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几年里,利用休假的时间几乎将中央红军长征的线路全部走了一遍,从五岭逶迤腾“巨”浪,到遥看岷山千里雪,所不同的是,我的旅行往往是用飞机和汽车去丈量当年红军用布鞋血色行走所走过的地方,但即便这样,也经常会有山高路远的感觉。当然,还有一点不得不感叹的是,红军长征所途径的几乎都是风景绝美之地,而当年红军长征的时候应该没有太多悠闲的心情去欣赏这些美景吧。
重访泸定桥
今年国庆,我从海螺沟脚下的磨西镇坐越野车前往泸定县,沿着大渡河岸边平整的公路上大约开了一个多小时,而下方深谷旁的小路蜿蜒伸向远方,看不到尽头,这才是当年红军“飞夺泸定桥”所走的路,而从磨西到泸定的这段路,只是当年红军急行军不到一半的路程。
1935年5月,为了达到北渡长江的目的,中央红军北渡金沙江进入四川南部,此时的红军被限制在金沙江和大渡河之间的彝族地区,尽管川南的西昌地区可谓富足,但在国民党军队的前后堵截之下,红军难以在这片富足之地作更多的停留,唯一的出路是继续北上渡过大渡河。
当我驱车在大渡河岸边行驶时,我对当年红军的危险处境有了更深的认识:大渡河的水宽大约有近200米,而在这条河谷的周边,则是贡嘎山、二郎山、夹金山等巍峨大山,一旦红军的行动迟缓未能及时渡河,而被追兵压入深山峡谷,则极易遭到全军覆没的灭顶之灾。
在红军北渡金沙江之后,蒋介石在大渡河两岸实行坚壁清野,严防红军北渡,因此,红军在泸定桥下游160公里的安顺场只获得了一只小木船,这显然无法帮助2万红军在短期内全数过河,大渡河的下游当时有川军的重兵把守,因此,红军的唯一出路就只有上游160公里以外的泸定桥了。
兵贵神速,当时的中央军委命令林彪带领其一军团一部为左路军,已经渡河的刘伯承带领右路军,同时向上游的泸定桥急行军,最终,林彪所部王开湘、杨成武率领的红四团只用了2天半的时间就走完了这160公里山路,并且一举占领了泸定桥,这就是“飞夺泸定桥”的故事。
今天的泸定桥因此而成为了远近闻名的红色旅游景点,泸定桥一头的街区游人如织,成为了整个泸定县城最为热闹的一段。泸定桥始建于清朝康熙年间,桥长大约有100米左右,13根碗粗的铁链,9根作为底链,4根作为两旁的扶手。走在泸定桥的木板上,脚下湍急的大渡河水匆匆流过,我在略微晃动的桥面上难免感到一丝寒意。而在70多年前,川军为了防止红军渡河,拆除了泸定桥桥面的木板只留下了13根铁索,由22人组成的红军突击队则是冒着枪林弹雨,缘铁索匍匐前进,一举消灭了桥头的守军。
根据我看到的史料,当时镇守泸定桥头的川军至少有一个营之多,在红军占领泸定桥后还俘虏了100多人,我站在桥头,不得不惊叹当年的红军具备了何等强悍的战斗力,按照常理,100米宽的大渡河,手榴弹几乎难以扔到对岸,而如果不能用手榴弹压制对岸的火力点,在铁索上匍匐前进并消灭对岸的守敌,难度极大;何况在这样艰苦的战斗之前,已经经历了3天日夜兼程的急行军,而红四团却完成了这个看似根本不可能完成的任务,更不可思议的是,泸定桥战斗中,红军的伤亡居然只有3人!
毛泽东的《七律.长征》写到:“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从金沙江到大渡河的300公里,红军用了20天完成了对两大天堑的飞度,而毛泽东诗词中的“暖”和“寒”无疑是写出了真实的心理感受,如果说红军在巧渡金沙江后还有很大的机动余地,那么强渡大渡河,飞夺泸定桥则是生死系于一线的险招,而红军完成这一切所依靠的无疑是一种坚强的信念和意志。
翻越夹金山
去年的512汶川大地震一度给四川的旅游业造成了重创,但可能也给了一些地方的旅游发展提供了新机遇。
在大地震之前,从成都出发到号称“东方阿尔卑斯”的四姑娘山一般都是走都江堰、映秀镇、卧龙镇、翻越巴郎山,到达四姑娘山所在的日隆镇,但这条“捷径”在大地震中遭到了较为严重的破坏。而现在要去四姑娘山,则是走成雅高速,在雅安北上宝兴县城,之后完全沿着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的路,借道达维镇去日隆,为了去一睹四姑娘山的芳容,我翻越了一回夹金山,当然,和红军不同的是,我是坐着越野车翻越的。
中央红军在渡过了大渡河后,和川北的四方面军会师成为了最为重要的战略目标,从泸定北出川北大约有三种选择,其一是向东走天全、邛崃,可以直接北上松潘一线,但是这条路很容易遭遇川军的主力,难以走通。其二,则是继续沿着大渡河的瓦斯沟走,向北直通丹巴后北上和四方面军会合,但是走这条路,一方面红军又将陷入狭长河谷的险境中,另一方面,这条路上红军要路过的大小金川地区绝不是一条坦途。丹巴以北的大小金川地区自古以来民风彪悍,当前“乾隆皇帝打金川”的故事就发生在这里,而在当时民族隔阂很深的情况下,走金川肯定不是明智的选择。这样一来,红军只剩下了最后的一条路——翻越雪山。
我的包车从雅安沿着青衣江一路北上,很快就到达了宝兴县城,这是红军翻越雪山之前占领的最后一座县城,而当时川军守军威慑于红军的战斗力,弃城而走,红军不战而得宝兴。现在,夹金山脚下的宝兴县城已经建造了红军长征翻越夹金山纪念馆。进入纪念馆,四周的墙壁上都是反映翻越夹金山的一些图片、文件以及布告,纪念馆的中间是当年红军过雪山时用的一些物品,包括枪炮、马灯,做饭用的铁锅等等。其中的一双当年红军过雪山穿的草鞋引起了我特别的注意。纪念馆的解说员告诉我,红军当年就是穿这种草鞋过雪山的,草鞋底下都是脚马子,主要起防滑作用,现在能够看到的这些草鞋都是解放后当地百姓捐献的。
从宝兴县城驱车向北,海拔就不断的升高,在真正翻越夹金山之前,我来到了一个叫做跷蹟藏族乡的地方,这就是当年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前的大本营所在。现在我们能够看到的跷蹟和70多年前应该有着天翻地覆的差别,跷蹟乡新建起了一座新的水电站,而当年红军翻雪山时的营地已经完全被淹没在了一个大约4平方公里的水库之下,因为建水库而搬家的藏族同胞则在一旁的山坡上按起了新家,开起了饭店和旅馆,最近两年,这里的红色旅游搞得红红火火,一个叫做神木垒的景区也已经正式对外开放,每年的11月是这里的红叶节,雪山、红叶和当年红军翻雪山的传奇故事令人心驰神往。
从跷蹟乡上行,则是真正的翻越夹金山之旅了,512地震之后,这条路成为了通向川北的要道而不堪重负,因此,夹金山在今年大多数时候实行了交通管制,上山的车辆只有在每天16点以后才能够单向通行。由于道路整修,上山的路经常因为出现各种事故而堵塞,这一次,我乘坐的越野车就在半山腰堵了近1个小时,原因是前方施工的卡车出了事故,翻下了一车的黄沙,等到道路清理重新通行时,天色已经黑了。在起雾的夜色中翻越山顶,车外的温度逐步降低到接近零度,而即便是行驶在这样崎岖的山路上,也可能难以完全体会红军当年的艰难。由于长期转战,红军在翻越雪山之前并没有准备足够的御寒装备,而红军的脚下也并没有我们现在所走的崎岖不平的公路。
夹金山只是中央红军翻过的第一座雪山,从前文的分析中,也许我们能够得到一个结论,红军一直在选择这样的一条道路,不能距离汉族地区太近,否则容易遭到国民党部队的攻击,也不能距离太远,否则难以获得足够的供给,红军只能徘徊在这样的边缘地带,并且翻越着一座又一座的雪山。“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
若尔盖草地
雪山草地是红军长征走过的最艰难的路段,“爬雪山过草地”也已经成为了战胜艰难险阻的代名字。我在前年去九寨沟的时候顺道北上去看了看红军走过的那片草地——若尔盖湿地。
若尔盖县位于四川阿坝州的最北部,乘坐飞机到著名的九寨沟黄龙机场,从交通枢纽川主寺镇往西北行车2个多小时,就可以到达若尔盖县城,而当年红军转道走这片草地却并非出自本意。对于毛泽东来说,连着翻越五座雪山就是为了去一个叫松潘的地方,而被迫过草地则是因为没有去成松潘。
中央红军在翻越的夹金雪山后变和张国焘率领的红四方面军胜利会师,两路红军的主要领导人在两河口举行会议,确定了攻打松潘,北进甘南,并建立川陕甘根据地的计划。但是此时红军内部却产生了严重的分歧,中央红军在经过了长期跋涉,从出发时的8万人锐减到1万人左右,而张国焘的四方面军在川北长期经营,拥有8万人枪,野心勃勃的张国焘在军事实力占优的情况下权力欲膨胀,不愿意实行攻打松潘的作战计划。在僵持和争论中,会师后的红军在小金和毛尔盖地区滞留了1个多月,而此时,国民党胡宗南部得到了足够的时间在松潘部署重兵防御,红军失去了攻打松潘的最佳时机,在无法按照原计划经松潘进入甘南的情况下,红军北上的唯一通路就是自然条件极其恶劣的若尔盖大草地了。有资料记载,过若尔盖的草地,红军大约减员了1万多人,一部分红军战士被活活饿死,更多的人则是陷在沼泽中被吞没了。
7月份开车行驶在若尔盖的草原上,映入我眼帘的并不是传说中可怕的杀人沼泽,而是无比壮丽的风景,顺着公路延伸的大草原根本看不到尽头,而眼前则是无边无际由各种各样的花草组成的花海,加上草原上成群的牛羊和头顶上的蓝天白云,构成绚丽的色块。行驶到一半,司机师傅突然停下车来让我下车拍照,眼尖的司机师傅居然一眼就看到远处的草原上悠闲地行走着两只国家一级保护动物——黑颈鹤,在野外看到这样珍贵的保护动物对我来说还是第一次!作为鹤类中唯一在高原上繁殖的特有品种,黑颈鹤夏季在若尔盖的数量可以达到进千只。
行走在壮阔而美丽的草原上,有一个问题一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眼前看到的美景怎么会和70年前的杀人沼泽合二为一呢?听司机师傅说,现在这里的景象和70年前可能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全球气候变暖,若尔盖一带的湿地退化得很快,很多沼泽退化成了草原,据说不仅沼泽消失,若尔盖湿地还出现了大面积的沙化现象。有的资料说,和红军长征的30年代相比,若尔盖沼泽至少已经消失了三分之二。据司机说,现在的公路两旁已经不可能看到真正的沼泽,只有徒步深入草原的核心地带,才能够找到真正的高原湿地。所以,现在去若尔盖,可能已经很难真正的体验当年红军过草地的艰难了。
我们身边的自然景观其实是在不断的变化着,而有的地方的变化速度甚至远远超出了我们的想象,70年过去,红军长征所经过的地方可能已经变得面目全非,如今,激荡风云的战事早已烟消云散,长征途上的这些雄奇壮丽的自然和人文风光成为了今天旅行社所探寻的乐观,而唯一不变的可能是在逆境中不屈不挠的长征精神!
(泸定桥)
(夹金山神木垒景区)
(磨西镇毛泽东住地旧址)
(达维镇会师桥)
(若尔盖湿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