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在富顺县城的大街小巷,“豆花饭”的招牌随处可见。一碗白嫩的豆花,伴着一小碟深红色的糍粑海椒蘸水,再配上绿油油的切得细细的藿香叶,顿时叫人食欲倍增,一碗沥米饭顺畅地下了肚。
“煮在锅头白生生(儿),舀到碗头嫩冬冬(儿),筷子夹到闪巍巍(儿),糍粑海椒儿辣呼呼(儿),吃在嘴里麻辘辘(儿),喝碗窖水甜蜜蜜(儿),吃完豆花乐滋滋(儿)。”当地人用自贡话说起豆花的顺口溜,听起来有滋有味。
三国时期,豆腐制作技术就传到了四川,在江阳县(今泸州市)的金川驿地区(今富顺县)很受欢迎。因为这里是一个重要的盐产区,有一口“出盐最多”的富世盐井。同时地处亚热带,土质肥沃,雨量光照条件好,适于大豆生长。由于产盐,到北周武帝天和二年富顺因盐设县时,这里的盐产量已列于剑南道(相当于今川东和重庆市部分地区)之冠。到了唐代,随着自贡一带盐业的发展,盐业工人、客商和居民增多,水陆交通便利,豆腐食品需求量大增。
据说,豆花的发明实属偶然。一些到餐馆吃饭的盐工急着上工,实在没有耐心等豆腐做成,就跑到厨房催促,看见锅里的豆腐还嫩嫩的,便要求店主卖给他们。因为没有充分凝固,无法煎炒,只能用盐兑水蘸着做“下饭菜”。没想到,这种吃法比起煎炒过的老豆腐更加鲜美可口,一下子就一传十,十传百地传开了,“嫩豆花”由此成为一道深受人们喜爱的美食。
在富顺,说起点豆花,几乎人人都会,而且是用盐卤来点。据李二豆花店李师傅介绍,富顺豆花要先选出优质大豆用水浸泡,然后再将泡好的大豆和适量清水加入石磨中推细成浆。把推好的浆放入锅里烧开,舀入事先准备好的布口袋内去渣,把豆浆滤在瓦缸里。若是冬天就要马上下胆水(盐卤),夏天则要等一会儿再下胆水。
点豆花时,放盐卤是颇为讲究的。把盐卤装在一个有小缺口的碗里,然后左手端着碗往下滴盐卤,右手持长柄饭勺不停地从盐卤滴下处往外刨,一直刨到垆缸里起鱼籽眼为止。然后,将豆浆从瓦缸舀到铁锅内,经微火一煮,豆花沉到锅底,窖水浮到锅面,即将一半圆形的楠竹片放到锅底豆花与铁锅之间,抓住篾片的两头来回移动。师傅在火候和添加胆水上的功夫深,才使做成的豆花嫩而不溏,绵而不老,色如白玉,窑水回味清甜。
富顺豆花的蘸水也有很多讲究,好坏最关键是酱油里的 “秘密”。各家店用的都是自制的酱油,买回的酱油还得加入甘草等几十种香料熬制。另一秘密在“糍粑海椒”,从选料、蒸海椒、舂海椒、加香料,整个过程每一环都马虎不得。而酱油和糍粑海椒制作过程中,加香料只能师傅独自操作。
如今,富顺县每年都要举办一次“豆花文化节”,吃豆花比赛、龙王选拔赛、豆花文化论坛等活动,更是异彩纷呈,让慕名而来的外乡人都能体会一把富顺豆花热,感受一次富顺豆花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