假如一次几秒钟的大地震夺去数十万人的生命而使我们惊恐不已的话,那么,规模远超过这千百万倍的“星震”怎能不引起我们关注呢?20世纪60年代,美国加州理工学院的科学家首先观察到太阳会像“铃一样地抖动”。继而又观测到了太阳一类恒星未来的归宿――白矮星的“星震”。
天文学家对“星震”的关注,还不是它是否会造成地球上生灵涂炭的严重后果,而是它所传递的关于恒星组成、结构、演化等方面的丰富信息。白矮星的“星震”起源于它外层结构的不稳定性。这种不稳定传至星体表面就产生波动,使整个星体颤动起来。这种颤动又压缩白矮星的外层,致使某些区域变得更亮,因而发出更强的辐射。这就使白矮星的亮度发生复杂而有规律的变化,最大变化可达30%,这正是我们观测“星震”的依据。
名为PG1159-035的极热的白矮星,它的“星震”的振荡频率达125种之多,周期在385-1000秒之间。这可是隐藏了有关该星大量物理、化学状况的信息库呀!例如,从它因自转而造成的表面由东向西和由西向东的振荡频率的些微差别推算出它的自转周期为1.38天,这正是它的前身红巨星核心行为的首批数据。又如,类似用地震测地的方法,根据“星震波”测知该星有着一个碳壳和氦壳,上面覆盖着一层氢,并能分辨出各层的密度和厚度。再如从它的冷却速度推算出了它的年龄。真是“一震传千音”啊!
星震被看作是中子星外壳的撕裂现象,与地球上发生的地震颇为相似。1999年,天文学家将这些星震现象确定是由来自于中子星的伽马射线和X射线引起的。不过,这些强大爆裂的原因一直是一个谜。最近,洛斯阿拉莫斯国家实验室的约翰米德迪特及其小组发现,对于一种称为脉冲星的特殊旋转磁中子星来说,下一次发生星震的时间与上一次星震的规模是成比例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