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回顾:香山培训班、中日技术培训交流
1958年6月,为培养中国登山运动骨干,协助高山科考,选拔登山队队员,我国举办了到目前为止规模最大的一次培训班——中国登山营第一期训练班在北京香山公园开营,共有教练员和工作人员13名,学员90名,进行了系统的登山知识、技能、体能训练以及相关知识培训,之后又选派了一批学员赴苏联学习技术,从而使培养的学员成为其后重大活动的骨干,在我国登山发展初期及以后登山事业发展中发挥举足轻重的作用。
20世纪80年代初期,中国登山协会召集部分地方骨干于新疆博格达峰举办了登山培训,这些学员现在分布于各地成为登山活动、管理和服务的中坚力量之一。
1984年中日友好交流中,选派了中国地质大学十几名学生队员和日本队员进行技术训练和攀登,在间断了一个时期以后为恢复我国登山事业起到巨大作用。在这批培养的学生队员中,包括李致新、王勇峰等著名登山家在内的队员目前在中国登山协会的重要岗位上为中国登山事业发展发挥着重要作用;另外一部分队员在学校探险教育和基层登山组织积极探索,发挥着积极作用。
以上历史事例也许只能从一个侧面反映培训教育在登山运动发展中的重要作用,也许我们可以从更深层次来看待培训工作。
培训是登山运动发展不可缺少的重要环节
培训是实现“双规”发展重要途径。所谓“双规”,即户外专家李舒平先生提出的:登山运动发展的规模和规范。
有规模,才有效益。登山人口是衡量一个国家登山运动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发达国家的登山人口可以达到10%。尽管我国尚有极大差距,但我国人口多、基数大,绝对登山人口将越来越多,尤其近年来从登山户外俱乐部数量的增长便可略见一斑,据不完全统计,1999年以前国内仅有可数的几家登山户外俱乐部,但到2002年全国就有俱乐部百余家,截止到2004年已有三百余家,这种增长表明我国登山户外运动正向规模发展。俱乐部是登山运动发展的基础单位,接受一定培训的俱乐部骨干既是俱乐部自身发展,也是登山运动整体发展的重要人才基础,他们就像火种、播种机在社会发挥作用。
有风险,所以有魅力,所以才更需要规范,这些规范除了通过一些管理和标准外,培训教育是一种重要的实现形式,才能保证登山事业健康发展,培训是人们理性登山的平台,可以使人们对登山有更直接、更全面、更深刻的认识。
培训是提高安全保障,减小风险的主要手段。至少可以通过三个方面的手段来提高安全保障,减少风险,包括专业技术人员的专业素质,即安全操作技术、技能和自身组织管理水平;风险意识和风险管理水平;组织(俱乐部)的组织管理水平。这些方面正是中国登山协会目前正在培训工作中所极力倡导并正在实施的。
培训是提高整体运动水平重要途径。培训是提高运动水平、尤其竞技水平的重要途径。技术水平和成绩是衡量运动水平的主要指标,关键在于教练员或指导员来实现,实现对这些人才的高水平培养,也就是实现运动水平的提高。以攀岩为例,南方某校的攀岩运动员近年来在全国各大比赛中的成绩始终领先,主要原因是他们拥有一个高水平的教练,若国内多几个这样的教练,互相竞争、互相促进,相信中国的攀岩竞技水平很快就会在亚洲超越日韩,走向世界。培训班不仅提供一种学习的环境,同时也是极好的交流机会,取长补短,互相取经。
培训是全面提高登山队伍素质的实现形式之一
登山培训是全面提高登山人素质提高的实现形式之一。不仅包括业务素质,更因为登山运动本身的特性而显示的自我挑战和团队协作的登山精神,所以登山不仅可以培养人,还培养人的精神,为社会进步作贡献。
培训工作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登山运动的发展后劲
邓小平指出:“发展后劲的大小,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系统科学也表明,持续发展的深层的问题在于基础建设的持续投入和综合品质的提高。登山运动的培训教育是一项基础工程,又是一项长远的事业,因此,登山户外运动的培训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决定着登山运动发展的后劲。
登山运动发达国家的教育培训
讲培训必须了解国际状况,必须清楚我们和发达国家的差距。以法国为代表的欧洲,美国,加拿大和新西兰等国家,其现今登山探险培训教育在国家登山运动及其产业发展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登山运动发达国家的培训。国际上流行的培训体系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业余体系,以国际登联标准和英国标准为代表,包含高山、攀岩、山地户外运动和登山滑雪等项目的培训标准,对象是业余性质的志愿者;二是职业体系,即职业高山向导培训体系,项目与业余基本相同,具有严密的组织管理和严格的考核,对象是职业人员。
UIAA业余培训标准模式自1992年建立以来,已有33个国家和地区已经获得或正在申请加入UIAA这套体系。这套体系专门针对非职业人员,是一个总的标准模式,各国可根据国情建立自己的体系,经过UIAA认证即可成为这个体系的分子。这套体系为各国从社会角度推动登山运动的发展和统一化起到积极作用。
职业高山向导联合会(UIAGM/IFGMA),目前有20个成员国,具有一套严格的职业标准,各国参照的主要标准,推动了登山运动的国际化和国际交流。
登山运动发达国家的教育。从国际上登山探险教育形式来看,从短训班、专门的培训学校、乃至大学的系统教育都在发展中,为登山运动及其产业提供源源不断的人才。
法国沙木尼阿尔卑斯山下的登山滑雪学校,以培养高山向导和滑雪教练而著称;新西兰基督城理工大学(ChristchurchPolytechnicInstituteofTechnology)同时拥有人文系(FacultyofHumanities)的户外专业和一个专科户外教育培训学校(AorakiSchoolofOutdoorEducation),培养一年至三年学制的户外探险人才;加拿大卡瑞布大学(TheUniversityCollegeoftheCariboo)的探险旅游系探险专业培养四年制大学生,并且加拿大国际高山向导也放在该系培养。还有很多国家的大学设立登山、探险、户外教育专业,培养出大量高素质人才。“高山技能”个人登山的理性平台。有了这些发达国家的经验,认识到培训教育的重要性,我们起步虽晚,但我们完全可以向高起点努力。高山技能培训尽管是新课程,课程设置上尽管还很不完善,但至少在亚洲我们已不落后。
记得2000年第一次做登山大会,很多人,包括自己都很担心,会不会有期望的那么多人参加?然而报名情况让我们大吃一惊:怎么悄悄地蹦出这么一大批登山爱好者!细思量,其实社会已经产生一部分登山爱好者,苦于无法入门,中国登山协会的登山大会正是提供这样的机会。
数年过去了,尤其珠峰50周年纪念活动的电视直播进一步强力推动了登山运动的发展态势,一部分爱好者向理性发展,不再满足于登山体验,而希望不仅登其然,更要登其所以然,所以对学习的需求也随之增加,因而“高山技能”培训不仅为了发展本身,也是为了社会的需求,本次培训班的报名情况与预想的正好相符。
关于课程设置。高山技能培训的课程设置包含了登山过程所需要的基本知识和技能,其中重点是冰雪的技术操作。随队采访的《山野》记者蒋玲所讲:“通过这次学习,澄清了过去所模糊的一些概念,掌握了很多技术,涉足圈子这么多年,第一次感到了什么是技术,更重要的是我从一个被动的登山者变成了一个主动的登山者。”相信她以后的采访肯定更加得心应手。
课程设置中没有把体能作为重点,主要的考虑是想将低门槛,让更多的爱好者参加技术学习,因为这个课程并不像做成单纯的高山向导引导课程,而同时试图满足技术学习的人群,事实证明,这种考虑是符合实际需求的,今后所要改进的是如何把这两类人群科学地进行学习安排。
关于培训场地。美丽的雪山,丰富的地形,便利的交通,似乎只需要期待甘孜州登山训练基地即将实施的设施建设,然而在我心目的缺憾还有稍稍有点过高的海拔队训练效果的影响,一座不高但可登的雪山把学习的技术加以应用,这是我们仍需苦苦寻觅的,也是学员们翘首以待的。
登山者网授权户外资料网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