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既是科学领域一朵耀眼的奇葩,也同样是令人羡慕,令人振奋的女人。在这个各种主义纷呈、个性张扬的年代,我们在任何领域、任何角度几乎都能看见一些了不起的女性的身影,她们以女性特有的智慧、坚韧,以温柔的情怀、关怀感染着这个世界。她就是获得联合国“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的叶玉如教授。
作为一名科学家,叶玉如通过自己的智慧客观地认识世界,也试图将世界变得更加美好,同时,她也用自己的汗水和泪水,编织着自己的梦想,书写着属于自己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经典故事。
科研是条漫长的路
2003年,由两位前诺贝尔奖得主挂帅的12名评委,历时半年多,从全球200名左右的女科学家中选出了5位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
评委会主席、1974年的诺贝尔奖获得者德杜夫教授的介绍,令我们更容易理解叶玉如的非凡成就,他说:“叶教授在神经生物学方面的发现,将使人类最终治愈帕金森氏症、老年痴呆症成为可能。”
对于叶玉如来讲,这不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成就奖,她实现了自己的梦想,完成了对母亲的承诺,也完成了作为一名科学家的使命。叶玉如的父母、丈夫、女儿、学生一起见证和分享了这一历史性时刻。颁奖仪式上,此前“从未因工作流过泪”的叶玉如情绪激动不已,语言哽咽。颁奖仪式结束时,她一头扑到家人怀里,喜极而泣。她的泪水中有着太多的内涵:她的艰辛,她的幸福,她的喜悦,她完成使命的欣慰,她10多年来的日日夜夜都在此时化做了无言的泪水。自认一生平淡的叶玉如在此刻变得如此不平凡,如此光彩照人。或许这一时刻将永远凝固,为这样一个成功的女人见证。
在她49年的人生里,一切都是那么简单,简单得有悖于人们常说的“幸福不是必然”的规则。幸运似乎伴随着她的每个阶段——从上小学到博士毕业,她每年都能获得全额奖学金,没有付过一分钱学费;从美国到香港,最好的科研机构争相为她提供最优越的工作环境,但她给人的印象不是意气风发、精明强悍。面对艳羡,她总是轻描淡写地回应:“我只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很多因素决定了我今天的状态。重要的是有那么多和我有共同目标的人在一起合作,我们成功的机会才比较高。”
也有人常把叶玉如的成就归于她是一位女性科学家。她自己亦不否认一个支持女性投身于科学的社会环境的重要性,但单纯从科学这个领域看,她不同意存在着性别的差异。“我去开研讨会,与别的科学家讨论时,从没有觉得自己是所谓的‘亮点’,也不觉得因为我是女性,人们就会用不同的眼光看待我。”
叶玉如说,女性在竞争的时候的确有很多力不从心的地方,比如自己,就担当着妻子、母亲、科学家3个角色,要在其中取得平衡,不是一件很容易的事情。这需要将时间分配好,“因为每天只有那么多时间”。
责任感带来的压力
叶玉如的专业属于神经生物学范畴,具体些说就是从事神经营养因子及神经信号传导等领域的研究。她发现了一系列新型神经营养因子,并阐明了它们如何作用于神经细胞上的受体。这些成果有助于理解神经营养因子如何参与神经细胞的分化及维持,并揭示其应用于治疗神经退行性疾病,如老年痴呆症、帕金森氏症的可能性。她的研究还大大提高了对神经肌肉突触形成过程的了解。神经突触是神经细胞与其他细胞的信息传递点。她在神经肌肉接点发现了新的信息传递机理,为治疗不同类型的肌肉神经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这一新的成果也为她最终获得“欧莱雅—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打下了坚实基础。
从博士毕业至今,20多年的科学生涯总不会一帆风顺。但问及其中甘苦,叶玉如觉得最难的还是如何把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两者兼顾起来。她说,“如果既希望在基础研究上有所突破,又要在应用研究上取得进展,克服的办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多投入。”应用研究方面的压力更主要来自科学家的责任感。叶玉如说,“为生命质量的提高做一份努力,是所有生命科学家梦寐以求的。
据叶玉如介绍,她早期发现的几种新的神经影响因子已经证明对大脑的部分细胞有一定作用,现在,已经有好几种进入第二期甚至第三期临床实验,只可惜因为各种原因,尚未发展为更直接的产品。
同时担任香港科技大学生物化学系主任、生物技术研究所所长两个行政职务的叶玉如还带着8个学生,其中5位是博士生,3位是硕士生。为了能将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兼顾起来,她每天的工作时间几乎都在12个小时左右。“把工作带回家是不可避免的,”叶玉如说,“因为责任很重。”
重要的是团队精神
2001年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后来又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但叶玉如并不喜欢别人将自己冠以“女强人”的称谓。“我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普通的人。”她说。
对于一位女性,获得这两种殊荣毕竟不是一件轻而易举的事。“我觉得好多因素在起作用,其中可能包括我对科研的热诚和认真的工作态度。”叶玉如自己分析。“团队精神”是叶玉如分析出来的另一个原因。“我很喜欢团队精神。很多事情,如果一个人去做,成功的机会就很小,但如果是一个团队一起做,不但成功机会大,而且大家也会很开心。”她说,“这是一个很重要的原则,我希望能鼓励大家共同把一件事做好。”
“我是神经生物学家,对化学的了解不是很深,但做药物研究就必须有化学方面的知识,当然,也需要动物学方面的知识。这就需要很多不同领域的专家一起合作,一起努力。”叶玉如以中药筛选新药物为例说明她的观点。
“这是一个很好的例子,”她说,“我的责任就是把大家聚在一起,不分彼此地为项目出一份力。”
“每个科学家都有自己的风格。”叶玉如并不认为自己的做法是一种最好的模式,尤其是对其他女性科学家而言。在她看来,如果一位女性科学家认为自己更适合独立从事科学研究并付出努力,一样值得肯定。
更多的角色是朋友
叶玉如在人们印象中没有一般科学家的傲慢、高深、可敬且可畏的形象。在科技大学,她不仅是一名科学家,还是一名导师,对叶玉如来说,最大的快乐和满足除了对科研的孜孜追求外,还有看到弟子的成长。她说:“我喜欢看到一个学生从第一天进入实验室时对什么东西都不清楚,到慢慢成熟的过程。包括他对科研的态度、心得和知识积累。都带给了我最大的满足,他们的成功就是我的成功。”在她的实验室里,有10余位年轻学子,叶玉如是他们的“主心骨”,她不仅是年轻学子们的导师,还是他们的朋友,没有一点导师的架子。
刘豫鑫来自北京大学医学部,是叶玉如5个在读博士之一。她从来不记得叶教授曾武断地打断过自己的陈述,如果她的观点与叶玉如有不同,叶玉如一般都会给她时间,叫她按自己的思路去做,等结果出来了再和大家一起讨论。刘豫鑫觉得和叶教授在一起是一件很亲切、很轻松的事。“因为多些和叶教授的交流机会,可以让自己的课题有更好的进展。而且,她是我们的学术灵魂啊!”刘豫鑫说。
事实上,叶玉如不但从来不干预自己一双儿女的专业,也从不将自己的意愿强加给学生。每个研究生的课题,一般都是叶玉如和他们讨论选定的。有的学生可能要经过很多次讨论才能定下方向,中途修改也很正常。
在过去的10年里,叶玉如一共培养了大约30名左右的博士和硕士研究生。在她的心目中,不论是当选中国科学院院士,还是获得世界杰出女科学家成就奖,都没有比做一位老师更令人幸福。她说,让自己最高兴、最满足的,还是“看着我的学生们从稚嫩渐渐走向成熟”。
叶玉如用自己独特的风格书写着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同时也展示着新时代女性科学家的迷人风采,永远感染和激励着与她志同道合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