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5年1月,在鲁迅艺术学院院长周扬的主持下,王大化、张庚、贺敬之、丁毅等艺术家一起讨论歌剧的人物设计和场次安排。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谱曲是马可等人,导演由王大化负责。
人是如何变成鬼鬼又怎样变成人?———
舞剧《白毛女》在中国家喻户晓,中国第一部新歌剧也是《白毛女》。诞生于1945年中共七大前夕的歌剧《白毛女》,标志着中国新歌剧的成熟。这出戏迅速红遍延安、陕北,甚至席卷全中国。此后的几十年间,由其衍生出的同名电影、京剧、舞剧等,都成为各艺术门类中长演不衰的经典。
“白毛仙姑”的故事催生《白毛女》
《白毛女》的原型颇有些浪漫传奇色彩。1945年,西北战地服务团从晋察冀前方回延安途中,听说了流行于河北阜平一带的“白毛仙姑”的传说:在一个山洞里,住着一个浑身长满白毛的“仙姑”,她法力无边,惩恶扬善,扶正祛邪,主宰人间的一切祸福……这就是《白毛女》故事最原始的由来。
鲁迅艺术学院的院长周扬及其他几位进步青年艺术家听说这个故事后,当即决定以此为题材创作一部歌剧。经过讨论决定将故事的主题从民间传说中的惩恶扬善,转向了体现时代特色的“旧社会把人变成鬼、新社会把鬼变成人”的主题思想。
1945年1月,在院长周扬的主持下,王大化、张庚、贺敬之、丁毅等艺术家一起讨论歌剧的人物设计和场次安排。剧本由贺敬之、丁毅执笔,谱曲是马可等人,导演由王大化负责。
中央要求在戏中枪毙黄世仁
1945年4月28日,《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会堂举行了首场演出。演出结束后,周恩来、邓颖超、罗瑞卿等一齐走进后台,向剧组表示祝贺。第二天,中央办公厅专门派人来向“鲁艺”传达中央领导同志的观感:第一,主题好,是一个好戏,而且非常合时宜;第二,艺术上成功,情节真实,音乐有民族风格;第三,黄世仁罪大恶极应该枪毙……于是在以后的演出中,黄世仁、穆仁智就被当场枪毙了。
1945年5月2日,修改后的《白毛女》在延安中央党校会堂为全体“七大”代表演出,毛泽东、朱德、刘少奇、周恩来等中央领导都去观看。会堂内人很多,八路军129师386旅旅长陈赓都被挤在门口站着看。就这样,一股《白毛女》旋风席卷了延安,席卷了陕北,席卷了解放区,最终席卷全国,并获得 1951年度斯大林文学奖二等奖。《白毛女》是中国歌剧史上第一部影响深远的里程碑式的作品,是中国民族新歌剧成熟的标志和发展的奠基石。
“文革”中杨白劳扁担狂打黄家人
1950年,歌剧《白毛女》被改编为电影剧本,并由东北电影制片厂摄制成故事片。1965年,上海舞蹈学校又把电影改编成了芭蕾舞剧,并保留了歌剧的唱段和音乐,一经演出便在全国上下引起轰动。“文革”期间,《白毛女》被确定为八部“革命样板戏”之一。
在“革命样板戏”舞剧《白毛女》中,杨白劳这个形象已经变了一个性格。他没有被迫卖掉女儿,而是在黄家派人来抢喜儿的时候,抡起扁担把他们打得落花流水。黄世仁不得不掏枪打死杨白劳才把喜儿抢走。舞剧中喜儿形象的斗争性也明显加强,到黄家后喜儿英勇不屈,黄世仁不但不能加辱,反而被打得狼狈不堪。为喜儿配写的唱词改得更有阶级性。她在和黄家的冲突中充满了阶级仇恨。
“文革”结束后,《白毛女》又进行了大幅度的修改,逐渐恢复了本来面目,并与《红色娘子军》一起,成为中国芭蕾舞剧的经典之作。60年过去了,《白毛女》在作者的亲自主持下共有7次修改才出版正式剧本。而由各地文工团、军队文工团、工人演出队、农民演出队自行翻印的非正式演出本则无法统计了。
现实中出了个“白毛女”
无独有偶,1956年川滇交界地区断头山上的深山老林中发现了一个现实版的“白毛女”罗昌秀。罗昌秀16岁时,她的父亲和哥哥被当地的恶霸地主罗锡联及其妻陶天珍等人害死,罗昌秀在被逼无奈的情况下,逃进断头山,在深山老林中过了17年野人般的生活。
1956年罗昌秀被救下山重返人间时,年仅33岁竟然已是满头白发。罗昌秀被救以后,当地政府还专门给罗昌秀盖了一栋房子,从经济上救济她,专门抽调县、乡干部住到她家,教她生活,为她操办婚事。1958年,国家领导人陈毅副总理还亲自看望了罗昌秀,高度赞扬她反抗压迫的大无畏精神。后来罗昌秀将自己的儿子送去参军,为国家和人民服务。
《白毛女》还传播到海外,成为展示中华文化的经典代表作。早在20世纪50年代,歌剧《白毛女》就被日本著名芭蕾舞演员松山树子改编为芭蕾舞剧,并由她本人长期扮演喜儿的角色。60年代松山芭蕾舞团来华演出《白毛女》时受到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的接见,促进了中日友好文化交流,后来还多次来华演出。2004年12月28日,为庆祝松山芭蕾舞团理事长清水正夫获得中国“文化交流贡献奖”,该团在东京上演现代芭蕾舞剧《白毛女》片断。著名演员森下洋子在剧中饰演喜儿。
参考资料:http://culture.163.com/culture/editor/news/050508/050508_144962.html
贺敬之
賀敬之