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方名] 光鱼、海鲶鱼、水岔、大头光、松鱼。
[形态特征] 体延长,略成鳗形,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70~150克。眼小,口大,上颌较下颌略长,吻钝圆。全身鳞甚细小,深埋于皮下。体呈淡黄黑色,背缘及体侧有13~18个纵行黑色斑块及灰褐色云状斑。背鳍和臀鳍基部甚长,且与尾鳍相连,背鳍特别长,起于鳃盖边缘,直至尾端;胸鳍宽圆;腹鳍很小、喉位;尾鳍尖形、不分叉。背鳍自第4~7根鳍条上具一黑斑。
[产地、产季] 绵鳚分布于北太平洋。我国黄海、渤海及东海北部产量较多,为一般的经济鱼类。
[经济价值] 绵鳚属海产小杂鱼,体形小,肉质欠佳。可供食用。
带 鱼 (带鱼科) Trichiurus haumela
[地方名]牙带、白带鱼、刀鱼、鳞刀鱼、柳带、裙带、脚带、青棕带、带条鱼
[形态特征] 体显著侧扁,延长成带状,尾细长如鞭,一般体长60~120厘米、体重200~400克。头窄长而侧扁,前端尖突。两颌牙发达而尖锐。眼大、位较高,眼间隔平坦、中间微凹。体表光滑,鳞退化成表皮银膜,全身呈富有光泽的银白色,背部及背鳍、胸鳍略显青灰色。背鳍长,起点于鳃孔后上角沿背部齐长,臀鳍不明显,只有鳍棘刺尖外露,无腹鳍。
[产地、产季]带鱼广泛分布于世界各地的温、热带海域。我国沿海均产之。浙江嵊山渔场是带鱼的最大产地,其次是福建的闽东渔场。主要渔获期为春、冬两个汛期。北方海域以6月份为旺汛期;东海各渔场以11月至翌年2月份为旺汛期。
[经济价值] 带鱼是我国最主要的海产经济鱼类之一。其年产量居全国海产经济鱼类之首位。带鱼肉肥嫩而味美,深受人们喜爱。此外,从其表皮银膜中提取咖啡因,可做照相工业和医药工业原料;提取的6—硫代鸟嘌呤制成药可治急性白血病、胃癌及淋巴肿瘤等。带鱼肉还可制取水解蛋白注射液。同时,中医学认为带鱼性甘、温,具有养肝止血的药效。带鱼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belt fish,日文名タチゥォ。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福建、广东。
鲐 鱼 (鲭科) Pneumatophorus japonicus
[地方名] 鲐巴鱼、青花鱼、油胴鱼、鲭鱼、花池鱼、花巴、花鳀、青占、花鲱、巴浪。
[形态特征] 体粗壮微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20~40厘米、体重150~400克。头大、前端细尖似圆锥形,眼大位高,口大,上下颌等长,各具一行细牙,犁骨和胯骨有牙。体被细小圆鳞,体背呈青黑色或深蓝色,体两侧胸鳍水平线以上有不规则的深蓝色虫蚀纹。腹部白而略带黄色。背鳍2个,相距较远,第一背鳍鳍棘9~10根,第二背鳍和臀鳍相对,其后方上下各有5个小鳍;尾鳍深叉形、基部两侧有两个隆起脊;胸鳍浅黑色,臀鳍浅 粉红色,其他各鳍为淡黄色。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近海均产之。主要有海洋岛、连青石、大沙及沙外等渔场,渔期一般春汛为4~7月份;秋汛为9~12月份。南海沿海全年都可捕捞。
[经济价值] 为我国重要的中上层经济鱼类之一。此种鱼类分布广、生长快、产量高。鱼肉每百克含蛋白质21.4克、脂肪7.4克,肉质坚实,除鲜食外还可腌制和做罐头,其肝可提炼鱼肝油。
羽鳃鲐 (鲭科) Rastrelliger kanagurta
[地方名] 白柄子、白面鱼。
[形态特征] 体纺锤形、赂侧扁。一般体长15~27厘米,体重150~400克。横切面圆形。背鳍二个,距离较远。第二背鳍及臀鳍后面各有小鳍五枚。尾柄细瘦而强有力,两侧均有隆起嵴。上下颌各具一行细牙。:鳃耙长而扁,呈羽毛状,故名“羽鳃鲐”。眼大、脂眼险发达。侧线完全,与背缘平行。体及颊部均被细小圆鳞,胸部鳞片大,形成一小胸甲。体背部青绿色,沿背鳍基底有1~2列黑点。体两侧有6~7条黄色纵带,长短不齐,一般是侧线以上有三条,侧线以下有四条。腹面银白色。各鳍灰褐色。尾鳍深叉形、黄褐色。
[产地、产季] 羽鳃鲐主要产于红海、非洲东岸、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是印度、印度尼西亚主要渔获品种。我国仅产于南海。渔期多在2~5月份和7~8月份。
[经济价值]该鱼肉厚刺少,家庭多以红烧、糖醋、熏制、味道尚好。除鲜食外多腌制成咸鱼出售。另外,羽鳃鲐和鲐鱼一样,含组胺较多,又易变质。因此,在购销活动中一定要注意保鲜,质次的鱼绝对不能销售和食用,以防过敏中毒。
蓝点马鲛 (鲅科) Scomberomorus niphonius
[地方名] 鲅鱼、条燕、板鲅、竹鲛、尖头马加、马鲛、青箭。
[形态特征] 体长而侧扁,呈纺锤形,一般体长为25~50厘米、体重300~1000克,最大个体长可达1米、重4.5千克以上。尾柄细,每侧有3个隆起脊,以中央脊长而且最高。头长大于体高。口大,稍倾斜,牙尖利而大,排列稀疏。体被细小圆鳞,侧线呈不规则的波浪状。体侧中央有黑色圆形斑点。背鳍2个,第一背鳍长,有19~20个鳍棘,第二背鳍较短,背鳍和臀鳍之后各有8~9个小鳍;胸鳍、腹鳍短小无硬棘;尾鳍大、深叉形。
[产地、产季] 分布于北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东海、黄海和渤海。主要渔场有舟山、连云港外海及山东南部沿海。每年的4~6月份为春汛,7~10月份为秋汛,5~6月份为旺季。
[经济价值] 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9克多、脂肪2.5克,肉坚实味鲜美,营养丰富。除鲜食外,也可加工制做罐头和咸干品。其肝是提炼鱼肝油的原料。蓝点马鲛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Japanese spanish mack—erel,日文名为サヮラ。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大连、山东、江苏、浙江、福建。
银 鲳 (鲳科) Pampus argenteus
[地方名] 平鱼、白鲳、长林、车片鱼、鲳鱼、镜鱼、草鲳、白仑、乌伦、枫树、叶、扁鱼。
[形态特征] 体呈卵圆形,侧扁,一般体长20~30厘米,体重300克左右。头较小,吻圆钝略突出。口小,稍倾斜,下颌较上颌短,两颌各有细牙一行,排列紧密。体被小圆鳞,易脱落,侧线完全。体背部微呈青灰色,胸、腹部为银白色,全身具银色光泽并密布黑色细斑。无腹鳍,尾鳍深叉形。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沿海均产之,东海与南海较多。主要渔场有黄海南部的吕泗渔场,可形成 较大的渔汛。渔期自南往北逐渐推迟,广东及海南岛西部渔场为3~5月份;闽东渔场4~8月份;舟山及吕泗渔场4~6月份;渤海各渔场为6~7月份。
[经济价值] 系名贵的海产食用鱼类之一,每百克肉含蛋白质15.6克、脂肪6.6克。肉质细嫩且刺少,尤其适于老年人和儿童食用。加工制品有罐头、咸干、糟鱼及鲳鱼鲞。对于消化不良、贫血、筋骨酸痛等病症有辅助疗效。银鲳是出口品种,其英文名为silvery pomfret,日文名为マナガッォ。输往国别和地区:日本,香港、澳门。出口口岸:辽宁、河北、天津、山东、江苏、上海、浙江、福建、广东、广西。
刺 鲳 (长鲳科) Psenopsis anomala
[地方名] 瓜核、南鲳。
[形态特征] 体呈长卵圆形,侧扁,背面圆凸。头较小,吻短。两颌各具一行细齿,排列紧密。体被薄圆鳞,易脱落,头部裸露无鳞。侧线完全,微弯。背部青灰色,腹部色较浅。鳃盖后上角有一黑斑。背鳍1个,鳍棘部由独立的小棘组成;腹鳍甚小,可折叠于腹部凹陷内;臀鳍和背鳍相对并等长;尾鳍深叉形。
[产地、产季] 分布于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与东海。南海的渔期为10月至翌年2月份,12~2月份为旺汛期;东海渔期为9~12月份,10~11月份为盛渔期。
[经济价值] 系我国次要海产经济鱼类之一肉可供鲜食,也可加工成咸干品。
青干金枪鱼 (金枪鱼科) Thunnus tonggol
[地方名] 青干、长鳍、海里。
[形态特征] 体粗壮呈纺锤形,横切面近于圆形,一般体长40~70厘米、体重2000~5000克。体强大,头短小,尾部延长。口大、端位、两颌牙细小,犁骨和颚骨亦具细齿。背鳍2个、分离,第1背鳍由鳍棘组成,第2背鳍后部和臀鳍后部各具6~9个小鳍;胸鳍长,镰状;尾鳍宽大,新月形。除头部外全身均被细鳞,胸部由延长的鳞片形成胸甲。尾柄扁细,两侧各有3个隆起脊,其中中央脊发达。体背青蓝色,腹部灰白色,在胸、腹区有若干淡色椭圆形斑纹。胸鳍黄褐色,其余各鳍黑色。
[产地、产季] 分布于印度洋和太平洋西部。我国产于南海和东海南部。渔期为春冬季,其他时间也可捕到。
[经济价值] 为海洋名贵鱼类之一,在国际市场很畅销。鱼肉质细嫩,富含脂肪,味绝佳。大多切成鱼片生食,要求鲜度好,所以捕获的活鱼要立即在船上宰杀,并要除去鳃和内脏,清洗血污后冰冻保鲜冷藏,渔船靠港后要单条急冻,进冷库贮藏。除鲜食外也可制作罐头或加工成咸干品。
参考资料
http://www.qdio.ac.cn/Support/Information/qbs/yltp1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