玩泥巴玩出陶艺大师(2)

王朝女性·作者佚名  2010-04-09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20多岁就成立瓷雕研究所

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他初中毕业后考入为瓷厂培养技术人才的德化技术学校。2年的雕塑专业学习生活快乐并痛苦着,为自己早已熟悉泥塑技法而“鹤立鸡群”快乐着,为自己不得不与父辈的传统技法“决裂”痛苦着。这一痛苦,一直陪伴着他从技校学习到瓷厂工作又回到技校任教。

似乎是为了挣脱这一痛苦,1994年,许瑞峰才二十几岁,在刚刚获得“中国工艺美术大师”荣誉称号不久的父亲许兴泰的支持下,成立了德化德艺瓷雕研究所,后易名为德化泰峰艺术瓷研究所。从此,他一路走来,为自己终于能自由自在、随心所欲地玩泥巴而快乐着。

如果说少年许瑞峰仅仅是想用泥巴来实现他童年的梦的话,那么青年许瑞峰便是想用童年的梦来玩泥巴。

这一点,我们从他的瓷塑作品《坐荷观音》上可见端倪。作品既保留着传统观音的底座,又大胆地把小底座拓展为大底座,使传统底座的陪衬作用放大为烘托作用;作品既保留着传统观音的矜持的一面,又大胆地表现观音的浪漫的一面;作品以最原始的手工捏塑的方法成型,用当代科技条件下生产的高白瓷泥制作,现代科技与传统技艺在此有了完美的结合。

许瑞峰更大的叛逆,是“冒天下之大不韪”而进入他所痴迷多年的釉艺世界。

泥巴也能制造出“炸弹”

德化素以“白如雪、润如玉、透如绢”的“中国白”而驰名天下。2001年春天,许瑞峰在有着近千年白瓷历史的德化扔下了两颗“小炸弹”。

一颗是“中华红”。从晚唐长沙窑出现陶瓷史上的第一抹红色,到元明清釉里红、祭红、郎红,从铜红到铁红,中国历代陶瓷艺人一直没有烧制出真正意义上的大红。“中华红”的诞生,不仅圆了陶瓷艺人的“大红”梦,而且与中华民族的“红色情结”产生了强烈共鸣,出现了独特的“红瓷”文化现象。许瑞峰研制的红釉瓷,历经无数次的试验,最后他选择了其中的一款,并被国家领导人命名为“中华红”。

“中华红”釉色沉稳通亮,凛然大气,当你站在它的面前,你会感觉到物我皆忘,一股似曾相识的暖流温情脉脉地从你的心底升腾。物通人性,许瑞峰的“大红”是技,更是道,道技合一,才可感动人心。

在高附加值驱使下,一股“红流”在德化悄然兴起,眼下这股“红流”已汹涌澎湃,大有红遍全中国之势,成为近几年德化地方陶艺一个新亮点。如今,许瑞峰已为自己“泰峰·中华红”建立了技术标准:暗藏纹裂、暗藏小气泡、红色饱和度99.9%、釉面光泽度与纯净度……在竞争激烈的红釉瓷市场中,“中华红”依然是品质最佳、价位最高的红釉瓷。

另一颗是“宝石釉”。这是一种别有风味的窑变多彩艺术釉。许瑞峰运用现代科技手段,把这种变化多样、色彩丰富、形态复杂、原本无意识的“窑变”,转变成为有意识地“窑变”,成为“巧夺天工之美,精取玉色之秀”的陶瓷艺术品。他的作品中的“宝石釉”,有的如瑰丽的花朵,有的如飘零的羽毛,应有尽有。“宝石釉”这种含蓄而又浪漫的气质与中国人的审美品位丝丝入扣,许瑞峰的精工巧思与自然变化的完美契合达成了一种无可言状的唯美境界,如果自然物质真的有灵性的话,那么它应该是对许瑞峰怀有知遇之情的。

2006年,许瑞峰突发奇想把佛教的观音与道教的金蟾融于一体,创作了瓷塑作品《托蟾观音》。这件观音立像,一手捻一串珠子,一手托一只小金蟾,眼观金蟾,呈救苦救难之态,现大慈大悲之情。

奇迹出现了。当年的3月份,一个神秘的海南客人高价位地向他订制了10000尊的《托蟾观音》。同一个造型的观音一次性订制10000尊,这在德化陶瓷史上可是破天荒的,在德化引起了很大的轰动,业界对此也十分惊讶。

第一頁    上一頁    第2頁/共3頁    下一頁    最後頁
第01頁 第02頁 第03頁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