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遗产传承着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历史文化和价值观念,作为文化大省的安徽,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十分丰富。近年来,安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上作出的成绩令人瞩目。目前,我省有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2个项目进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7年9月,文化部在我省黄山市召开全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会议,安徽省文化厅厅长杨果所介绍的我省如何抓好“非遗”普查、保障、规划、宣传等工作经验,受到文化部领导和与会代表的高度认可。
记者了解到,2004年,我省开展了第一次全省民间文化资源专项调查;2005年全省系统开展了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筛选、田野采集、资料整理工作;2006年,经积极申报,我省19个项目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7年,省政府公布首批102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同年,徽州三雕传承人方新中等8人入选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名单。目前,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的征集、整理工作正在有序推进。
■百姓视点
庐剧正焕发出勃勃生机
在许多合肥人的记忆中,庐剧占据了一个很重要的位置。《休丁香》、《雪梅观画》、《打芦花》……这些优美的唱段历久弥新。然而,在很长一段时间里,伴随着中国戏剧的集体式微,庐剧的演出市场也不断萎缩,新排的大戏更是屈指可数。
“作为安徽省主要的地方剧种之一,庐剧在唱腔上吸收了地方小调、山歌、民歌等音乐元素,在表演上接近群众。这样一个优秀剧种失去观众非常可惜。”作为一个资深的听众和票友,中国人民解放军合肥炮兵学院教师徐萌对庐剧的影响力渐渐减弱感到惋惜。
值得欣慰的是,2006年,庐剧入选国家级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作为一个富有历史的剧种,关注它的人不应该仅仅是业内人士或者专家,观众的支持决定了一个剧种的发展前景。可以看到,这两年,庐剧有了全新的发展。”徐萌说。近年来,庐剧大戏《李清照》不仅在合肥轰动一时,还在香港演出。具有200多年历史的庐剧正焕发出勃勃生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