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时候曾经不喜欢吃两样东西,一个是面条,一个是豆腐,总觉得吃起来白白的,没有味道。所以一到吃面条的时候,姥姥就会特别给我做些炸馒头之类的,算是特别优待。可是孰料长大了,却不知不觉喜欢起面条来,现在想起都觉得有些不可思议。面条的做法很丰富,最有名的——老北京的“炸酱面”,我同事的母亲来北京点着名儿要吃。一般,家里都会预备一些炸酱,万一哪天来不及炒菜做饭,或者懒了,下锅面条儿,焯些白菜叶、豆芽、青豆黄豆当菜码儿,拌上一大碗热面条“呼噜呼噜”吃下肚,再来碗浓浓的面汤来个“原汤化原食”,该算是简单却丰富、土生土长的“快餐”,自是比那些油炸的洋垃圾强上百倍。就算不吃面条,馒头片儿抹炸酱,也是充饥的美味。除了炸酱面,还有打卤面、茄子面、鸡蛋西红柿汆儿面、热汤面……而在炎热的夏天,吃上一碗过了凉水的芝麻酱面,就着黄瓜嚼得“嘎吱嘎吱”响,立刻暑气全消。不过,除了炸酱面外,我最喜欢吃的,还是:扁豆焖面。说起来,这个“扁豆焖面”应该算是老爸的保留节目,只是要他老人家下厨,可谓“百年不遇”。既然是“扁豆焖面”,扁豆自然是少不了的,然后就是五花儿肉(不用太肥,吃起来却是特别的香),面条则需用细些的切面(一斤扁豆配一斤左右的面条),葱、姜、大料、大蒜若干(吃扁豆必须要配蒜的,可以解毒)。首先,将肉切成片儿,加入料酒和少许盐搅拌一下,备用。扁豆去掉两边的“须子”,蒜包好、拍碎。炒锅上火,加入适量油,放入葱、姜、大料,再放入肉片翻炒,带肉变色后放入扁豆,翻炒几下后,加入酱油和大量水(水量要能高过扁豆少许),盖盖儿,中火(偏大)。待汤开了,尝一尝咸淡(此时汤要稍咸一些为好,因为还要加入面条),盛出一小碗汤备用。将面条松松地盘在扁豆上,让水气可以透过面条(注意不要有面疙瘩),盖锅盖,中小火。等大概五分钟左右,将蒜末加入盛出的小碗汤内,将汤均匀地淋在面条上,这样面条不仅沾上了咸味,汤里的油更可以保证面条不会粘成一团。不用翻动,让面条保持在扁豆上面,只要注意不要让扁豆粑锅即可。然后……痴痴地等,就这么痴痴地等……待锅内的汤收的差不多了,面也就熟了。掀开锅盖,香味扑面儿来,满满盛上一碗,淋少许香醋和辣椒油,用筷子挑起面条,浸了酱油的面条不再是无味的白色,没有水煮的润滑,却是夹杂着扁豆、五花肉和蒜香的绵软,若是再配些拍黄瓜或者糖醋萝卜丝,那可真是一顿丰盛的大餐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