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三十年来,芜湖旅游经历了起步与发展的重要阶段,目前旅游业已成为该市经济新的增长点和消费热点。发展旅游是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众所周知,旅游业是以人为对象的服务产业,为游客搞好食、住、行、游、购、娱等各环节服务,满足各类游客消费需求。发展旅游,保住青山绿水,有序开发、永续利用旅游资源,这本身就是贯彻科学发展观,符合中央提出的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
发展旅游是芜湖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战略。旅游在政治、经济、社会、文化及对外交流等领域具有独特的功能。它有利于拉动内需,促进相关行业发展,旅游消费涵盖了人们外出旅游时所有的日常消费,大约有交通、餐饮、住宿、景区、零售、文化、银行、保险、通讯等109个细分行业受益旅游业发展;有利于加强交流,缩短与外界的时空距离;有利于提高人民收入和生产水平;有利于保护传统文化和自然环境资源,促进经济、社会协调持续发展。
把握优势,塑造芜湖旅游新形象
芜湖成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是发展旅游的良好条件。芜湖历史悠久,早在公元前570年,吴国在此设都建邑,鸠兹邑为正史记载的芜湖最早的城池,兴于汉唐,盛于明清,吴楚文脉,商贸传统,1876年即被辟为对外通商口岸。境内“人字洞”“大工山古铜冶遗址”“皖南土墩墓群”“繁昌窑”均为国保单位,不仅是历史与文化的见证,更为芜湖旅游发展增添了底蕴与内涵。
芜湖区位优越,南依黄山、九华山,北望江淮平原,东与“长三角”相连,承东启西,是中国东西部经济发展的转换地带;联通南北,为南北经济发展的交融区域,还是华东仅次于上海、南京的第三大综合交通枢纽,有着得天独厚的区位条件。
芜湖景观美丽。按照《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的分类体系,芜湖拥有“地文景观”“水域风光”“生物景观”“古迹和建筑”“休闲求知保健”“购物”等6大类、33个小类旅游资源,极具旅游开发前景。城市山水环抱,风光宜人,人文景观荟萃,古迹众多,彰显滨江山水园林文化旅游特色。
芜湖旅游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到2007年底,芜湖拥有国家A级景区17处、全国工农业旅游示范点7处、星级饭店20座、旅游星级餐馆21座、旅行社48家、旅游商品企业50余家、省“农家乐”旅游示范点7处、市星级民间收藏馆9家。全市旅游产业体系基本形成,规模显现,旅游经济带动了交通、通讯、餐饮等相关产业配套环境的改善。
芜湖旅游经济持续增长。到2007年底,芜湖接待入境游客4.4万人次,旅游外汇收入890余万美元;国内游客数量达431.8万人次,旅游总收入达38.2亿元,占全市GDP总量为6.7%,旅游业占第三产业比重达25%以上。尤其是方特欢乐世界的成功运行,有力带动了芜湖旅游的快速发展。
突出重点,促进芜湖旅游产业又好又快发展
随着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断推进,旅游业将面临重大发展机遇,芜湖市需重点抓好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科学规划与开发。在市政建设中,坚持旅游开发规划先行的方针,把观念创新付诸规划和发展的具体行动中。增设面向游客和市民观光、休憩、购物和娱乐的功能设施,使之成为芜湖旅游休闲中心;从城市的道路、桥梁、建筑、绿化到城区色彩、小品、雕塑等,要体现芜湖城市的风格、个性和特色;全力打造旅游“六要素”体系,让游客在芜湖吃有特色、住有选择、行之方便、游之尽兴、购之丰富、娱之快乐。
二是推进重点项目建设。近年来,我市已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建设取得了比较好的效应。如方特欢乐世界高科技主题公园的成功建成与运营,丰富了芜湖旅游产品,扩大了芜湖旅游知名度,赢得了良好社会反响。马仁奇峰二期工程竣工,尤其是“天下第一香炉”、马仁山庄和红色收藏馆的建成,使景区的影响力和核心竞争力明显增强。滨江公园、神山公园、天门山风景区、丫山花海石林景区、陶辛水韵、芜湖古城及龙窝湖综合开发等一批旅游重点项目,也在有序向前推进。特别是方特未来世界的续建,将更加凸显芜湖滨江山水园林文化旅游城市的形象。
三是提升旅游服务水平。在市政建设中充分体现优秀旅游城市的旅游特色,注重吃、住、行、游、购、娱各个旅游要素的匹配,围绕公共理念对整个城市实行旅游化改造,把整个城市作为最大最美的旅游目的地来建设经营,提升旅游价值,真正做到主人宜居、客人宜游。当前,尤其是要加快规划与星级酒店建设的力度。在侨鸿皇冠假日酒店成功运行的基础上,推进世茂、新百、海螺国际大厦、汉爵阳明二期、绿地、中央城、碧桂园、阳光半岛等大酒店的建设,以进一步提升芜湖旅游服务水平。
四是大力开发旅游市场。芜湖旅游要在竞争中脱颖而出,就必须根据自身特点“量体裁衣”,打造魅力独特的核心竞争力,塑造芜湖旅游品牌。在营销模式上,实现“两个转变”,即由政府单打向政府、企业、经营者及相关组织联合营销转变;由单纯广告宣传向多手段、多方式营销转变。在宣传促销手段上,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创意公司、主流媒体等参与运作,借助媒体、节庆、会展、文体活动等各种平台,深度打造和推介“芜湖旅游”品牌,提升营销队伍的企业化素质。在合作形式上,积极组织参加国内各种旅游交易、博览会活动,主动对接“南京都市圈”、融入“长三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