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心的选择一条路线,可大幅减低雪崩的危险;如果不得不穿过一个危险区域,正确的选择路练,仍有可能带你度过危机。没有人登山时路线都是直线前进的,我们总是迂回寻找最佳的路线,有时候路线差个几米就有很大的差别,几步之差就是安全与危险之差。选择路线可依下面三个原则:a.仍要为万一雪崩发生做准备b.利用地形优势c.尽量缩减暴露于危险区域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前进策略
A.仍要为万一雪崩发生做准备
先研究你选择的行进路线,辨识出可能的危险,综合天气、地图、当地人的忠告来判断,试着去路线上做雪层稳定测试,比较第二选择的优劣,是否漏了任何有用的信息。寻求详细的天气信息来增加判断的精确度,降雪量、时间、速度、风向、云层...若有当地的天气预测,将更有帮助。
了解队员们的能力,确认大家都能依计划而行,不要将队伍拆开前进,队伍分散往往造成悲剧;队伍人数以4人左右最佳,超过6人则不容易做决策,前进时也不容易互相照应。队伍应具备搜救与急救能力,万一雪崩带走了队友,其它队员应立即展开紧急救援计划。
计划一个行程时,应为坏天气多预留几天,以免勉强赶路时身陷险境;许多案例是因为计划的日程压迫队伍做出不合理的错误决定,导致山难发生。
B.利用地形优势、避开危险区域
地形优势有许多种,例如:选择靠向风面的路线而非背风面、远离四面山壁的谷地、注意山坡的坡度变化。
路线选择时常犯的错误有:
忽略了雪坡坡度细微的变化,同样的雪坡由缓至陡,其危险性也渐增加;有时坡度只差个几度,危险性就有很大的差别。
路线走在危险的棱线(雪檐崩塌)、雪坡(松雪、雪层崩落)、圈谷(雪崩堆积区)、悬冰河下方,危险而不自知。
路线经过雪崩区边缘,小崩塌引发大雪崩而将队伍卷入
忽视雪质的细微变化,因阳光、风力造成的雪质变化会使雪坡稳定度产生改变
认为夏天的路线冬天也很安全
穿过一个可能的高压力区,雪坡上的脆弱点
假设一片针叶树林的雪坡是安全的(别忘了雪崩可以从远方冲过来)
忽略雪檐的危险,走在雪檐上或下方都一样(雪檐还有裂隙的危险)
经过刚发生雪崩的区域边缘,忽略未崩塌的区域的危险
C.尽量缩减暴露于危险区域的时间、采取正确的前进策略
通过危险区域时,一次通过一个人(越少越好),以免对雪坡造成过大压力,其余队友停留在安全处准备支持。不要在队友上方前进、不要让队伍距离拉太远、不要在危险区域中停下,仅记这些原则能救你一命。
随时想着逃命的路线,这个路线必须能在最短时间到达,雪崩发生时你只有几秒的时间可以反应。在雪崩危险区域,要随时准备抛弃雪杖、雪板等装备,被卷入雪崩时要立刻抛弃他们,因为他们会阻碍你的逃生,使你卷的更深。不得以必须在危险雪坡中停留时,找寻较平缓的地方或是裸岩下方。
上攀时,选择缓坡或雪坡的边缘地带,避免在一片长陡坡下方横渡,尽量选择棱线路线可以避免雪崩,但要小心宽棱线仍有可能产生雪崩,另外背风侧的棱线则有雪檐雪崩的危险。穿冰爪雪坡直上或许安全且速度快,因为每一步都踩着上一步向上走,雪坡反而被踩稳,但大部分的人还是会利用雪板或是之字形迂回上攀。
横渡时,小心上方的大雪坡、注意坡度变化、避免进入四面山壁的圈谷;如果不得不通过陡峭的雪坡时,挑选较高的路线通过,有岩带分布时,选择较高岩带的底部,这些地方都是雪层受力较小的地方,若雪坡太大无法看到队友的状况,就必须分段通过保持互相照应的能力,中间停留的分段点需找寻雪坡上较安全的地方。如果做的到,一开始故意爬高一点,使横渡时变成下坡,可以缩短横渡雪坡的时间。所有队员依照开路者的脚步前进,可以在最省力、最快速的状况下横渡雪坡,但后方成员也失去了感受雪坡雪层雪质变化的机会,轮流开路或是偶尔偏离路线,去测试雪层稳定性都是可以接受的。
下山时,选择开始平缓而渐陡峭的路线,因为这样你还有机会发现雪坡很不稳定而赶紧掉头,下山也是选择雪坡边缘而非中央,不要一群人紧跟着一起下山,应该一个接一个通过,分段下坡时则必须设定安全的中段停留点;总是会有其它路线可以选择,若真的没办法,干脆做确保故意引发一场雪崩,或许也是个解套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