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17-11.19和山友xiaomaguohe冒雨去天湖进行了一次3天2夜的拉练,虽然强度不大,但是对于装备却是个不错的测试机会,在此总结一下,聊聊此行对一些装备的感受吧。
背包
原计划用ArcTeryxNozone,临时出了点纰漏,新包还在路上,只好继续用OspreyAtmos50了。
![](/images/load.gif)
Atmos50网上的评价是毁誉参半,贬之者认为它的外形奇丑,太象龟壳,装载能力也不行。
这款包的确不能装得过重,最多11-12KG这样,超过的话背起来会感觉重心严重偏后,整个包包摇摇欲坠。但作为轻量背包,本身就不应该负重太大。
这次的装备控制在10KG以下,在Atmos50可以承重的范围内,背起来十分贴身,完全没有晃动之感。
网背通常会使背包的内部空间减小,而Atmos50可以在网背处放水袋或衣物,这点我比较欣赏。我一般用这里来放Platypus水袋,休息时可以很方便的观察水袋水量,以便及时补水。天气炎热时还会在水袋里加点冰块,背着那个凉爽啊不过这个水袋仓和一些品牌的水袋不太“兼容”,容量也有限。象MSRDromedary4L水袋放进去后,网状背垫就会突起一部分,背部感觉有东西在顶着,很不舒服。
![](/images/load.gif)
Atmos50的面料不太耐磨。去百丈带穿越时,尽管套了防雨罩,顶包还是有磨损。尤其是那个网背,非常容易弄破。
包包的防水性能较差。这次拉练,D1晚上走台阶上到一个近60度的斜坡时赶上下大雨,又陡又滑,没法背包上去避雨,只好先把包扔在压力管下。等过了半小时雨小后,发现WuyaWorks防雨罩已经全湿了,Atmos50不但外面全湿了,内部也湿了大半。好在我习惯在雨天用L号的SeattleSportsDrySacks作背包防水内胆,将全部装备都打包到里面,才避免了一场劫难。xiaomaguohe的LoweAlpineQuark40就表现不错,外面虽然湿了,里面还是干的。
看来雨天用Atmos50出行,防水内胆应该成为标配了。SeattleSportsDrySacks还是略重了点,换成SeatoSummit那种只有75g的50L涂硅布背包防水内胆会更轻些。
另外腰带太薄,不够舒适。个人比较偏好厚一点的腰带。腰带上带拉链的网眼袋感觉不实用,当腰包用容量太小,带了腰包这里的空间又用不上。如果能将腰带加厚并设计成可拆卸,取消网眼袋,改成两个挂环,可以将Berghaus的GPSCase和CameraCase分别挂在左右就更让我满意了。
其他细节上也有些不足的地方。不过整体感觉还是不错的。
为了方便取用一些随身物品,给Atmos50配了个Danadesign的wetrib胸包。
![](/images/load.gif)
原版的wet rib是用三个梯扣和肩带连接,装好后只有一个插扣可以随时取脱,途中要卸包而松插扣时,装了物品的wet rib就会往一边坠,悬在半空中,令人非常不爽。
从全州双河徒步回来后,我就决心要将它改造一下。
方法很简单,就是在三个梯扣前都装一个插扣,这样就很容易把wet rib取下来了,另外用这几个插扣加上一条织带可以很方便地组合成一个腰包。
![](/images/load.gif)
Danadesignwetrib摇身变腰包的效果
改造后的wetrib很好用,在重装行进过程中,随时可以取用手机、头灯、水、食品等,而且不会和登山包的腰带冲突,这一点是腰包没法比的。wetrib的舒适性也不错,虽然没有一般腰包背面常见的海绵垫设计,但不会感到闷热及晃动。虽然这个DIY版的wetrib已经基本能满足我的要求,但也还有一些可以改进的余地。
首先,侧袋是很简单的单层设计,也没有任何小兜,所有东西都搅和在一起,不便于管理。其次,侧袋只是防泼水,雨稍大点就扛不住了。
如果侧袋内能增加分层设计,改善防水性能,它将会是一款更完美的产品。
露营装备
Vaude Hogan Ultralight是我比较偏爱的帐篷类型,1.5人的豪华空间(单人用时),轻量化的结构,硅油面料和Y帐杆接头都是时下最流行的。
![](/images/load.gif)
这款帐篷搭建很方便,一个人大概3分钟就可以搞掂了。但HoganUltralight尾部的两边必须打地钉或拉防风绳才能将帐篷完全撑开,因此在硬地上使用时有点麻烦。此行的两个宿营地都是水泥地,每次都要费不少周折才能将帐篷搭好。
HoganUltralight在帐门上面有个用拉链调节的透气窗,但主要依靠帐篷四周外帐与内帐的间隙来通风,帐篷如果没有完全撑开,对透气效果影响很大,内帐会严重结露。D1晚上是在一个很小的水泥高台上扎营,受空间和地面条件的限制,内外帐撑得不够开,加上两人混帐,第二条早上起来内帐上全是水珠。
HoganUltralight内帐用的是全尼龙,只有门上有纱网,因此保温效果不错,能当四季帐用,不过夏天就会感到有点闷热。盛夏还是用全纱网内帐的帐篷比较舒服些,如MSRHubbaHubba之类。如果Vaude将HoganUltralight设计成内帐可以替换的帐篷,夏天用全纱网,秋冬季用全尼龙的就完美了,我倒是很愿意再买套全纱网的内帐。
HoganUltralight的缺点之一是帐底太薄了点,每次扎营前都得花点时间清理下营地,再配合自己DIY的超轻地席来使用,这样至少心理上会感觉好点。
有人觉得门厅也太小,不过我一向不太在意门厅,这款帐篷的门厅设计也不是做饭用的,只是放放装备和小雨时开门透气。
另外帐杆收起来偏长,只有绑在背包外侧面或者是竖插在包里。原配的帐杆袋不太耐磨,已经被杆钻破了个洞,现在换成了WuyaWorks帐杆袋。
防潮垫是Therm-A-Rest的Prolite3s,就不多说了,UL标配,几乎人手一个的东东。
![](/images/load.gif)
睡袋用Camp CLW 700。实际使用中觉得中开还是没有侧开方便,温度变化大时稍不注意就容易感冒。
![](/images/load.gif)
Pertex面料防水一般。估计是睡觉时无意中踢着了帐篷,露水都落在睡袋上,D2早上发现睡袋表面有点打湿,还好没有湿到羽绒。如果长时间在潮湿环境下露营,这个睡袋应该顶不了多久。这次冒雨出行,觉得睡袋的防水性能相当重要。
CLW 700还有一个不爽之处是会漏绒,一觉起来发现抓绒裤上都粘着鹅毛,那个郁闷啊!CLW 700的舒适温标是-4℃,我在0℃时用过,还顶得住。这个季节用稍微热了点,睡觉时拉链都没有全拉上。 1450g的-4℃睡袋,感觉还是稍重了些。轻量化玩到今天,也就剩下睡袋最有减重的潜力了,不过也是最烧钱的项目。
打算用Marmot的Hydrogen Reg来取代它,能立马减掉近900G,只是Hydrogen Reg居然要卖$304,还不打折,Faint!
衣服
雨天出行,最让我踌躇的就是服装问题。如果只是单纯的防雨,我一般会选择那种可以罩住背包的登山雨衣而不会穿冲锋衣裤。毕竟冲锋衣裤是一种很无奈的选择,把一大块不怎么透气的塑料套在身上并不是件愉快的事情。考虑到天湖的海拔、防风的需要和装备轻量化,折中的结果还是穿了套冲锋衣裤去。
![](/images/load.gif)
![](/images/load.gif)
衣服是Marmot的Precip Jacket #9958,采用Marmot自己研发的PreCip防水面料。
这件衣服属于Marmot的Rain系列,也就是件雨衣。款式上秉承了Marmot一贯的丑陋设计,做工一般,帽子不能收在领子里,不太适合平时穿。防水还行,透气就差了点,有点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的感觉。不过按照湿气传输的原理,透气性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衣服里外温度和湿度的差异,外面越干燥、越冷透气效果越好,外部的温度和湿度增加,湿气的传输也减慢、停止甚至会反过来给你里面传输湿气。所以在这种湿度很大的雨天,就算Gore-tex xcrt也好不了多少。要透气,还是用登山雨衣或者雨伞才是王道啊!看来得弄把灰灰倒卖的那种euroschirm Dainty雨伞了。
![](/images/load.gif)
裤子是Sierra Designs Peak Bagger Pants。
我一向比较喜欢Sierra Designs的东东,觉得他家的东西便宜又大腕,做工、材料都不错,而且经常打低折。Peak Bagger Pants算是轻量级冲锋裤,或许叫雨裤更合适些,重量很轻,只有280G,放在包里也不占地方。面料是Sierra Designs著名的Genesis 3.0,看指标防水透气性接近Gore-tex Classic。
裤子的防水不错,所有缝线部位全压了胶,拉链尽管不是防水的,但都做了挡雨檐。3天下来,里面基本是干的,透气效果感觉比PreCip好,16英寸的半开拉链可以随时打开,以增强透气性,适应温度的变化。比较适合平时雨天和徒步穿,对付桂林的雨季和冬天足够了。
缺点是细节上设计的不够好,如易磨损部位无加厚防护层,没有"方便"的拉链等。还有就是觉得Sierra Designs服装的剪裁不太适合东方人的体形,同号的裤子居然腰围要大上一圈,美版裤子我一般穿M码,而这条Peak Bagger Pants只能穿S码的。
![](/images/load.gif)
内衣穿了件Patagonia Capilene Midweight Crew。
Patagonia的东西我也非常喜欢,做工和细节都没得说。这款内衣得过Backpacker Editors Choice 2004大奖,用下来表现果然不同凡响。首先是版型很舒适的,可能是我穿过最舒服的内衣了,非常贴身,手感也不错,洗过多次都不起球。其次排汗透气效果相当棒,采用了Patagonia专利的聚酯网状织物材料--Capilene,能吸汗排湿速干并且便于热量及时排出,拉练期间,上身一直都是干爽的。本来带了一件Lowe Alpine Dryflo Zone Top长袖排汗T恤,打算在Capilene Midweight Crew被打湿时替换用,由于Patagonia出色的表现,一直没用上。
底裤的问题平时很少有人讨论,不过想下排汗服装的意义和工作原理,其实可以想到内衣裤是最重要的,因为它们最贴身。
这带了2条Black Yak Coolmax平脚内裤,100%Coolmax的那种,前几年对Black Yak还颇有好感的时候买的。特地要了黑色,夏天可以冒充泳裤,一般人还真看不出来,呵呵!
Black Yak Coolmax平脚内裤的弹性和舒适度都还不错,排汗效果马马虎虎,就是湿了之后和砂纸一样磨,简直是"裤刑"啊。
仔细研究了一下,磨大腿的原因在于缝线。这款内裤的缝线偏硬,而且鼓出来。当剧烈运动时,这样的缝线对大腿确实是个磨练。
痛定思痛,考虑升级Patagonia Capilene四脚内裤了,想想在大雨中走上一整天下面都还保持干爽舒适真是件愉快的事情!
保暖衣服用Lowe Alpine Legend Jacket,Polartec Thermal Pro面料,长毛质感,手感非常好,也比较厚。穿上去象件毛皮衣服,曾被人误认为是“貂皮大衣”……
这件衣服的产地是德国,在户外服装中比较罕见,但做工只能算一般。
![](/images/load.gif)
Legend Jacket的保暖性不错,可以媲美轻量羽绒服,外套件薄的Windshirt对付桂林最严寒的天气都没有问题。
这次只是在营地穿了一下,徒步时太热,派不上用场。
鞋袜
自从伴我多年的Asolo Fsn 95gtx在今年国庆的圣堂山-长滩河穿越途中终于不堪蹂躏,香消玉殒后,因为不想再用Asolo,一时又找不到更满意的鞋子来取代Fsn 95gtx,所以暂时没买新鞋。
这次只好翻出闲置多年的老款Merrell Chameleon来凑合。这双鞋在03年时鞋头就有轻微的渗水现象,现在有的部位还有点脱胶,我几乎不指望它能防水。
为了让双脚在雨中也能保持干爽,特地带了双英军新款的Gore-tex袜套和Black Diamond GTX Frontpoint雪套。
徒步时先穿双Bridgedale Leisure CoolMax Walker袜子,再穿Gore-tex袜套,然后戴上雪套。3天走下来,袜套的防水效果相当令人满意。D2用6个小时走到天湖时,袜套外面已经全湿了,里面只是略有点润的感觉,应该是出汗所致,在这种湿度很大的天气,Gore-tex的透气能力毕竟有限。
![](/images/load.gif)
英军新款Gore-tex袜套
![](/images/load.gif)
Black Diamond GTX Frontpoint雪套表现也非常优秀。
此款雪套我曾在拙文《小玩意,大方便--闲聊户外小装备》中详细介绍过,这里就不多说了。
炊具
炉头:BruntonOptimusCrux
挡风板:DIY
气罐支架:BruntonCanstand
套锅:SnowPeakScs-008t
叉勺:MY-TIFoldingSpork
这些都是UL标配,网上各种评测多如牛毛,很难聊再出啥新意。
这回主要试了下DIY的超轻挡风板,配合Crux炉头和SnowPeak钛锅使用效果还不错
![](/images/load.gif)
这个挡风板是在彩云指南兄的创意基础上加以改进。他用的炉头是Kovea的Camp 3,支架比Crux的略长,所以考虑用三根铝丝将Crux的支架延长一点,以便卡在挡板上。下面做成了直接卡在气罐嘴上的热能反射板,兼具挡风作用。
![](/images/load.gif)
BlackDiamondGTXFrontpoint雪套表现也非常优秀。
挡风板仅重17G,用的是xiaomaguohe弄来的超轻铝箔,厚度和韧性都很好,觉得不比MSRSolidHeatReflectorwithWindscreen差,且比MSR耐折。
其它
PrincetonTecEOS头灯
写到灯头,才发现自己已经把手上的Petzl头灯都转掉了,现在装备柜里剩下的全是PrincetonTec灯具。越来越喜欢PrincetonTec的风格了,简洁、朴实、低调、专业。
![](/images/load.gif)
Eos1W的Led在观感上非常亮,尤其是近距离,会感到有点刺眼,以前用过的PetzlMyo5、zipka之类都不可同日而语。Eos的光色不是那种苍白色,而是白色略偏黄。射程上天气好的时候还行,估计超过30米,但雨雾中光线穿透力不足,5米开外就看不清了,不过这是Led类冷光源的通病。
雨天用头灯最怕进水。PrincetonTec是做潜水灯具的老大,防水当然是小菜一碟。EOS的电池仓通过铰链和易开螺丝固定,有密封圈,可以水下1米防水。这次在雨中使用了近2个小时,头灯安然无恙,令我比较满意。
除了觉得AAA电池通用性不强外,还真的很难找出Eos的不足之处。。。。。。
Aloksak防水袋
看实物有点让人有点失望,外观很像普通的透明密封袋,只是稍厚了点。封口采用塑胶拉口方式。
因Danadesignwetrib的防水能力较差,为避免钱、手机、电池等物品受潮,所以就将它们分别放入两个Aloksak防水袋里面。使用之后,感觉Aloksak袋子还真不是盖的,果真做到了100%防水。大雨中wetrib已经全湿了而防水袋里的东西都没有受潮。
发现Aloksak袋子还可以起到整理袋的作用,正好弥补wetrib不能分层管理的不足。PVC透明材质可以看清袋里的物品,使查找东西很方便。
Aloksak的密封性和抗压性还不错,见过有人将它充气然后踩上去却毫发无损的测试,不过我是不敢这样试了,呵呵~
要说毛病的话,拉口还是不如卷口设计可靠,有时不小心就会把它弄开。
最后说下此行比较失败的装备——ArcTeryxTradCap。
如果抛开那个大大的ArcTeryx标志,这其实是个很普通的棒球帽,100%纯棉制造,均码设计,魔术贴可调节大小,舒适度尚可。
戴它是因为鸟的Logo够大,很能满足一下虚荣心,呵呵!
![](/images/load.gif)
走着路上才发现是个错误的选择。阴雨天里纯棉的东西湿了后很难干,事实上这帽子就一直没干过,老戴着顶湿帽子并不好受,但不戴帽子又不行,10℃左右的气温时,人体约1/3的热量是从头部散发出去的。冲锋衣的帽子戴着也不舒服,透气性不够好,太热。
觉得冬季雨天戴什么帽子真是个难题。要能防水,同时透气性也得非常好,Gore-tex肯定是满足不料我的要求,不知道eVENT怎么样,不过好像还没有见过eVENT的帽子……
看来ArcTeryxTradCap今后只适合在晴天用了。还有一些装备限于篇幅和精力就不再赘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