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数种方法可以测试雪层的稳定度,这些方法都是对雪层施压,以检测其反应。冰雪山区活动时,应准备随时进行测试。在每一次活动进行之前,你必须检视环境,评估是否需要测试。这些测试不会花很多时间,但却十分有帮助。要进行测试前,应先有条理的检视每一个关于雪层稳定性的因子,建立基本信息,这有助于你正确解释你的测试结果。另外,应随时检视最新的环境变化,更新之前的评估。进行评估时,你必须常常离开行进路线,去看、去听、去感受雪的状况,是否存在不稳定的因子;只要你这样做,多少都能得到一些有用的信息。
雪层不稳定的重要讯息
含意
这个雪层或是邻近类似地形上,最近曾经发生过雪崩
这是最有力的线索来证明路线可能雪崩,你必须避开类似的雪坡,评估是否有再次雪崩的可能
雪层内崩塌声:结构脆弱的雪层(新松雪、表层下的脆弱层)崩塌,从雪层中传来的闷雷声。
这表示雪层极不稳定,大规模的崩塌随时可能发生,大自然正发出警告,你必须立即小心的测量当地坡度,避开可能引发雪崩的「弱点」,或是雪崩可能的路径或冲积的区域。当你感觉这种闷雷声特别大声、明显,通常表示雪层崩塌的范围较大,延伸距离较远。
表面雪层裂隙:与冰河裂隙不同,雪层裂隙只反映目前的积雪状态而不是长期状态。其产生方向或长度较不规则,其成因是雪层因重力导致其向结构破裂。
这表示雪层极不稳定,雪崩区上方拉力已丧失,应立即离开。雪层裂隙越长,其稳定性越低;深度浅、小范围的雪层裂隙威胁较小,但仍必须做测试以确认其雪层稳定性。
雪层裂隙也有可能只是表层浅雪的单纯裂开而不危险,你必须对裂隙的深度与分布做检测,一个几公分深的浅裂隙,可能在几步之外深达数十公分。
新的风积雪:你可以在雪堆、雪檐、雪坡上任何突起物的周围看到风积雪
风积雪使雪坡承受的压力增加,形成可能雪崩的新雪层,仔细观察雪地纹路,你可以看出新雪堆积时的风向。雪面突出物的背风面会发展出一条长长的积雪尾巴,以及类似涟漪的纹路;在向风面的雪坡则有明显的吹蚀痕迹(想想这些雪吹哪去了)。
更多关于风积雪:当你在远方眺望山脊或峰顶时,常常可以看到「烟雪」或是一块卷云罩住山顶,这表示山上吹起强风、将要便天;你应评估行进路线上是否有可能产生风积雪,可能的积雪量是多少,累积的速度与持续的时间长短等因素,有风积雪的路线应预设为「危险」等级。左:欧洲最高峰艾尔布鲁斯5642M,山顶「戴帽子」表示山顶天气不佳,未来天气可能变坏;右:尼泊尔努子峰连棱吹起阵阵「烟雪」。
除了以上这些基本评估,还有进一步的测试方法,最基本的就是用你的冰斧或是雪杖(先取下阻雪板),刺入雪地试试看雪层的稳定;其它的测试方法需要比较多的专业知识与时间,有兴趣的人可以参考登山圣经上的几种测试方法:「罗其布洛克测试法」、「雪坑观察法」、「雪铲脱落法」等。
(3)天气状况是否容易造成雪崩?
多数自然界的雪崩发生在暴风雪后,短时间累积大量新雪的陡坡。天气状况从降雪(雨)量、风、气温三要素对雪坡的稳定性造成影响。
A.降雪(雨)量
降雪(雨)直接对雪坡增加施力,虽然新雪跟降雨对雪坡的作用并不相同,新雪会累积,降雨则溶进雪层再结冰,但大量的新雪或降雨都会使雪坡极不稳定。低温干燥的雪坡对降雨很敏感,大雨会容易流进脆弱雪层,融化脆弱层的雪,使雪坡更危险;但是这种湿雪坡一旦再经由低温结冰,则相对更加稳固。降雨可能形成薄冰层,这对其下雪层可增加稳定性,但对后来堆积的新雪则较不稳。新雪会不会稳固,取决于现有雪层表面的状况,一般来说,粗造、凹凸不平的雪层对新雪会有比较好的结合力。但某雪层到底能承受多少积雪没有人说的准,历史性的大雪可能带来你难以想象的雪量,同时造成严重的后果,积雪量一向是造成雪崩的一个决定性因子。
除了单纯的降雪(雨)量外,降雪(雨)的强度(降雪量除以 时间)也是重要的因子。同样的雪量,时间越长越安全,越快越危险;三小时降一公尺的雪比三天降一公尺的雪要危险的多。
B.风力的影响
即使是晴天,雪坡也可能因风力影响而不稳定,何况许多周期性坏天气常以强风开头、强风收尾。强风会直接对雪坡施压,有可能增加雪坡所受的压力;强风会带来风积雪,风积雪非常容易形成不稳定的雪层;强风也会破坏雪层的结合,使雪层保持在松散状态。
要判断风力对雪坡的影响,可从风的方向、速度、持续的时间去考量。风的方向可判断对雪坡的施力状况、风积雪的来源与累积的位置;风的速度可判断积雪量、风施力大小;持续的时间越长,风的作用当然越长。有时风的作用会因地形不同而异,向风面与背风面的作用都不相同;但有时无论向风或背风,都会积雪,那是因为风吹来时,早已夹带数量众多的雪。一般来说,向风面是比较安全的路线。
C.温度的影响
温度对雪层稳定性的影响重大,其影响因素包括:地表与空气的温度、温度改变的趋势、太阳辐射、地表辐射、与大气二次反射的辐射。对雪层加温往往造成雪层的物理性质变化,雪层温度升的越快越高,变质作用也越快。
低温的松雪层加热会变质成稳定的雪层;而持续低温使松雪层不易产生变质作用;相对的,温暖的松雪层则会因低温冻结而变的较稳固。所以高温或低温不见得会对雪层产生不稳定的影响,而需看雪层相对的温度变化。日夜温差大的雪层稳定性很好,持续的高温则会使硬雪层都变质为软雪而较危险,持续低温则不会产生变质。温度改变的速率也影响雪层变质的状况,突然来的高温或低温都会使雪层产生不稳定,渐渐升高或降低的温度则使雪层较为稳定。雪坡上的阳光雪球告诉你雪坡被加温至不稳定的状况,这时过多的压力可能导致雪坡崩塌释放压力。
低温时来临的暴风雪,若在高温时结束,比高温开始低温结束的暴风雪要危险;那是因为低温的干雪与底部雪层无法产生良好的结合。冬天结束春天来临时,长期低温的雪层碰上了温暖的春季天候,就很容易产生雪崩。
以下是几个会使雪坡不稳定的典型天气:
天气状况
解释
短期大雪
增加了雪层的重量
大雨
大雨增加雪层的重量,但对雪层之间的结合力没有帮助。融化再结冰的过程反而使雪层变的脆弱。
长期的低温晴天之后,来场大雪
长期低温的好天气使底部雪层形成镜子般的硬冰或白霜状态,后来的大雪当然无法与底部雪层产生良好结合。
风暴起于低温,结束于高温时
因为低温的干雪与底部雪层无法产生良好的结合。
强风带来明显的风积雪
这是雪檐雪崩的主因。
长期低温后,温度持续的快速上升
冬季结束、春天开始时最明显。整个冬季的积雪,会因脆弱层温度持续上升,越来越弱而崩塌。
强烈的阳光,加上薄薄的云层
二次辐射使雪坡表层温度快速上升,这时若脆弱层存在,则雪檐崩塌或松雪滚落(阳光雪球)都可能导致大规模的雪层崩塌。
(4)你的决定是否合理?你是否有足够的知识下正确决定?
有人可以在危险的雪坡中找到安全的路线通过,也有人因为误闯危险区域而引起雪崩;人的素质也是雪崩危险的因子之一,主要可从「人的态度」、「假设与后果」、「装备、技术、事前准备」三方面来谈。
A.人的态度
登山者应自行评估:你的活动目标是什么?你愿意冒多大的风险去达到目标?如果你是来挑战技术性新路线的冒险家,就会比只是来雪地看风景的观光客要面对较大的风险。一般人都会高估自己能承受的风险,一旦事故发生有人受生甚至死亡,才发现后果严重。
生性爱冒险的人,容易忽略危险性而过度乐观的评估;同样的,保守的人也比较倾向做出保守的决定。你必须了解大自然不在乎你的想法,你必须就事论事,依据状况客观评估,队员之间应公开公正的讨论事情,使成员都能接受最后的决定。
B.假设与后果
所有雪崩危险评估都应依据事实数据去做,数据搜集的越多越完整,你的雪崩知识越丰富,排除个人情感与过度解释高估或低估,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例如:你可能听某人说这条路线很安全,从未发生雪崩。这时你应该做的是收集其它资料去左证,而非一味相信一方之言。你不能因为天快黑了、赶着回营地;或是自认自己够强壮、遇到雪崩能处理;或是自己够幸运、不会遇到雪崩...等种种主观意识,而决定冒险。下面几种状况会让登山者遭遇雪崩危机,1.「绵羊症候群」:盲目的跟着前面人的脚步,而不评估雪崩危险;2.「牛群症候群」:在一天的结束路段时,急着冲回营地而忽略雪崩危险;3.「狮子症候群」:在一天的开始,急着冲出营地而忽略雪崩危险。
当你到达一片雪坡时,试着从雪的角度去思考,你的假设是否合理?信息是否足够?发生的雪崩机率有多大?万一发生雪崩值得吗?是否有任何替代方案?想想这些问题的答案。
C.装备、技术、事前准备
通常有两种人容易遭遇雪崩:新手与老手。新手对雪崩危险一无所知且毫无准备,他们不懂评估认知雪崩危险、也没有雪崩求生能力,对遭遇雪崩显得发生惊讶与不解。老手则因为对雪况判断错误、高估自己的能力,而遭遇危险;这些老手通常在活动技能上很强,可能是个登山高手或是滑雪专家,但许多这类专家都没有花时间去学习雪崩评估技巧,或高估自己的技术与运气,登山队伍通常依赖一两位老手做决定,若这些老手犯了错误,其它成员将无能纠正、与老手一同陷于危机,即使幸存也失去了正确决策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