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合版的大战场面
反思与技术的完美结合
《2001太空漫游》
斯坦利·库布里克 1968
电影史上最伟大的科幻场景,正来自于库布里克的这部杰作,史诗般的古典音乐背景下,类人猿手中的骨头变成了宇宙飞船,其思想性远高于那些沉迷于特效的娱乐大片。库布里克对科幻的理解,融入到他固执而伟大的镜头中,他独特的“前投影技术”也让演员与背景和模型完美地结合在银幕之上。
CG崭露头角
《星球大战》
乔治·卢卡斯 1977
《星球大战》把科幻特效发挥到了极致,并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系统,赋予了政治的寓意和历史使命感。《星球大战》已经成为了一种文化,科幻大片与文明冲撞的集大成者。此外,诞生于七十年代末的《星球大战》,正处于特效迎来CG技术大潮的前期,在继续沿用微缩模型拍摄,幕布摄影技巧的同时,成片开始借用电脑来加工角色和道具,影响了之后好莱坞科幻电影的模式。
第一个数字化角色
《终结者2》
詹姆斯·卡梅隆 1991
《终结者2》成就了第一个数字化角色,机器人T-1000,无论是技术还是理念上,卡梅隆都走在同代人的前面。T-1000从人形到液态之间的互相转换,即便还不能完全摆脱模型的制作,但无疑已经给九十年代的科幻电影注入了空前的想象力。《终结者2》中只有40个特效镜头,但已经让观众们为之惊叹,CG的技术从此开始大范围运用,在一部电影中所占的分量成跳跃式增长。
数字时代全面到来
《玩具总动员》
约翰·拉塞特1995
在迎接数字时代全面到来时,迪斯尼全力支持下的皮克斯工作室抢先了一步,从此掌握了引领时代方向的主动权。《玩具总动员》是历史上第一部完全由3D电脑技术制作的长片动画,它的上映,象征着数据代替传统胶片的大趋势已然到来。《玩具总动员》开创了全3D时代的到来,效仿者趋之若鹜。
特效与现实结合的巅峰
《泰坦尼克》
詹姆斯·卡梅隆 1997
两亿美元的天价投资,换来全球18亿难以逾越的神话,为电脑特效、摄影棚技巧如何与外景完美结合提供了典范。作为一部既非科幻也非魔幻的历史题材影片,卡梅隆用逼真的特效和动人的爱情打动了全世界的观众。《泰坦尼克》把好莱坞商业大片的标准抬高了一个等级,对灾难片的影响至今。
炫酷美学引领者
《黑客帝国》
沃卓斯基兄弟1999
名不见经传的沃卓斯基,凭借其杂糅式的特效技术,让《黑客帝国》创造出了一种另类经典。其实影片在技术上的难度,并不比同时代的科幻强多少,关键是沃卓斯基用一种新式的炫酷美学,嫁接了中国功夫等新元素来做包装。沃卓斯基独创的视觉特效,虚拟空间,摄影机移位等等招牌动作,被影迷们大肆追捧,被好事者不断地模仿复制,乃至于解构。
传统特效的回归
《指环王》
彼得·杰克逊2001
鉴于魔幻电影所需要的人物和道具,《指环王》其实是在向传统特效的一种变相回归。在控制成本的原则下,古老的微缩模型、特种化妆与先进的CG技术、表情捕捉等一同呈上。作为一部投资巨大的商业制作,杰克逊展现出来的是强大的场面调度能力,史诗巨片的恢宏气势,与完全虚拟的古鲁姆相映成趣,把魔幻片所能承载的视觉效果推到了顶峰,也开启了新的一轮类似题材跟风潮。
特效革命时代
《阿凡达》
詹姆斯·卡梅隆 2009
从未失手的卡梅隆,这次把宝压在了《阿凡达》身上,全球数量激增的3D影院和日趋成熟的IMAX银幕,成为了这次特效革命的保证。《阿凡达》之后,电影院的配置格局将改变,好莱坞片方和全球院线都会随之升级,只为观众体验更真实的3D效果。当然,这作为电影未来发展的趋势,还需要扎实的剧本做保障,《阿凡达》只是开了一个头,奠定了最主流的3D影片制作模式。
结语
划时代的经典影片当然不止以上几部,斯皮尔伯格的《大白鲨》、《侏罗纪公园》等,都成为一代类型片的代表;罗伯特·泽米基斯的《谁陷害了兔子罗杰》、《基地特快》等,也成功地探讨了真人与动画人物能否交融和替代;《异形》系列另辟蹊径,独创出新的科幻惊悚美学;迈克尔·贝的《变形金刚》也在IMAX时代引领风骚。电影还在不断地发展,或许明天我们就将不再需要3D眼镜,直接走进电影创造的幻象世界里,用触觉来体验一切。
责任编辑:Ryon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