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
 
 
 

绍兴三味

王朝旅游·作者佚名  2009-09-07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绍兴三味

题记一 绍兴之“三乌”,构成了浓郁的具有创意十足的乡土味儿;

题记二 绍兴,人杰地灵,到处嗅到名人味儿;绍兴名人,从古至今,皆满腹才情,侠气浩荡!

题记三 旅游味儿,弥漫小城。可是,让人嗅出其中的……,杀风景哟!

欲看更多此次绍兴之旅的图文,请去http://blog.sina.com.cn/rgmao181898踩踩,不会失望哦。

----------

闻香识女人,闻香也识一方水土也。

三味书屋和鲁迅故居一带的大街小巷,香气不断。先是乌干菜(又名“霉干菜”),后是油炸臭豆腐,再是茴香豆 ……。

小城绍兴,味道十足!

流行吃臭豆腐,不知始于何时。孔已己那个时代,好像并不流行。至少,鲁迅的笔下没有。

母亲是绍兴人,14岁就离开故土。穷人的孩子早当家,身在异乡为异客,她也用芥菜(或抽苔的白菜和油菜)腌制乌干菜。腌制,要经过一晒二晾三蒸,整个小巷,菜香弥漫。

儿时,家境贫寒,过年了,母亲才会做一道“干菜毗猪肉”(绍兴官话)。霉干菜味,变成了我记忆最浓烈的年味儿。

霉干菜和猪肉(最好肋条肉),两者乃“绝配”。干菜因吸油而变酥变香,油津津的,沾着肉味,不再硬邦邦;猪肉因与干菜同烤,不再肥腻腻,肥肉瘦肉皆能嚼出菜香。一道菜上桌,只见肉色红润、菜干乌亮,异香扑鼻。母亲告诉我们,这个菜是徐文长(徐渭)首创的,当时,我们还不知道他为何许人也。

解放初期,镇江伯先公园一带的陋巷,几家合用的一个厨房。我家炉上的“干菜毗猪肉”开始飘香之时,便是旧历年的年底,也是芳邻们开始垂涎之时。一盆“干菜毗猪肉”令邻家的“红烧肉”失色、失香、甚至失味。

于是,经不起诱惑,第二年过年,左邻右舍就早早找我母亲排队“登记”,央求母亲为他们烧上一锅“过年大菜” - “干菜毗猪肉”。乐呵呵地,母亲不仅手艺好,而且乐于助人,她慷慨赠送当年春末夏初自家腌制的正宗乌干菜,这在当时的镇江是花钱也买不到哩。

镇江人也是美食家。那儿的香醋和肴肉名播遐迩,不过,他们还是惊叹于母亲腌制乌干菜的手艺。

虽已立秋,8月8日重创台湾的“莫拉克”也已远去,可是气温仍徘徊在35度上下,食欲恹恹。忽闻一股霉干菜的香气,食欲顿来,怪哉!

招牌上写着:农家乌干菜/3元2斤。

我心一沉,是“菜”贱伤农?还是质次价低?

-- 这霉干菜啥时候做的,过期了吧?(一操北京口音的游客问)

-- 客人有所不知,霉干菜,摆不坏,越陈越香。(老板答)

记起来了,小时候,母亲也是这么说的。

乌干菜虽美,绍兴的乡土味儿,并未被它独占了。

“三味书屋”门外,终年流淌着一条河道,河道之窄,宛如上海的一条小弄堂,或曰“小河沟”,即便如此,几只小船,横泊于河埠头,它们能送你去沈园。

“三乌”是绍兴的骄傲。除“乌干菜”之外,眼前的小船就是二“乌” – 乌篷船。

乌篷船,身轻如燕,自由穿行于深巷般的河道中。三位游客,是它的承载极限。多一个,就要遭罚。-- 船夫一次次地向游客解释。最让人开眼的是,其动力竟然是船夫用脚躅桨。船的航向是用划桨。船行进时,船夫脚手并用。

东湖,鉴湖,大禹陵,兰亭,纵横城内的河道……,乌篷船几乎无处不在!乌篷船,绍兴古城的一张名片!

8月14日上午,乘坐乌篷船,过鉴湖,从柯岩到鲁镇。在鉴湖,终于见到“浮”在水面的长长的古纤道。一时激动,独自站起,相机对准了古纤道。尚未站直,一个趔趄,船身倾斜,并始大晃。船夫急呼“坐下”!

-- 戏客,站不得哟。(绍兴话称“游客”为“戏客”)

-- 真危险!(另一游客说)

-- 上个月,在鉴湖,有戏客突然在我船上起立,翻船啦!还好游客会游泳,上了岸,一个个成了落汤鸡,作孽呀,几只高级照相机从水里捞起,都成了废铁疙瘩。一个女戏客还呜呜哭了半日哩。

-- 他正在厨房里,紫色的圆脸,头戴一顶小毡帽,颈上套一个明晃晃的银项圈。

儿时,在先生的《故乡》中第一次知道了“毡帽”。

今日方知,绍兴的乌毡帽,乃其三“乌”也!

-- 古时候有个猎人,追踪一只被打伤的老虎,直捣虎穴。他在虎穴里发现老虎睡的是一块软绵绵、其形如饼的毡子觉得奇怪。细看之下,原来它是老虎平时拖吃了野兽以后,将兽毛垫在睡窝里,经老虎身躯的辗压,时间久了,便压成了毡子。于是猎人把这块毡子带回家,洗净晾干,加工之后,当作帽子戴,帽子冬暖夏凉,雨淋不湿,又能遮阳,戴着很是舒服。猎人从中得到启发,就以羊毛为原料制作毡子,再以这种毡子做成“乌毡帽”,居然得到绍兴本地农民、渔民、山民们的喜爱,一时成为时尚。于是,毡帽作坊如雨后春笋,成为绍兴的一个行当。现在这种毡帽作坊已不多见,但年老的农民、渔民、山民们还是很喜爱戴之。

在鲁迅故居对面的一个小巷里,有售乌毡帽,店铺老板跟我讲述了乌毡帽的来历。

江南水乡的小城小镇,何止绍兴!可是,在别处,咋就见不到这“三乌”哩?这“创新味儿”十足的乡土味儿!-- 我想。

1907年7月15日。盛夏时节。凌晨的绍兴府“轩亭口”,空气中凝固着杀气和寒气。一位死囚,挥笔写下“秋风秋雨愁煞人”七字,英勇赴死。她,32岁,名叫秋瑾。

-- 没有多久,又见几个兵,在那边走动;衣服前后的一个大白圆圈,远地里也看得清楚,走过面前的,并且看出号衣上暗红的镶边。一阵脚步声响,一眨眼,已经拥过了一大簇人。…… 将到丁字街口,便突然立住,簇成一个半圆。

-- 老栓也向那边看,却只见一堆人的后背;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

1962年秋冬之交,中学语文课上,老师正在讲授鲁迅先生的小说《药》,其嗓音有点悲切。

第一次,我从老师那儿知道,夏瑜者,秋瑾也,一位辛亥革命时期的女革命家。老师是绍兴人,他用绍兴普通话告诉大家,1907年7月15日凌晨,秋瑾惨遭清政府杀害,就义地点在绍兴“轩亭口”。轩亭口是绍兴城内的大街,街旁有一牌楼,匾上题有“古轩亭口”四字。你们以后到绍兴,不要忘记到那儿去看一看。

2009年8月15日。终于,我来到了“古轩亭口”。

街口,还是那个“丁字街口”,牌楼,还是那个“古轩亭口”的牌楼。

不同的是,街口中央,站着一个有点古旧的纪念碑,上书“秋瑾烈士纪念碑”七个鎏金大字,街口的尽头,站着秋瑾的塑像,通身皆白,身后的墙上有“巾帼英雄”四个大字(孙中山的手迹)。

车水马龙,几至拥塞,今日之“丁字街口”也!

我是12号来的绍兴,今日(15号)下午就要回沪了。

1907年7月15日 -- 1962年秋冬之交 -- 2009年8月15日。 – 三点构成一线;

秋瑾塑像 -- 纪念碑 --“古轩亭口”。-- 三点又构成一线!

时空交错点,百感交集地。

汽车、助动车、三轮车、身着鲜艳夏装的本地人和外地客,川流不息于“丁字街口”。你想到纪念碑前读读碑文,或献上一小束花,也要冒着交通事故的危险。

于是,我来到了“古轩亭口”的牌楼下。

远远地,久久地,我向纪念碑和秋瑾的塑像致注目礼。

静静地,呆呆地,我一一盘点四天来走访的名人旧地。

鲁迅故里、周恩来祖居、沈园、兰亭、蔡元培故居、青藤书屋、大通学堂、秋瑾故居、徐锡麟故居和大禹陵…… 。

绍兴四日,让我闻足了乡土味儿;

绍兴四日,你的名人旧地,又让我嗅足了你的名人味儿!

-- 有哪几样东西,今天我们还能找到?(母亲问儿子)

-- 碧绿的菜畦、泥墙根、皂荚树,还有水井……。

-- 水井是有,但是,缺了啥?

-- 缺了光滑的石井栏!

-- 对!你再读一遍。

-- 不必说碧绿的菜畦,光滑的石井栏,高大的皂荚树,紫红的桑椹;也不必说鸣蝉在树叶里长吟,肥胖的黄蜂伏在菜花上,轻捷的叫天子(云雀)忽然从草间直窜向云霄里去了。单是周围的短短的泥墙根一带,就有无限趣味。(儿子的普通话很标准,他大声朗读着,尽管我就站在他们母子旁)

在百草园的“泥墙根”后面的大墙上,镌刻着《从三味书屋到百草园》的全文(鲁迅手迹),母亲带着儿子,站立在大墙前,指指点点,说说笑笑。

进入老境,身居上海的鲁迅,夕拾朝花,写下这篇不朽的文章。童趣,及先生对故乡的眷念,对生活的热爱,跃然纸上。

绍兴鲁迅纪念馆,建造三味书屋的斜对面。现代、豪华、气派,与周围的建筑,反差巨大,仔细浏览,甚为失望,因为展览内容与上海鲁迅公园内的纪念馆几无差异,而很少绍兴的乡土味儿。

不过,我还是久久伫立于1903年鲁迅在日本求学时写了《自题小像》前。

灵台无计逃神矢,风雨如磐阁故园。

寄意寒星荃不察,我以我血荐轩辕。

“我以我血荐轩辕”一句,让我联想到 -- 4年之后的“古轩亭口”。

绍兴名人多侠气!

王羲之 (321--379),山东琅琊人,一条山东大汉,旅居绍兴,绍兴的一方水土,也滋养了他的气质。

公元353年春三月初三(永和九年),兰亭最应感谢的一个日子。 -- 从此,兰亭出名了。同时,中国的书法界、文学界、或曰中国文人,也都应该记住这个日子。

时值初春,万物复苏。

这一日,会稽内史王羲之偕亲朋谢安、孙绰等42人,在兰亭修禊(“修禊”,乃古代除灾祈福仪式,古人认为春日易生疾病,于水上洗濯,可防病疗病)后,玩了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不料,此游戏竟成千古佳话,这一雅俗,留传至今。

这场游戏的实质便是再寻常不过的饮酒赋诗而已。

在兰亭一条清溪两旁,王羲之等42人席地而坐,将盛了酒的觞小心翼翼地飘浮在溪水中,酒觞则在春天的溪流中顺流而下,弯弯曲曲,飘飘荡荡,酒觞在谁的面前打转或停下,谁就得即兴赋诗并饮酒。结果,11人各成诗两篇,15人各成诗一篇,16人作不出诗,各罚酒三觥(相当于现在的一斤半)黄酒。

游戏毕,王羲之将37首诗收集起来,称之为《兰亭集》,王羲之还用蚕茧纸,鼠须笔挥毫作序,并乘兴而书,写下了《兰亭集序》。

有趣的是,《兰亭集》收入的37首诗流传甚少,而《兰亭集序》却被后人誉为“天下第一行书”,王羲之也因之被人尊为“书圣”。

立秋之后的兰亭,仍是一派郁郁葱葱,竹林翠绿,菡萏吐香,鹅池里的几只鹅,正在“曲项向天歌”,1656年之前一群文人雅士作游戏的地方,立着一块巨石,上书“曲水流觞”。 -- 我有点怀疑这里是否是当年游戏之原址,但是,我又不愿意怀疑这里不是原址!

清澈的流水仍在“汩汩”流淌,仿佛,在向人们娓娓细述当年的游戏;

细密的竹子仍在“莎莎”作响,仿佛,在为能目击当年的故事而自得。

看着,听着,想着,我徘徊于此,不愿离去。

离开兰亭,心里还荡漾着依依,眼里还流出恋恋。掏出手机,写了以下一首打油诗,发送远方的亲友。

人出兰亭心留亭,流觞一曲万载音。

自古文士咏寒窗,不学右军独玩琴。

自古,国人欣赏“头悬梁,锥刺股”的读书境界;

自古,中国人习惯用“十年寒窗苦”来形容求学;

自古,文人孤傲自赏,多有“文人相轻”之积习;

自古,学界固有“天马行空,独来独往”的癖好;

“曲水流觞”,让我们双目一亮,思路一新!原来,读书和求学,可与“游戏”携手;原来,文人与文人可以如此“相亲”!

自幼,便读王羲之的书帖(实为冯承素之临摹),真正让我懂得一点王羲之的,却在今日。

且不说,一篇《兰亭集序》为后人留下了“群贤毕至”、“放浪形骸”、“游目骋怀”等六个成语;

且不说,一篇《兰亭集序》为后人留下了“天下第一行书”;

且不说,一场游戏,过去了1656年,至今其余音不绝,每年兰亭都有 “中国兰亭书法节”(暨中日韩兰亭书会);

一场“曲水流觞”的游戏,揭示了王羲之,游戏的组织者,一种怎样的精神?

一场“曲水流觞”的佳话,昭示了王羲之,晋朝的书法家,一种怎样的风度?

思考良久,无果,在兰亭。

三轮车,如一条条小鱼,畅游于绍兴的小街小巷。一辆三轮车把我带到了戟山巷。

-- 这儿不是“戒珠讲寺”吗?不是说好,带我到王羲之的故居吗?

-- 老先生,你仔细看一看,门边还有一块牌子。

-- 哦,对,王羲之故居。谢谢!(我看清了)

这大概全国的唯一。既是一座寺庙,又是一位名人的故居。寺庙兼故居,免费开放,支付了车夫的5元车钱,并不急于进入,我站立门外,细细打量。

一位老者,走出家门(兼一爿小店),到我身边,和我主动搭讪。

-- 觉得奇怪吧?又是寺庙,又是王羲之的故居。

-- 是啊,你咋会知道我的心事?

-- 第一次到这里参观的人,都会感到诧异。(诧异!老人说话文绉绉的)

-- 到底是先有寺庙,还是先有故居?

询问之下,老人讲述了一个故事。

-- 王羲之一生有两大爱好。一是好养白鹅,每日观其身姿,从白鹅柔美的曲线和伸颈行走的步态中获得书法的灵感;二是玩赏宝珠,取明珠一粒,把玩于掌指之间,既赏心悦目,又活络手指,利于书法。某日,附近一位老僧来访,王羲之与之饮茶畅聊,时不时开怀大笑,但是,等老僧走后,王羲之笑不出来了,他突然发现刚才把玩的一粒明珠失踪了。寻遍屋内室外,皆不见。于是,王羲之疑心明珠为老僧所盗。不久,风声传到老僧耳中,老僧吃不起冤枉,茶饭不思,最后竟悬梁自尽。闻讯,王羲之的疑心已去大半,老僧真的盗了明珠,岂会一死了之?果然,三日之后,家中杀鹅宴客,在白鹅的肚子里发现了那粒明珠。王羲之幡然醒悟:差矣,错怪了老僧!王羲之追悔莫及,从此,他痛戒把玩明珠的习惯。为洗刷心中之痛,也为纪念这位蒙冤而死的老僧,王羲之毅然决然将自己的宅院赠送寺庙,且改名为“戒珠讲寺”,并亲题“戒珠讲寺”的匾额(现为赵朴初题),从此,他痛戒玩珠之癖,自己和家人则居住于戒珠讲寺之一隅,直至去世。

-- 故事真生动,谢谢你的介绍!

-- 不用谢,你进得门去,墙上还贴着故事梗概哩。

-- 哦,待我进去去细看。

-- 自1985年起,每年农历三月初,绍兴“兰亭笔会”期间,各地书法界人士总要来“戒珠讲寺”一聚,缅怀书圣。我们也跟着沾点光哩。

-- 怎么沾光?(我欲问又止,还用问吗?来的人多了,他开了小店铺,生意势必红火呀!)

这是一个急功近利,物欲横流的年代。

我怀疑,老人介绍如此详尽,说了半天,一副导游的样子,不会是“义务劳动”吧?-- 瞄了一眼他的小店铺,听了“沾光”二字,他在暗示些什么吧?-- 我默默地想。

-- 介绍真好。谢谢。我付你点导游费吧?(边说,我边掏口袋)

-- 老先生,你想到哪里去啦!哈-哈-哈!(店主仰天一笑)

-- 王羲之,满腹才情,侠气浩荡。生活在这儿,算起来,我们也是他邻居的后代,给远道而来的客人做点介绍,也沾光呀。

闻之,一惊!原来,他的“沾光”是这个意思。不禁有点儿自惭形秽哩。

小店铺来了顾客,老人走了,临转身还朝我朗朗一笑,说:好好参观,值得一看哟!

讲寺兼故居,背靠小山。山上有塔,又是一个“丁字街口”,门外有“墨池”,一条小巷,直对大门,小巷名曰:戟山街。

站立在故居的台阶上,面对戟山街,想到刚才店主一言。瞬间,醍醐灌顶 - 恍悟于瞬间。

在兰亭,苦思无果的答案,不就在店主的一言之中吗?

-- 满腹才情,侠气浩荡!

转念一思,“满腹才情,侠气浩荡”,正是绍兴的名人一脉相承的气质呀!。

-- 秋瑾如此。

她自幼擅长诗词歌赋,喜好骑马舞剑,曾赋诗曰:"孤山林下三千树,耐得寒霜是此枝",自号“鉴湖女俠”。

-- 大禹如此。

13日,游览大禹陵。在“大禹陵”的石碑前,导游还在跟游客讲述大禹治水时“三过家门而不入”的故事,游客为之动容;

-- 陆游如此。

同日,参观沈园。一个至今流传凄婉爱情故事的花园。在那儿,我见到一匹战马的塑像,题名:铁马冰河。 哦,想起了,陆游的一句名诗 -- 夜澜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聆听风雨,晚年的陆游梦中又回到了北方铁骑飞驰的战场。

-- 越王勾践如此。

越王台,距我下榻的“锦江之星”,一箭之遥,越王台山麓,横卧一块石碑,上书:卧薪尝胆。相传,这里是越王勾践“卧薪尝胆”的地方。石碑,默默地在向路人讲述“越王勾践破吴归”的故事;

-- 徐文长(徐渭)如此。

12日,访青藤书屋。主人徐渭,明朝中期有名的文学家、书画家。清朝的郑板桥,近代的吴昌硕、齐白石,这些国画大师都是青藤画派。徐文长自诩“几间东倒西歪屋,一个南腔北调人”,可这么个才子,参加乡里的考试,偏偏老考不上。一生不得志,他看不惯不公平的世道,更看不惯那些有钱有势的达官贵人,受到迫害,便装疯发狂,曾九次自杀,七次下狱 ……。

-- 徐锡麟如此。

14日,在东浦镇孙家溇徐锡麟故居。从讲解员口中得知,这位秋瑾的战友,临刑前,神色自若地说:“功名富贵,非所快意,今日得此,死且不悔矣!”,终年仅34岁。

…………。

就这样,未及跨入“戒珠讲寺”/ 王羲之故居,在大门的台阶上,面对戟山街,我咀嚼着绍兴名人之“味外味” – 满腹才情,侠气浩荡!

备课的习惯,“卸磨”了,也改不了。

去绍兴之前,做足功课,浏览携程网的绍兴游记和攻略。一篇绍兴游记,见解独到,其中两段,跃入眼帘:

-- 街头的栏杆更令人愤懑,人一得了志,连大街都要拦起来么?景点,不是收的门票吗,怎么在这里变成街票了?走街串巷也要买票,真可算是中国的特色。

-- 先生的书和精神是奉送给国人的,是用来救救孩子们的。而利用他的声望和遗物敛财的集团,却把付不起九十元联票的国人拦在街的对面。

占地为王,各地景点门票“狮子大开口”,且轮番上窜!近十年之国情也,绍兴也未能幸免。上面两段,作者提及了“先生”,因此,其愤懑便底气十足,读之,“解恨”。

解恨归解恨,门票还是照样要买的。在“鲁迅故里游客服务中心”门外,正取钱包,忽见一条大红幅,上书:鲁迅故里免费开放,领票请到游客中心。

有如此好事?-- 是梦?是真?

一阵风,吹得那红底白字的条幅“哗哗”作响。

领取了“鲁迅故里景区免费参观券”之后,先后进入鲁迅故居、三味书屋、鲁迅纪念馆和鲁迅祖居。

进进出出,四扇大门,门口照样有人检票,免费不免票,真一个“爽”字。心里自然感谢那位游记写手,你发的牢骚管用!

-- 地上本没有牢骚,不合理的事情多了,也就有了牢骚。发牢骚的人多,也就管用啦!

与此同时,我也开始做起“美梦”来。

近在咫尺的沈园,远在郊外的大禹陵、兰亭,还有东湖,等等,也应该统统列入“免费不免票”之列吧?我想。

-- 你看看,这就是人的本性 -- 得寸进尺。

“百草园”的东墙,有一门,入内,见院落,树木葱葱,有小店和茶座之属。歇息于园内一把巨伞下,取出服务中心赠送的“绍兴旅游介绍”,不料,见上面赫然写着,:

兰亭40元,大禹陵50元,东湖40元,沈园40元,沈园之夜70元 ……。

“得陇望蜀”,美梦破灭。鲁迅故里,因被列入了“爱国主义教育基地”才免费开放,难倒“大禹陵”等等,就不算“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了吗?我想,有点儿愤愤。

如此高收费,让人想起一出样板戏,叫“龙江颂”,其中一句著名唱词 -- “堤内损失堤外补”。

-- 先生,想要点啥?(我的心还来不及“悲凉”起来,一名服务生过来跟我招呼。)

-- 有什么?

-- 有绿豆汤,还有冷饮。

-- 好吧,来一碗绿豆汤。(虽无食欲,但心里明白,买一碗绿豆汤,就是买它一个座位,景点没有白坐的桌位)

绿豆汤来了,看样子,像孔已己喝过的“羼了水”的黄酒,用调羹舀了一下,果然,只见数十粒绿豆漂浮起来,吃一口,淡淡的,没冰镇过。

-- 先生,请埋单。

我递上一张5元。

-- 不够。

-- 多少?

-- 10元。

-- 这么贵?绿豆多少钱一斤?(我随口说道)

-- 先生,生绿豆能吃吗?你也不看看,这是啥地方!(漂亮的女服务员,冷冷地扔下一句,扭着腰肢走了)

是啊,很有“逻辑感”呀,生的绿豆岂能吃?是啊,更有“优越感”呀,这里是啥地方?傍着“百草园”呢!

喝着绿豆汤,嚼着她凉冰冰的话语,我始发呆。

-- 首先应该扫荡的,倒是拉大旗作为虎皮,包着自己,去吓呼别人……。

先生在1936年写过一篇文章,其中有这么一句,文章的标题好像是《答徐懋庸并关于抗日统一战线问题》。先生咋会想到,76年之后,“拉大旗作为虎皮”的事发生在他的故乡。

发呆,一发而难收。

-- 连日来,东奔西走,嗅足了乡土味儿,嗅足了名人味儿,同时,也嗅了不少绍兴的第三味 – 旅游味儿。

鲁迅,至今,仍是一面大旗,撑起了绍兴旅游的大半壁江山。

不必说,多少游客冲着鲁迅而来;也不必说,多少父母冲着“跟着课本游绍兴”一句,携子带女而来。

在《明天》、《风波》、《社戏》和《祝福》里,“鲁镇”这个地名,曾反反复复地出现,而阿Q的生活的未庄,也是“鲁镇”周边的一个村子。

今天的柯岩人,化虚构为现实,圈地近百亩,建造一个“鲁镇”(风俗园区)。

稽山如黛,鉴水似烟。

8月14日,我来到“鲁镇”。

-- 阿毛啊,阿毛!我的阿毛……。

鲁镇的“镇公所”前站着几个身穿清朝服装者。踱步间,忽见一位衣衫褴褛的中年妇人朝我走来,手里拄着一根竹竿,胳膊挽着一只空竹篮。

这不是祥林嫂吗?(我眼睛突然一亮)

-- 我们和她合影吧?

-- 别,别,有点晦气的。

这是身边一对情侣的“悄悄话”,句句入耳。我付之一笑。

-- 祥林嫂,你演得不错。(我对“祥林嫂”说)

-- 谢谢你夸我。

-- 不过,你一路上“阿毛”,“阿毛”地喊,也太单调了,不能添加几句吗?

-- 添上点啥?

-- 你就添:“我真傻,真的,我单知道下雪的时候,野兽在山坳里没东西吃,会到村里来;我不知道春天也会有……。”

-- 什么野兽?

-- 狼呀!你不知道?阿毛是给山坳里的野狼给叼走的呀!

-- 不知道。(“祥林嫂”目光茫然)

-- 真的不知道?

-- 真的。

-- 那你怎么到这里来扮演祥林嫂的呢?

一群游客过来,她又继续她的表演,叫起了“阿毛,我的阿毛!”

游客远去,我们的交谈又继续。

-- 你不知道。我是被拉来打临工的,原来扮演祥林嫂的演员是我的邻居,她说自从在鲁镇扮演祥林嫂,家里的人一个接一个生病,真晦气,她不愿意干了。刚才两个戏客说“晦气”吗?你没有听见吗?

-- 祥林嫂命苦!(我暗叹)

-- 见没人愿意扮演祥林嫂,他们就加我工钱,干一天算一天,现在一天40元。

…………。

来到镇口,伫立在鲁迅的坐像前,我不禁问先生:

唉,先生,假如听到今日的“祥林嫂”的这番话,你将有何感慨?

又来两位走累的游客,一男一女,做了我的“同桌”,也要了绿豆汤,也喊贵。

8月12日中午,入住锦江之星,稍事休息,便出门去鲁迅故里。

-- 请问24路公交车的车站在那儿?(门外,正遇一三轮车车夫)

-- 哦,24路停开啦,你没看见吗?胜利大桥正在施工,桥封了。

-- 我送你去吧,很便宜的,只要10元钱。

上车,出发。

途中,车夫又建议我绕到“仓桥直街”,且可以当我的导游。不过,车费也就“搭车涨价,”

-- 多少钱?

-- 不多,不多,50元。

车夫很年轻,20来岁,绍兴口音,圆圆的脸,红扑扑的,假如再戴上一只银项圈,岂不是活脱脱的一个年轻闰土?

-- 你应该说“多乎哉,不多也。”(我补上一句)

-- 好的,下次我就学孔已己,这么说啦。(哈-哈-哈)

绍兴街头的三轮车比河道里的乌篷船还要多。坐三轮车,味道不错,至少,上海没有。原以为,三轮车怕汽车,据观察,恰恰相反,汽车见了三轮车,躲避不及。

-- 你想想,三轮车摇摇晃晃的,经得起汽车碰吗?谁怕谁呀?(小车夫威风八面)

获联合国科教文组织“遗产保护奖”的仓桥直街,长六七华里,乘坐三轮车游览,不是个好办法。长街,需要慢慢走,慢慢看。坐上他的车上,忙不迭地上上下下,忙不迭地听他的介绍……。

很快,就到了鲁迅故里。在入口处,还和小车夫合影一张。

次日,从兰亭归来,在“鲁迅故里”站下车,正巧,一辆24路公交车渐渐靠站。

-- 胜利大桥去吗?

-- 去。(驾驶员答)

-- 不是说因为修桥,24路停驶了吗?

-- 公交车怎么会停开呢?关系民生大事。(驾驶员答)

“胜利大桥”站到了。原来,因为封桥,24路绕道而行,停靠在桥的另一侧,车站距锦江之星,仅一桥之隔。

“哦,24路停开啦!” -- 忽然想起了昨日小车夫的那句话。愣愣地,像是在大暑天喝完一碗冰镇绿豆汤,喝毕,见碗底有一异物,详察,非他物,乃一红头死蝇!

歇息于园内茶座的大阳伞下,发呆,一发难收。

先生的小说《故乡》写得真好,它的第一段自幼就会背诵,至今尚烂熟于心。

-- 我冒着严寒,回到相隔二千余里,别了二十余年的故乡去。时候既然是深冬,渐进故乡时,天气又阴晦了,冷风吹进船舱中,呜呜的响,从篷隙向外一望,苍黄的天底下,远近横着几个萧索的荒村。没有一些活气,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 一个人也会笑出声来?(那位高个子女服务生见我“扑哧”一笑,问道)

-- 无语。(她哪里知道,我正在思考如何改动先生小说的这一段,因为觉得有趣,也就独笑起来。)

我想这样改动:

-- 我冒着酷暑,来到相隔二百多公里,别了二十余年的绍兴去。时候既然是初秋,来到绍兴时,天气晴热,清朗的天底下,先后走了几个地方,只觉得三味充盈 – 乡土味、名人味和旅游味;同时,又品出了“味中味” – 创新味、侠气味和铜臭味。念及“味中味”,彼此没有一点和谐,我的心不禁悲凉起来了!

【2009年9月5日定稿】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2023年上半年GDP全球前十五强
 百态   2023-10-24
美众议院议长启动对拜登的弹劾调查
 百态   2023-09-13
上海、济南、武汉等多地出现不明坠落物
 探索   2023-09-06
印度或要将国名改为“巴拉特”
 百态   2023-09-06
男子为女友送行,买票不登机被捕
 百态   2023-08-20
手机地震预警功能怎么开?
 干货   2023-08-06
女子4年卖2套房花700多万做美容:不但没变美脸,面部还出现变形
 百态   2023-08-04
住户一楼被水淹 还冲来8头猪
 百态   2023-07-31
女子体内爬出大量瓜子状活虫
 百态   2023-07-25
地球连续35年收到神秘规律性信号,网友:不要回答!
 探索   2023-07-21
全球镓价格本周大涨27%
 探索   2023-07-09
钱都流向了那些不缺钱的人,苦都留给了能吃苦的人
 探索   2023-07-02
倩女手游刀客魅者强控制(强混乱强眩晕强睡眠)和对应控制抗性的关系
 百态   2020-08-20
美国5月9日最新疫情:美国确诊人数突破131万
 百态   2020-05-09
荷兰政府宣布将集体辞职
 干货   2020-04-30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逍遥观:鹏程万里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神机营:射石饮羽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昆仑山:拔刀相助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天工阁:鬼斧神工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丝路古道:单枪匹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与虎谋皮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李代桃僵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镇郊荒野:指鹿为马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小鸟依人
 干货   2019-11-12
倩女幽魂手游师徒任务情义春秋猜成语答案金陵:千金买邻
 干货   2019-11-12
 
推荐阅读
 
 
 
>>返回首頁<<
 
靜靜地坐在廢墟上,四周的荒凉一望無際,忽然覺得,淒涼也很美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