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ZARA被指“烂到令人发指”
从去年8月至今,已经在各大城市遍地开花的ZARA,在有关部门的检测中,已数次登上质量监管部门的“黑榜”,也招致消费者对其质量产生很大质疑。
“快时尚”(fast fashion)品牌已经成为都市生活中非常流行的一部分,但对于缔造fast fsahion的品牌,不少消费者纷纷披露:买得到外观,却买不到好质量!ZARA就是一个典型的案例。各大投诉网站上,消费者对其质量的质疑层出不穷。
被指中外质量标准有别
还有一位网友留言道:“ZARA的特点相信无人不知:时尚多变的造型,烂到令人发指的材质。”一位名为“COCO爱美食”的网友将国内ZARA产品和国外ZARA产品进行了比较,“国内的ZARA好像质量不是特别好,而我在国外买的ZARA风衣从来都是直接扔到洗衣机里,然后还扔到干衣机里烘干,出来一点问题都没有。这让我不得不怀疑是不是中外标准不一样?”还有一位名为“ayumiwen0924”的网友直接在某贴吧中写道:“大家以后可不要再去买ZARA了!”
记者在北京一ZARA分店随机采访了几位年轻消费者,他们也都知道ZARA有不少质量问题。
故意制造“短缺”现象
质量问题如此频繁,冷却了很多理性消费者们的热情,但感性消费者们仍然趋之若鹜。业内人士告诉记者:ZARA有意识地在自己的产品中“制造短缺”。虽然一年中它大约推出1.2万种时装,但每一款的量却并不大。即使是畅销款式,ZARA也只供有限的数量,常常在一家专卖店中一个款式只有两件,卖完了也不补货。随着每周两次补充新货物,公司使顾客养成经常来逛的习惯。如同邮票的限量发行提升了集邮品的价值,ZARA通过这种方式,满足了大量个性化的需求,培养了一大批忠实的追随者。而ZARA的平价无疑促进了消费者继续购物的冲动。
2、HugoBoss、DG等时尚服装大牌被查不合格
上半年,浙江省工商局曝光一批进口品牌服装质检结果
动辄几千,甚至上万元价格的顶级奢侈品,人们考虑更多的是自己的荷包够不够鼓,款式够不够新,很少人会仔细查看质量问题。然而就是这些被光环笼罩的奢侈品却在中国不止一次地陷入“质量门”。
时尚大牌也上“黑名单”
浙江省工商局日前公布,工商部门对进口品牌服装质量抽检结果不容乐观,近六成抽检服装不合格,浙江这次上了“质量黑名单”的30个世界顶级服装品牌包括:c、雨果博斯、鲨鱼、D&G等,分别来自意大利、法国等11个国家和地区。产品涉及牛仔裤、羊毛衫、T恤、针织休闲服……浙江省工商局消保分局局长潘炜说,从检测情况看,这些一直被消费者追捧的大牌服装商品中存在较严重的安全质量和虚假含量问题。继2006年1月29日浙江工商局“火烧”其乐、HUGOBOSS、D&G等十多个品牌不合格皮鞋后,世界顶级品牌在中国再陷“质量门”。
这消息对大多数消费者来说可谓“弹落眼睛”。浙江省工商局网站上公布的详细资料显示,一半的不合格是使用说明(标签)不合格,表现为:耐久性洗唛上缺项,水洗图表不正确等。客观地说,这不算大毛病。大一点的毛病是纤维含量不合格。最大的毛病是安全指标不达标,但48件不合格产品中,仅pH值不合格2件,甲醛含量超标1件。
奢侈品不是高质量代名词
一直对国际大牌青睐有加的很多消费者会疑惑,国际大牌怎么了?
有业内人士指出,其实时尚奢侈品过去不是、现在不是、将来也不会是高质量的代名词。这是它们的整条供应链的设计决定。
随着时尚产品市场竞争的日趋激烈和供应链的发展,时尚产品市场竞争已从品牌、销售方面的竞争发展成为供应链之间的竞争。对于时尚奢侈品行业来说,奢侈品形象的建立和保持,需要付出巨大的代价,而生产的规模效应可以在诸多方面为奢侈品行业带来收益。
为了降低本国高昂的生产制造费用,又增加生产能力,时尚奢侈品集团一般有以下3种选择:一是特许经营。这种方式适用于在那些短期内奢侈品集团无法进行直接控制的国家和地区。二是“贴牌”生产。主要选择一些第三世界国家的公司,为自己生产加工产品,供应全球或部分国家、地区的销售。三是开设新的生产工厂。
考虑到低廉的劳动成本、材料成本以及应对规模越来越大的非洲、亚太市场,在非洲、亚洲开设工厂成为许多时尚奢侈品的首选。在第三世界国家的确可以采购到比欧洲廉价的原材料,但是为生产时尚奢侈品服务,直接后果就是批量小,时间紧,要求高工厂一般对于一件材料只开发一家供货商,一旦出现什么问题就很难调整。在这种情况下,再奢求什么高质量,无异于痴人说梦。
而许多欧美、日本的消费者已经习惯了时尚奢侈品行业的这种情况,一般都了解哪些牌子的哪些产品是时尚奢侈品,其产品就是时尚,不是高质量的,哪些牌子的哪些产品是“经典”奢侈品,不随时尚而变,但是质量相对高很多。
而中国的许多消费者,接触这些牌子的时间不长,一厢情愿地认为大牌就等于高质量。其实一直讲究高质量、精细化的丰田汽车都出了这么大的纰漏,衣服裤子上面有点问题也不是什么新鲜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