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去何从——关于绿色室内设计误区的深层思考

王朝女性·作者佚名  2010-01-01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for the nature与环境协调原则”,“Fit for the people ‘以人为本’原则”,“Fit for the time动态发展原则” )可以看出,绿色建筑强调的是人与建筑的相互协调,追求的是人、自然之间永久的动态平衡,而不仅仅局限于某一地点和时间点上的平衡,因此,所谓绿色建筑与室内,应该是这样一个概念,即在其建造、使用与消亡的整个生命周期中所发生的一切,都不会给环境增加负担,同时最大限度地满足人们的需要。

因此,应该选择一种什么样的方法来建造与装饰建筑,才能使我们共有的地球更具可持续性呢?是否仅仅表现出了类似于郊外的景观特点,建筑或室内环境就成了绿色的了呢?回答是否定的。判断建筑是否绿色,更关键地还在于它所表现的绿色是不是符合生态学原则。目前,仍有许多人认为“绿色”就是绿化,只要在建筑周围和室内多种绿化,建筑就是绿色的了。其实,绿化只是建筑绿色化的重要途径之一,但绿化绝对不等于绿色。比如说,前一段时间,国内掀起了一股轰轰烈烈的人造草坪热,一夜之间,大江南北不管当地气候如何,一律大面积地植以外来的人工草坪,这种做法,虽然暂时达到了人们视觉上的满足,同时也确实增加了城市与建筑周围的绿化面积,改善了人们的生活环境,但同时却也带来了另一个环境问题,由于外来草种无法适应当地的气候条件,它就不可能像土生土长的植物那样自然生长,而必须靠人工灌溉、人工施肥,因此而多用的水、特定的肥料等,都导致了对资源的额外消耗,而且还浪费了大量的人力。此外,面积过大的人工草坪,如果不与灌木和乔木适当间植,在盛夏的烈日之下没有一片树荫,在严冬的寒风中没有一丝遮挡,这样的环境怎能留住人们的脚步?怎能称为绿色?

还有,一些开发商为了自身的利益,利用人们目前对绿色概念的含混不清,打着绿色的旗号,随意为自己开发的建筑戴上“绿色”的头衔,只要小区里或小区旁边有一条河流或一池水,就冠以“绿色小区”的名头,也不管河里流的、池里蓄的是清水还是污水,也不管这水是通过什么途径、花费什么代价而取得的,这显然有借着“绿色”名义挂羊头卖狗肉的嫌疑。

9、天然的就必定是绿色的?

这是一种很天真的想法:既然“绿色”原则强调尊重自然,那么自然界中天然存在的东西就一定是绿色的。其实,事情并不是想象的那么简单,自然界是非常复杂的,自然界中也有很多东西对人类是有害的,如果不加选择地用在建筑装饰上,就有可能造成对使用者的伤害,石材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石材中往往含有放射性元素氡,氡是一种人们目前还知之甚少的危险的放射性气体,它是土壤或岩石中的天然铀、镭、钍等放射性元素衰变过程中的产物。最近的研究发现,在以前的联邦德国,每年几乎有2500例肺癌死者是由于暴露于氡气而致病死亡的,仅次于因吸烟而导致的肺癌死亡率。在我国,由于在室内使用了含有放射性物质的石材而导致住户致癌的例子也屡见于报端。

根据我国的有关标准,石材的放射性等级可分为A、B、C三类,其中只有A类石材才适用于家庭的室内装修,B类石材可适用于商场等公共空间,而C类石材只能用于公路桥梁等设施。看了这个例子,你还会认为“天然的就必定是绿色的吗”?

其实类似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室内植物的选用,许多植物都有净化空气的作用,如吊兰、盆竹、鸭跖草等对甲醛有良好的吸收作用,新装修的室内,可以多放置一些,以便加快室内有害气体浓度的降低。但是,室内绿化的使用,也应该因地制宜。并不是所有的地方绿化都越多越好,因为一般的植物在白天进行光合作用时,会吸收二氧化碳、一氧化碳、甲醛等有害气体,释放出氧气。但在晚间,则正好相反,非但不释放氧气,反而会吸收氧气,从而导致室内含氧量的减少。因此,如卧室等晚间使用的房间,就不宜放置过多的植物。另外,许多植物对某些人来讲,可能会成为过敏源,尤其是婴幼儿,对花草(特别是某些花粉)过敏的比例比成年人要高得多,诸如广玉兰、绣球、万年青、迎春花等花草的茎、叶、花都可能引发婴幼儿的皮肤过敏,而仙人掌、仙人球、虎刺梅等带刺的植物,则很容易伤人,因此一般婴幼儿卧室不宜放置。

10、符合标准的=绿色的?

很多人认为,在建筑室内设计中,只要选用的材料符合国家的相关标准,那么最后形成的建筑环境就一定是绿色的,其实这也是一种错误的想法。众所周知,选用绿色材料的目的,就是希望这些材料在日后的建筑环境中尽量少挥发危害人体健康的有毒物质。对于某种材料个体来讲,其加工过程及所含物质完全符合国家标准,但符合标准可能只是意味着其含量低于国家标准,并不等于完全没有。各种材料在建筑环境中所挥发有毒物质的量与两个方面有关,一是材料本身单位数量(面积或体积)中所含有毒物质的含量,二是材料的总体数量,因此,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虽然所用材料有毒物质的含量低于国家标准,但由于在某一特定的建筑环境中使用的数量很大,那么,其最终挥发的有毒物质的总量也会很大,很有可能超过国家的安全标准。另外,有毒物质的致病特性很可能因为多种物质的叠加而产生更强的毒性,从而使得对人体的危害大大增强。建筑环境中有毒物质对人体的危害还与使用者在该环境中暴露的时间有关,使用者在含有毒物质的环境中呆的时间越长,其受危害的程度就会越大。因此即使在建筑装饰中选用的材料全部符合绿色标准,但如果使用与搭配不当,同样会产生非绿色的建筑环境。

综上所述,对于绿色建筑室内设计,不管是在业界还是普通百姓中间,无论在思想上还是具体的实践上都存在着许多误区,我们只有对目前建筑室内设计中所存在的误区有了充分的了解,才能够提出相应的对策,但限于篇幅,这里不准备就事论事地提出一些具体的解决方法,只想就消除误区、营造绿色室内环境提出一些原则上的建议。

一、加强法律规范,使绿色概念的实施有法可依

绿色建筑室内设计作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任务之一,正在为越来越多的人们所接受,人们正越来越自觉地在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过程中考虑绿色的因素。但是,就如任何社会生活都应有相应的法律依据一样,实现绿色的建筑与室内环境也应该通过相应的法律,依靠其规范作用,以权利和义务为内容,以国家强制力作后盾,来规范人们在建筑与室内的设计、建造、使用等所有过程的活动,限制那些过激的、损害他人利益的行为,从而确认、调整、保护和发展这一领域的社会关系和社会秩序。

综观我国目前的建筑装修市场,其实际情形却实在无法令人乐观,尽管我国现有的法律中也有一些内容在大的原则上强调了坚持可持续发展原则的重要性,尤其是最近以来,国家有关部门制定并通过的一些决议、通知等也已经明确地反应出绿色原则的某些需要,但距离真正可操作的程度却还相差很远。

尽快完善现有的法律法规、加强执法力度,使绿色建筑行动有法可依、有章可循已成为我国乃至世界各国走可持续发展建筑与室内环境道路的关键之一。

二、普及绿色知识,正确认识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

“以人为本”这一口号本身并没有错,关键在于人们站在什么样的立场上。“以人为本”并不等于“以人为中心”,也不代表人的利益高于一切。因此,“以人为本”必须是适度的,是在尊重自然原则制约下的“以人为本”。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设计中对使用者利益的考虑,必须服从于生态环境良性发展这一大前提,任何以牺牲大环境的安宁来达到小环境的舒适的做法都是不合适的。

因此,要创造绿色的室内环境,除了必须要有严格的立法,还必须要有符合生态原则的道德观来达到人们行为的自律,使保护生态环境、创造绿色建筑与室内环境成为每个人的自觉行动,贯穿于一切相关的活动之中,包括建筑室内的设计、建设与运行、维护直至最后的拆除、报废等任何一个环节。

从另外一个角度上来讲,我国国民关于绿色建筑室内的基本素质还需进一步提高,事实上,对于上述法律法规的有关内容,真正了解的人并不多,能自觉执行的人那就更少了。由于种种原因,如法制观念淡薄、法律本身的缺陷、执法措施的不力以及监督机制不健全等,在改革开放的今天,在商品经济的大潮中,在金钱至上思想的影响下,权力和金钱交易乘虚而入,使建筑业成为最易藏污纳垢的行业,腐败现象蔓延,殃及建筑与室内环境设计与施工、管理质量。这些不健康的行为与绿色建筑思想背道而驰,严重影响了绿色建筑原则的普及推广。

此外,对于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评价并非仅仅局限于室内设计这一环节,而是涵盖了建筑的整个生命过程,其中包括建筑的建造和日后的维护使用,绿色建筑室内环境的建立并不只是设计师一家的责任,因此,加强对广大设计师和普通市民的环境教育,普及生态知识,提高民众的生态意识就成为保证建筑室内环境走可持续发展之路的重要保证。

三、提倡建筑与室内装饰的一体化设计

建筑、室内与建筑周围环境乃至城市环境是一个完整的整体,解决建筑的绿色问题,不能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单从建筑或室内局部来考虑问题,而是应该树立整体的系统观念,把室内、建筑、环境作为一个完整的生态系统来对待。因此,在进行城市或区域规划时,就应该考虑到今后单体建筑和室内可能出现的问题,尽可能地为今后单体建筑的设计提供一个良好的基础;建筑与室内也必须坚持一体化设计,即从建筑设计开始,建筑师就应该充分考虑今后建筑的使用要求,如果由专门的室内设计师担任室内环境设计任务,那么室内设计师一开始就应该加入设计的行列,参与到建筑设计的工作中来,这样就可以最大程度地避免建筑设计中所出现的先天不足,减少室内装饰设计中所产生的不必要的重复思考,减少资源的浪费。以这种观点来进行建筑室内环境设计,还能够使我们取得城市环境的连续性,使建筑具有更好的可持续性。

四、提倡设计师与其他各工种工程师之间的紧密协作

怎样做好室内环境设计工作,不是三言两语所能解决的,也不存在一种万应灵丹,笔者认为具备以下几点是非常重要的。首先,认识室内环境设计的重要性和它的目的、实质;其次,室内环境设计虽古己有之,但只是在近现代才发展成一门学科,除了室内环境设计这一门主课之外,还有很多相关的辅助课程,这是室内设计师应当认真努力学习和钻研的。如人类工程学、工效学、环境色彩学、环境光学、环境声学、环境温度学、工程力学、材料学、古今中外的建筑与室内设计史和美术史等等。此外还要培养和提高形象思维与用手表现存在与想象中事物的能力;再次,室内环境设计适用于广义的建筑设计范畴,它既是科学技术又是艺术,所以,提高文化艺术素养,培养对美的鉴赏能力,是非常重要而且是很难的一点。

但是,一个人的个人力量是十分有限的,随着室内环境设计内涵的进一步扩大,室内环境设计的参与者再也不仅限于建筑师与室内设计师了,整个室内环境的形成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除了建筑师和室内设计师以外,还有更多的工种与人员参与其中,包括电器工程师、暖通工程师、照明工程师、甚至还有社会学家等等。

五、提倡设计与室内环境使用过程中的群众参与

在绿色室内环境中,使用者与室内环境之间的关系比以往更加突出,使用者在室内环境中的行为成为影响室内生态环境的一个重要因素,有时甚至对室内环境的生态特性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室内环境中的各种设施须由使用者来操作,室内环境中日常用品的增减更是受使用者所左右,而室内各种设施操作的正确与否、室内用品选择的合理与否,都有可能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态环境形成的各种因素,如室内物理环境、安全性能与耗能特性等。因此,对于绿色建筑室内环境而言,其硬件的建成不可能成为室内生态环境的唯一决定因素。室内生态环境的形成应该是一个长期的持续过程,有时这一过程甚至比初期的硬件建成更为重要。事实上,只要使用者对原有室内环境中的任一元素进行更改,即使是增添了一个挂钩,铺设了一块地毯或者更换了一幅窗帘,那么就有可能因这些新元素的材料成分、使用特点、耗能特征、视觉特性等的不同而对室内环境产生影响。因此对于室内生态环境的研究,必定会涉及到使用者的行为,从这一角度来说,使用者也是一种特殊意义上的“设计师,使用者素质的高低、生态意识的强弱,都直接关系到室内生态环境的质量。群众参与将是获得和保持室内环境绿色特征的重要保证。http://blog.pclady.com.cn/zhm/blog/198732.html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