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诊断感冒阳气暴脱证?

王朝干货·作者佚名  2011-12-16
窄屏简体版  字體: |||超大  

感冒病为外邪时病,若体质素健,常可数日治愈。但亦有少数病人,由于心气夙虚,感邪较重,外邪乘袭于肺,稽留数日,旋即内舍于心,加之过用汗法,致使营不内守,随泄于外,汗愈泄而气愈乏,气愈乏而阳愈虚。如此,便会出现阳气暴脱证。这种由感冒“小恙 ”而酿成的阳亡证,古人早有论及。东汉张仲景在《伤寒论辨太阳病脉证并治》篇中,多次告诫人们表证不可发汗太过,否则会致阳亡之变,并特设若干含有人参、干姜、附子的方剂,以备临证不时之需。清吴澄在《不居集》中设有“外感致虚论”,指出“若体虚之人,感之而妄用汗、吐、下之法,重者当时受伤,变症甚速,轻者元气暗损,或迁延数日,亦必终归外损耳”。这里所说的“体虚”,是感冒病突然恶化的重要原因,而妄用汗法则是病情变化的诱因。医林俗语有“伤寒偏死下虚人,伤风亦有戴阳证”句。这里的“下虚”指元气不足,脉气无根,为病之本;“戴阳”是证候,为病之标。合言之,即外感热病,可因气虚不复,转而成为虚阳浮越的阳亡证。

“汗为心之液”。表证用汗法,虽是解表祛邪的治疗大法,但汗之太过,既耗心阴,又伤心阳。这时的大汗,是导致阳脱的主要原因。阳主生发,主温煦,为脏腑功能的动力。它在人身的作用正如《素问生气通天论》说:“阳气者,若天与日,失其所则折寿而不彰。”由于心阳虚脱,加之邪毒内侵,进而损及肾阳,故呈现一派阳气衰败征象。四肢无阳气温养而见手足逆冷;卫气失固,腠理不密,阴液失却统摄,则见大汗淋漓;阳气虚衰故有面色苍白,表情淡漠,两目失神之象;心肾阳气不足维系及血不养心则见心慌欲脱;阳气式微,难以推动血行,则气虚血瘀,故见舌紫暗;若有舌大苔滑,脉微欲绝,则为阳亡之兆。

本证临床表现可以归纳为:

主症:①先有感冒病寒热汗出症状;②继之,见心悸、胸闷、气急、汗多、畏寒、脉数或见结代;③大汗淋漓,手足逆冷,面色苍白,两目失神,心慌欲脱,恶寒蜷卧。

次症:咳嗽,胸痛,或见大便自遗,语声低怯,但神清。

舌脉:舌体肥大,质紫暗,苔灰白滑润;脉沉微细数,似有似无。

具备主症①、②、③三项,或①、③两项,并均见典型舌脉者,即可确诊为阳气暴脱证。若见主症①、②两项,或见主症①兼见次症及舌象,脉细数者,应视为阳气将脱的先兆。

--------------------------------------------------------------------------------

小贴士:①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教科书相悖,请以教科书为准;② 若网友所发内容与科学常识、官方权威机构相悖,请以后者为准;③ 若网友所发内容不正确或者违背公序良俗,右下举报/纠错。
 
 
 
免责声明:本文为网络用户发布,其观点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服务。文中陈述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其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 2005- 王朝網路 版權所有 導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