“静”变“动”后,传统技艺的魅力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人。记者现场看到,当黑黑的卤水从汲卤筒里流出时,游客在惊叹的同时,还用手指蘸一点卤水先放在鼻尖下闻一闻,然后再放到舌尖上舔一舔,确定卤水是不是咸的。游客刘作芳在博客中这样写道:“蹲下身试着摇了摇盖在井口上的一个圆木墩,木墩上略有一些湿润,用手蘸了一下闻闻,有一点铁锈味;井口用一个铁匣护着,周围满是铁锈,仿佛默默守护住这个古盐井的许多故事。”
拾级而上,进入偌大的灶房,整个屋子热气腾腾,雾气缭绕,两名光着膀子的师傅正挥动着铲子翻动着锅里的白花花的晶体。“熬制时,先要在卤水里加入一定比例的黄豆浆,经过8小时煮熬结晶。”已经烧盐30年的李建明告诉记者,加入黄豆浆有利于分离杂质,提高盐质。“用的是土办法,都是师傅教的,全凭经验”。
燊海井通过传统技艺的活态展演,让这个闲置的生产厂房参观人数大大增加。“去年,参观人数达到3万人次,较之10年前的1000人次,提高了30倍。”燊海井旅游开发责任公司总经理江真全说,它作为旅游资源,其文化内涵还没有完全被挖掘出来,目前所展示的,仅是井盐深钻汲制技艺的一些片段,还需要恢复输卤笕管、晒卤台等,把整个钻、汲、制的全过程完完整整地呈现在游人面前。
“仅有一个燊海井,无法全面展现和延续自贡的盐文化”,自贡盐业历史博物馆学术委员会副主任宋良曦认为,自贡现存的盐商会馆、盐工会馆、行帮会馆、盐商住宅、寨堡、祠堂、公所、摩崖造像、盐帮菜等丰厚的盐文化积淀,无不构成了这座城市的文化特质。一个关于建立中国盐文化博物馆的设想浮出水面,其中包括在“吉成井”古盐井遗址建立“中国盐业科技博物馆”和以西秦会馆为中心构建盐业文化长廊等。
自贡市盐业历史博物馆馆长黄健告诉记者,在自贡大安区杨家冲上凤岭25亩范围内,还留存有吉成井、裕成井、益生井、天成井等4座天车及制盐厂房。这里系清代盐业生产现场遗址,历经100年的生产,遗址现场留存的4座天车、4口盐井和附属盐业生产设施,其保存基本完好。来自美国洛杉矶的专家罗泰到自贡考察后认为,如果对吉成井遗址进行保护维修,将是世界级工业现场遗址博物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