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萨:我不是公主

王朝女性·作者佚名  2010-01-2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陈萨并非精心呵护出的"钢琴公主",坚韧独立的个性让她与母亲一路支撑,形同密友,生活俨然有苦有乐的动人乐章。

PClady独家专稿,未经许可请勿转载

2009年11月20日,青年钢琴家陈萨在重庆大剧院演出,“荣归故里”的音乐会吸引了不少粉丝到场。然而,这只是她世界巡演的其中一站。

和郎朗、李云迪并列“中国钢琴时代领军人物”的陈萨一直很忙。但在这份“不固定的时间与方块状的安排”的行程表中,妈妈黄波总是一有机会就相随左右。母女俩俨然一对相互支撑多年的密友,对彼此而言,对方才是自己最大的支持与鼓励。

别叫我公主

“钢琴公主”的称号,陈萨不爱听。“公主”是“花瓶”的代言词,而陈萨更愿意做的,是职业钢琴演奏家。

除去浮华的商业炒作,“公主”与“钢琴家”绝不可能对等。黄波力挺女儿的观点,“公主太娇弱,需要很多人呵护,而萨萨很能吃苦。”

1988年,四川音乐学院名师但昭仪教授答应收陈萨做学生,也向黄波提出了要求,必须保证每周带孩子来上一堂课。听到但教授肯收陈萨为徒,黄波激动地应承后,才发现这是多么巨大的挑战。

到“川音”上但教授的课,住在重庆的母女俩,就得每周六下午拎着盒饭去挤火车。碰上客运高峰期别说买坐票,就连挤上火车都难。黄波那时干脆带齐“装备”,拿出练舞的看家本领,看准敞开的车窗抱起女儿就往里送。那时总有好心人把陈萨接进去,黄波随即也一脚跨进窗口,再让后面的人推她一把。

车厢的连接处和过道,经过黄波“装备”的“改良”就是一间临时休息室。大张的塑料布往地上一铺,毛毯再往陈萨身上一裹,女儿就能睡个“好”觉。

被精心呵护的公主不可能在火车上打地铺,生于平常家庭才会从小经受各种磨砺和挑战。

儿时的磨砺是陈萨在困难时赖以傍身的财富。刚留学那会儿,陈萨不会做饭,但煮鸡蛋和火腿肠吃到腻也不抱怨。大使馆的王燕生叔叔偶尔擀面皮给她吃,她也乐呵呵地说是“改善伙食”。

生活就如有苦有乐的乐章,而陈萨,早已从“吃苦”中学会感激。

乖女也有叛逆时

在陈萨的印象中,父亲是决策者,而母亲,则是依赖父亲的执行者。

1991年,父亲因胃癌过世,给陈家带来沉重打击。家中的事换黄波拿主意,她决定从重庆实验剧场离岗,跟考上川音附中的女儿去成都“陪读”。

家里的经济来源断了,到成都就只能租最便宜的小开间住。母女俩安顿下来后,积蓄所剩无几。正好那时有邻居的小孩要托人照看,黄波帮了这个忙,也顺利地拿到离岗后的第一笔酬劳。

家里多了个小孩同吃同住,黄波要操的心更多。陈萨懂事地利用课余时间,教人弹琴做家教获得经济援助。

经济不那么拮据了,日子也渐渐安稳,可妈妈眼里懂事的乖女儿,却不知不觉到了叛逆期。

一天,母女俩席地而坐,聊着下午带陈萨去中医馆看病的事。陈萨拿出剪刀,打算在新牛仔裤上“开”几个洞。那时,穿破洞牛仔裤是年轻人标榜个性的标志,但在黄波眼里却是社会上的坏风气,她不想女儿小小年纪就“学坏”。

黄波沉着脸,“好好的牛仔裤,不准剪。”女儿也不服气,“剪了好看,偏要剪。”

女儿不听话,黄波情急之下推了女儿一把。重心不稳的陈萨双手往后撑时受了重力,吃痛的表情让黄波吓坏了,这双手要是弄坏了她可赔不起。

见女儿气急败坏地跑出家门,黄波的心像被什么给狠狠地锥了一下。但她并没有去追,她相信,女儿能够自己想明白。

果然,女儿在约定时间准时出现在中医馆。看见彼此,之前的不愉快瞬间烟消云散。母女俩谁也没提牛仔裤的事,但几天后,在一次随口聊天中,她们却自然而然地向对方认了错。

陈萨从那次懂得,与亲人起的任何争执,和亲人本身的重要性比起来,不过都是小事一桩。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