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奥运圣火今天来到泉州。泉州是一个多元文化交汇,传统民俗遗存丰富的城市。这些民俗中,就有不少融合于劳动,含有丰富健身、竞技、娱乐元素的活动。相比现代奥运精神,在这些活动中,既可以看到对“更高、更快、更强”的追求,又蕴含“全民健身”的风气,可谓民俗中的“奥运”项目。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领略泉州这些传统竞技和体育民俗的魅力。
□记者黄帆
[舞狮]
“狮王争霸”传千年
●健身指数★★★★●竞技指数★★★★●娱乐指数★★★★
舞狮是一种中国民间传统民俗活动。泉州人常将舞狮称为“弄狮”,每逢传统节日和民间庆典,几乎都能看到舞狮。现代的舞狮运动,已由一般的庆典表演活动,发展成为一项集竞技、健身、娱乐、喜庆多种功能于一体的文化体育活动。
泉州舞狮的历史非常悠久,自宋元时期就有记载。古城泉州,舞龙和舞狮的队伍经常结伴而行,穿梭在各乡间村落里,引来十里八村的乡亲们驻足观看。舞狮在闽南更象征着一种奋发图强、勇于进取的精神。舞狮运动在泉州一直是人们最喜爱的运动之一,泉州的舞狮水平在全国也名列前茅。石狮蔡奕品率领他的舞狮队在各类赛事上频频夺冠,享有“北狮王”的称号。
泉州的“舞狮”运动,分“文狮”、“武狮”两种。“文狮”以舞蹈为主,夹杂杂技。一头狮子由两个人穿上“狮衣”来表演,一人作狮头,一人作狮尾,另一人作武士持彩球引逗。“武狮”又叫“狮”,也就是“杀狮子”,属古南狮的一种。
泉州舞狮的重要特色在于将舞狮与武术融为一体,有其独特的历史背景,尤其以“武狮”为典型。相传清雍正、乾隆帝为了铲除福建沿海的反清力量,降诏严禁民间练武、焚毁泉州南少林寺,剿灭寺中武僧。幸存下来的武僧,被迫遁入山野乡村,隐匿于崇山峻岭之中。为了不让少林武技失传,他们先在永春等山区招徒授艺,传授少林功夫,于农闲时聚众舞弄狮,并到处设立“狮馆”、“狮队”,作为变相的少林武术馆、武术队。以后各地仿效,均有狮馆设立,从此泉州“狮”代代相传,保留至今,在武术界增添了“狮”这种名为娱乐实是练武的特别节目。
在今年泉州举办的农运会上,舞狮被列为比赛项目,届时各路狮队将齐聚一堂,上演一出“狮王争霸”的好戏。
[武术]泉南处处少林风
●健身指数:★★★★★●竞技指数:★★★★★●娱乐指数:★★★
武术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流派众多。在民间素来有“天下武功出少林”之说,可见“少林武功”在中国武术史上的地位。而泉州就是南少林的发源地。
泉州武术的历史已有上千年了,民间尚武风气之盛,绝不亚于战事频繁的北方地区。泉州的拳术渊源可以追溯到西晋末年。当时,中原战祸连连,百姓南渡,纷纷入闽在晋江两岸安家落户。后来几次的中原人南迁,不仅带来了先进的生产技术,也带来了中原的风俗与武术。特别是宋朝王室南迁之后,皇族大量聚居泉州,始创于宋太祖赵匡胤的“太祖拳”得到了广泛推广,民间习武演拳蔚然成风,达到了泉州武术发展的高峰期。
到了明末清初时期,泉州武术得到“实战”的演练。明朝沿海倭患严重,当时无论是在军队中,还是在乡间社里,练武抵御倭寇形成了风气;清初郑成功收复台湾以及之后的施琅平台期间,各地武林高手都齐聚闽南一带,各种武技流派荟萃,一时之间泉州武林呈现出百家争鸣的姿态,泉州武术界也迎来了巅峰时刻。清雍正年间,清廷曾一度下诏,明令泉州禁武。尽管如此,转入地下的泉州武术仍顽强生存,并开始通过秘传或流传海外等多种方式,生生不息直到现在。
泉州武术具有典型的南派武学特色,精技击,简洁刚猛,灵活多变。五祖拳、白鹤拳、罗汉拳都是十分有名的武术流派。
五祖拳:说起泉州武术,首推五祖拳。泉州习武之人,十有六七都曾练过五祖拳。五祖拳发源于泉州,不仅在本地南少林拳系中最具代表性,同时也是福建省七大拳种中历史最悠久、传播地域最广的优秀拳术,修习者众多。目前五祖拳的套路多达两百余套,其中小套套路仅十几步,而大套套路则有一百五六十步。刚猛有力,实战性强,是五祖拳的最大特点。
白鹤拳:泉州尤其是在永春一带,经常听到这样一句俗语:“永春白鹤拳,无烧也拉仑。”这是用来形容永春白鹤拳的厉害。白鹤拳由清朝顺治年间方七娘首创,是福建七大拳种之一,它拳理精辟、技法丰富,流传于省内及东南亚各国,享有盛誉。
罗汉拳:罗汉拳拳路清晰简明,短捷紧凑,灵活多变。其拳理渗透“相生相克、此消彼长、物极必反”的中国传统哲学观点。其手形变化体现阴阳五行之说。罗汉拳手形按“五行”分为五枝:“仰掌为水,立掌为木,扑掌为火,握拳为土,钩手为金。”变化多端的“三掌一拳一钩”造就了罗汉拳的灵活,往往在实战中能出奇制胜。
[拔拔灯]健身娱乐长蛇阵
●健身指数:★★★●竞技指数:★★★●娱乐指数:★★★★★
在泉州的传统民俗中,有两项被列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归属“传统竞技和体育类”。其中一项便是“拔拔灯”。
拔拔灯以南安英都最为著名。每年农历正月初九,当夜幕降临时,气势磅礴的“拔拔灯”便开始了。各家各户都会将准备好的游灯悬挂在一条数百米长的粗缆绳上,数十盏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组成一阵,共有20多阵,架起了长龙阵势。各阵由一名剽悍男子为首,肩负绳首作拉纤状弓着身子向前行进,其余男子则随后紧扶灯绳。当成串成阵的红灯笼亮起来,震山撼地的呐喊声也会响起来,伴着整齐响亮的“号子”紧跟,大家一齐将长灯阵拔到昭惠庙前,祈福来年生活更加吉祥兴旺。
拔拔灯起源于古代船夫拉纤劳动,定型于明万历年间,至今已有500多年历史。英都自古为南安富庶之乡,境内英溪是古代“海上丝绸之路”的内河驿渡,溪道水急滩险,来往航运只能用驳船运输,至逆水行舟时则需船夫拉纤,俗称“拔船”。后来,这种劳动被融合到了“游灯闹春”民俗活动之中。游灯者在一条近百米粗大的长缆绳上悬挂数十乃至上百盏红灯笼,称为一阵。各阵以一名青壮年男子为首。各阵间还穿插着“大鼓吹”、“车鼓舞”、“花鼓唱”及南音管弦乐队,形式丰富多样,场面热烈壮观。
拔拔灯看似简单,实际上含有很高的技巧性。数百米长的灯阵要平稳前进,几百个游灯者之间相互协调配合,步调一致,本身就是很不容易的事。加上灯绳沉重,对每个灯阵为首和断后的游灯者体力技巧要求非常高。拔拔灯也就成为闻名中外的健身娱乐“长蛇阵”。
[劈甘蔗]流行乡间的农家体育
●健身指数:★★★★●竞技指数:★★★★●娱乐指数:★★★
在泉州永春、德化等地以及台湾省的甘蔗产区,还流传着一种可食可玩的传统体育游戏——劈甘蔗比赛,它给人们的休闲生活带来乐趣,令人眼界一新。
在甘蔗收成的时节,动起雅兴的人们邀约亲友,或在蔗摊边,或找空旷地,或就在自家庭院,围聚一块玩起劈蔗比赛。
比赛开始之前,人们首先挑选好几根挺直完好的甘蔗,把蔗杆上的末梢、叶片和气根削去,并将其顶部削平,准备一把锋利而轻型、扁阔的刀,然后拈阄轮流比试。劈甘蔗比赛一般以劈出蔗皮的长度,截下甘蔗的完整作评奖依据。劈蔗手艺高超的,可将六七尺高的甘蔗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