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肤坚韧、柔软、富于弹性,对机体的保护具有多方面的作用.
(一)防护机械性、物理性刺激
表皮的角质层致密而坚韧,在经常受到摩擦和压力的部位能增厚,以抵抗摩擦与压迫。
皮肤表面有皮脂腺水泌的皮脂及角化过程中产生的角质脂肪、皮脂与汗液、脱落的上皮细胞等形成一层皮脂汗液乳胶膜,其厚度为7—10μm,若水分多时可形成水包油薄膜,而脂类多时则变为油包水薄膜。此乳胶膜可调节角质细胞适当的含水量。这种乳化过程能使表皮柔软,减少角质层干燥,避免发生皮皱与皱裂。
表皮角质层和色素可以防止紫外线损伤,角质层可将大部分日光反射回去,日晒会使角质层增厚,此为防护紫外线的保护性反应。表皮各层细胞交错排列,能使透入表皮的紫外线发生散射以减轻直接照射的作用。此外,黑色素有较好的吸收和遮断紫外线的作用,阻止紫外线穿透皮肤,使深部组织器官不致受到伤害。
(二)防护化学物质的腐蚀
化学物质对皮肤的作用实际是对蛋白质起作用。表皮的角质层对酸、碱均有一定的抵抗力,这是由于角质层细胞为无细胞核和含大量水分的扁平形细胞,似房顶瓦片互相交错,紧密结合,形成一层几乎不可渗透的屏障,能阻止多数化学物质的吸收,并防止表皮下面的液体渗透出来。如角质层受到损伤,除失去水分外,渗透性也会发生变化,皮肤屏障作用丧失。
(三)防护生物性侵袭
正常的皮肤经常接触细菌等微生物,在健康情况下不发生感染。除皮肤面上的毛囊口是相对的弱点外,一般说皮肤是有抵抗细菌侵袭能力的。有人认为这是与正常皮肤的酸性反应(pH5.5左右)有关。皮肤表面上形成的“酸性膜”,不利于细菌、霉菌和病毒的生长和繁殖。
二、皮肤的调节作用
皮肤是热的不良导体,既可防止过多的体内热外散,又可防止过高的体外热传入。对维持肌体正常功能所需要的较为恒定的体温起着十分重要的调节作用。如果外界温度与体温有过大差异时,皮肤就无法达到完全绝缘作用。若温差并不过大时,则由真皮中血管的血液以其流动的大小来加以调节(不过其流动情形仍由神经所控制)。外界温度若比体温低时(低于正常体温36—37℃),血液的流动量减少,皮肤表面收缩,防止热气散发,此时血液仅够供给皮肤细胞的营养。若外界温度比体温高时,血液的流动量可能增加至百倍,血管膨胀,皮肤变成红热汗腺分泌大量汗液至皮肤表面以使汗液蒸发,而使身体凉爽。然而人体的皮肤对于这些调节作用远较动物差,所以人体仍需靠衣物来保护。
三、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
皮肤有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因为它不是绝对严密的无通透性的屏障,故某些物质可以通过表皮而被真皮吸收,影响全身。完整的皮肤能吸收脂溶性物质,如油脂(尤为动物性)、乙醇、醚等,而对水溶性物质吸收力很小,若皮肤损伤或发炎时,其吸收力显著增强。
皮肤吸收主要通过以下几个途径:
(一)使角质层软化,由角质层细胞膜渗透入角质层细胞,然后再透过表皮的其它各层。
(二)皮肤表面的乳化脂膜容易与水混合,虽然皮肤面蜡层可以防止其变湿,延缓水与电角质水溶液透入角质层,但蜡层含胆固醇酯及蜡,也是良好的乳化剂,所以阻碍作用不大。
(三)少量大分子与不易透过的水溶性物质,可以通过毛囊口、毛囊,再通过皮脂腺及毛囊壁进入真皮内,再从真皮向四周播散。
(四)少量物质也可通过角质层细胞间隙渗透而进入真皮。
汗孔很少有吸收作用。
皮肤的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非常复杂,影响皮肤渗透能力和吸收作用的因素很多。如植物油吸收较动物脂肪少,矿物油或水不被吸收,固体物质不易被吸收,而气体则可渗透进入皮肤。实验证明表皮角质层可以吸收较多的水分,如皮肤被水浸软后则吸收能力加强,故可采用包敷的方法使汗液蒸发减少,皮肤的水分增加,因而皮肤的吸收作用加强。皮肤充血时吸收力也会加强。化妆品面膜就是基于这个道理而达到滋养面部皮肤的目的。此外,婴幼儿皮肤的角质层较薄,吸收作用较成年人强,故应注意对某些化学物质吸收过多会引起的副作用。
化妆品的基质一般不被皮肤吸收,如凡士林、液体石蜡、硅油等完全或几乎不能被皮肤吸收。猪油、羊毛脂、橄榄油则能进入皮肤层、毛囊和皮脂腺。当基质中存在有表面活性剂时,表皮细胞膜的渗透性将增大,吸收量也将增加。
具有脂溶性的维生素A、D、E比较容易被皮肤吸收,雌激素、睾丸激素、孕甾酮等激素类非常容易被吸收,可的松、氢化可的松等肾上腺皮质激素也同样容易被吸收。实验证明:氢化可的松在前额、下额、头部等毛囊较发达部位的吸收量大,而在无毛孔的手掌、足跟的吸收量则少,故可认为氢化可的松是从毛囊和皮脂腺吸收的。
测定通经皮肤吸收的方法,目前只一种间接测定方法,即测定血液、尿、内脏器官中是否有被吸收的物质。至于皮肤吸收的通路则很难弄清。
四、皮肤的分泌和排泄作用
皮肤具有分泌和排泄功能。汗腺分泌汗液,皮脂腺分泌皮脂。
(一)汗液的分泌
出汗有散热、润滑皮肤与酸化作用,同时在排泄废物和保持水与电解质平衡上更为重要。
(二)皮脂的分泌与排泄
皮脂主要是由皮脂腺体分泌的,小部分是表皮角化过程中角质层细胞供给的角质脂肪。分泌的皮脂在腺体内存积,使排泄导管内的压力增加,而从毛囊口排出。皮脂排出到皮肤表面与该处的汗液和水乳化后可形成一层乳化薄膜,根据此膜的厚度及皮脂的粘稠度而产生一种抵抗皮脂排出的反压力。上述两种压力相互作用,调节着排出皮脂的多少。除去皮肤表面的皮脂后约3小时可很快再排出皮脂,此后排出速度逐渐减慢,当表皮的皮脂达到某种厚度时,则排出减到最低限度或完全停止。
皮脂排泄受年龄与性别的影响,青春期性腺和肾上腺产生的雄性激素例如睾丸酮增加,使皮脂腺增大,皮脂的形成也增多,到青春期后一段时间内比较稳定,到老年时,又有下降。女性在停经后皮脂的排出明显减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