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厘岛有“艺术之岛”、 “千庙之岛”、 “天堂之岛”、 “世界之晨”的美称。根据历史文献记载,巴厘岛早在9世纪末即已形成区域性的统治形态,村落和部落的领袖各自占地为王划分版图,成为王国和王国之间的隔离区。
到了10世纪左右,印度人从爪哇岛引进印度教,开启了宗教对巴厘岛的重要影响力,宗教信仰受到各个统治者的重视,纷纷大肆兴建庙宇和祭坛,借以教化人民。1597年荷兰人首次抵达巴厘岛,当时因物产不丰而掉头离去,200多年后重回巴厘岛,却和集集王室的人展开了一场普普坦(Puputan)战役,巴厘岛人死伤惨重。1906年荷兰人攻陷巴厘岛的首府登巴萨(Denpasar),为方便船舶进出及对外连络,荷兰人将首府迁至北?边的新加拉惹(Singaraja),因此新加拉惹至今仍保有许多殖民色彩。二次世界大战后,1945年印度尼西亚独立,巴厘岛重回印度尼西亚的怀抱,成为印度尼西亚群岛中最闪亮的一颗星。
太平洋与印度洋的交会点
巴厘岛位于印度尼西亚群岛的中南部,是小巽他群岛(The LesserSLinda Islands)中的一个小岛,行政单位为省,距中国台湾岛以南约3650公里处,西边隔着巴厘海峡与爪哇岛相邻,东边则有龙目海峡与龙目岛为邻,北有巴厘海,南有印度尼西亚海,正好位于亚洲和澳大利亚的中央位置、太平洋和印度洋的交会处。全岛面积5620平方公里,东西相距140公里,南北宽80公里。岛上现有居民300万人,属于印度尼西亚27省份之一,辖区包括5个离岛,9个县治区,省会设在登巴萨(De叩asar)。登巴萨位于巴厘岛的南部,是岛上最大的城市,也是行政中心和旅游的中心,几个著名的旅游景点和机场都环绕在登巴萨周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